《北上》中历史叙事的策略探究

2023-05-31 09:27高志姣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摘要】 《北上》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则臣的历史长篇小说,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叙事中,讲述了跨越世纪的运河历史以及几代运河人的百年“秘史”。小说通过作家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大运河百余年前的辉煌和百余年后的衰败,真实地再现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经历与创伤,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本文以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中的历史叙事为切入点,从宏大的历史空间与时间、叙述分层与视角转换、历史意识与人文情怀三个方面对文本中历史书写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小说所呈现的独特叙事魅力,进而彰显出大运河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长篇小说;《北上》;历史叙事;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02

徐则臣的小说《北上》以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来自意大利的保罗·迪马克为了寻找失踪的弟弟马福德,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中国,在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途中,结识了翻译谢平遥、水手周义彦、跟班兼厨师邵常来、护卫孙过程等人,百余年后,他们的后代又因运河再次相聚的故事。故事时间跨越了百年,当中涉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作者塑造历史场景,再现历史风貌,以特定历史时期小人物的生活经历、状态来反观历史,进而达到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与现代性的反思。《北上》作为一部厚重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方式谈论历史,观照历史,又在哪些层面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意识与人文情怀,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

一、宏大的历史空间与时间

“历史记忆的重构其实就是一种时间谱系的重建。因为时间是历史最基本的结构因素。没有时间,无所谓历史。”①《北上》的故事时间从1901年到2014年,跨越了一百多年,既讲述了保罗·迪马克一行人百余年前的波折经历,又讲述了他们的后代在当代的生活。小说既写历史,又写现实,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与传统历史小说的线性叙事不同,《北上》是历史与现实交错叙事。同时由于故事时间的宏大,作者并非经历了故事中所有的历史事件,因而,叙述是在个人记忆与历史记忆的整合下进行的。此外,在叙述的过程中又勾连了不同的层面,进而又展示了空间的宏大。

(一)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叙事

曹文轩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北上》写的是一条蜿蜒中国南北的大河,写它很容易就会顺流而下,按河流的流淌方式写成一条河的架构。《北上》却让人尤为惊喜,它的结构很特别,作者如同骑在马背上,这匹马并非朝着一个方向、顺着一条直线一路向前,而是在一个状态里,不时调转马头,在多个时间段里头来回奔跑。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构架,让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沧桑,读出了人世无常却有常的感叹以及人世间永恒的悲欢离合。”②正如曹文轩所说,《北上》的叙事结构是作者的一次探索与突破。小说采用历史与现实交错叙事的叙事方式,既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同时也受到了历史的推动。整体呈现为历史、现实、历史的叙事结构,将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的故事有条不紊地安排在小说中。不仅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表述完整,而且由于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对于读者而言,小说具有陌生感,在阅读的过程中紧随故事思考与猜测,获得了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正如小说开篇所引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诗句:“过去的时光仍持续在今日的时光内部滴答作响。”③历史与现实并非截然分开,小说将历史与现实共同囊括在宏大的叙事时间和空间中,侧面表现了大运河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兴衰,呈现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二)个人记忆与历史记忆的整合

历史记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集体记忆,是关于民族、社会、群体的共同回忆。个人记忆是相对于历史记忆而言的,是个人经验的保持和再认。海登·怀特在《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一书中对于历史叙事的界定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它的重要功能在于传递‘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所以,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复杂过程。”④ 小说《北上》是徐则臣将个人记忆与历史记忆重新整合,进行叙述的产物,既叙述了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抗日战争等历史事实,又写出了人与人之间超越民族的感情。因此,《北上》是一部带有作者主观记忆的历史叙事作品。

马福德作为侵略者来到中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侵略者并非他的本意,但历史事实不容辩驳,是属于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作者为了突出大运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正面作用,弱化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着重叙述了马福德与中国姑娘秦如玉的爱情故事、中国文化对马福德的深远影响。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跨越民族的伟大爱情,体现了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人与人存在形态的思考。

二、叙述分层与视角转换

《北上》结构宏大,讲述了跨越百年的运河与人的故事。为了讲好大运河的故事,探讨大运河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作者通过奇妙构思,频繁切换叙述视角,通过古今中外不同的人物视点去观察运河,并且运用叙述分层的方式展开叙述,多角度展现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运河与人。在叙述分层中,每一个叙述层次都有其各自的叙述者。《北上》的主叙述层通过上帝视角的全知全能叙述者和谢平遥的有限视角讲述故事,叙述保罗·迪马克一行人沿运河北上以及一路上经历的种种波折。小说的次叙述层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是主叙述层中提到的保罗·迪马克的弟弟马福德,叙述了马福德即“我”在中国经历战争,遇到爱情的故事。小说的超叙述层,叙述了作为谢平遥的后代谢望和为筹备“大河谭”所做的努力以及在“小博物馆”中的发现,“小博物馆”中发现意大利文的羅盘、信件以及一些船上器具,这些全部与意大利青年保罗·迪马克和他的弟弟马福德有关,全文由此线索展开叙述。

在主叙述层中,既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又有谢平遥的有限视角。通过上帝视角叙述了保罗·迪马克一行人沿京杭大运河北上途中所遭遇的种种波折、中国大多数普通百姓对西方文化的看法以及清朝运河逐渐衰败的过程。比如在小波罗拿出相机时,“一种是害怕,早听说那玩意摄人心魄……一种是好奇,他们就想弄明白,站在眼前的人怎么就走到机器里去了,变成一个倒立的小人。他们想亲自看一看。可是当小波罗说OK的时,他们又怯了从船上涉水上了岸,却站到了外围。”⑤相机随着西方的入侵来到中国,国人表现出对于相机的恐惧与好奇,以及对外来文化的陌生与恐慌。另外通过谢平遥的有限视角,记录了意大利青年保罗·迪马克这一异乡人的语言、行为、对中国的看法等,比如:“小波罗一直保持着数茶叶的习惯:要么是喝的时候数,看茶叶缓慢舒展开来,最后沉下去;要么喝过后捞出来数。他喜欢喝中国茶的感觉,茶叶在碗里飘飘悠悠,那感觉差不多就是地老天荒吧。但这个细节在当时,被谢平遥归为了外国人的矫情。” ⑥既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表现出意大利青年保罗·迪马克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喜爱。小说这一部分不仅叙述了西方入侵给中国漕运,中国百姓带来的一系列灾难,而且叙述了通过大运河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交融。同时表现了运河沿岸百姓的艰难困苦,勤劳善良,以及意大利青年保罗·迪马克对运河文化的喜爱。

在次叙述层中,叙述者为保罗·迪马克的弟弟马福德。徐则臣借助侵略者的视角观察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表达了作者试图跳出受害者视角,对历史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英国水兵大卫写给马福德的信中描述到:“我们与义和团打,与清军打;我们杀人如麻,别人也杀我们。人死如草芥。”“我也是罪恶的参与者。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痛恨自己。我们以文明之名,我们以正义之名,我们以尊严之名,我们以救援之名,又做了一回屠杀者和强盗。”⑦体现出了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在历史洪流中个人命运都是不可控的,战争的残酷通过侵略者的视角表现出来更具有真实性。同时以侵略者的视角看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的百态生活,是完全区别于受害者视角的叙述,另外通过他者视角从侧面反观清政府和清军在灾难面前的一系列表现更具有启示意义。马福德描述:“半路上还遇到中国军队营地,清军抱着枪在哨位上睡着了,只有火车经过时才能把他们吵醒。留着八字胡须、胖胖的直隶提督聂士成骑着高头大马,带一干人马,在四千多人的军营中巡视。”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极具耻辱的历史事件,两万人的八国联军入侵四亿多人的大清国,竟然打得清军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在侵略者看来当时的大清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清军无所作为,不具有战斗力。小说借用他者的视角,展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呈现出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经历的创伤与命运的不可控,深刻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暴和非人道的本质。

三、历史意识与人文情怀

杨书案说:“历史小说家并不是想钻到故纸堆里,而是关心着国家和民族。关心着现实,是现实的感觉逼着我们去写历史。” ⑨可见,历史小说家写的虽然是历史,但指向依然是当下。这也正是作者写作《北上》的初衷,书写的溯源依然与现实紧密相关。在他的小说历史叙事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借用他者视角讲述故事等,呈现出对运河、历史、中国文化的反思,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关怀。

一百多年来,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站起来的全过程,它不只是一条河流,更是现实世界的指南。正如文中所说:“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⑩百年以来,大运河兴衰的背后,不只是运河通航能力的问题,还有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西方列强入侵,大运河遭到破坏。随后,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交通工具的修建与改善直接降低了大运河的重要性。徐则臣惋惜大运河的同时也在反思历史,大运河由盛转衰与近代中国的封闭、落后是否直接相关。百年之后,大运河申遗成功,五个家庭的后代聚在一起为大运河的发展做出努力,对运河景观与环境的改善提出建议,拍摄大运河纪录片《大河谭》等。作者精心安排,让百年后的后代们也因运河相聚,从事与运河相关的工作,其中所蕴含的传承性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对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传承,对历史、民族反思与展望的传承。与此同时也指出了历史与现实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具有相关性。现代社会无论怎么发展,始终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今天,大运河仍然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功能逐步丧失,部分河段污染严重等,我们对当下大运河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发展规划始终不能离开对历史的传承与反思。

四、结语

《北上》是兼具文学性和史学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从自己独特的经验出发,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學想象,设定宏大的叙事时间和空间,运用叙述分层和视角转换细致地刻画出京杭大运河的古今风貌,展现了多个时空背景下运河与人的多种生命情态。小说既关注历史事件,又关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命运,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对运河与历史、运河与人的思考。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在历史叙事中不仅呈现了对运河、历史、文化的反思,同时还怀有对人的关切,倡导人们在反思历史,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体念当下,寻找大运河新的发展路径。

注释:

①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再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②蒋肖斌:《徐则臣〈北上〉:京杭大运河流淌着中国近代史》,《中国青年报》2019-1-19。

③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④(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41页。

⑥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

⑦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405页。

⑧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55页。

⑨温金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文艺报》1995-08-11.

⑩徐则臣:《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355页。

参考文献

[1]徐则臣.北上[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2](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王春林.以运河为中心的现实与历史书写——关于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J].中国图书评论,2020,(08):85-100.

[5]冯祉艾.历史文脉下的自我突围——谈《北上》中对于历史现实功能的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20,(08):101-111.

[6]谢燕红,李刚.《北上》:一条大河的文学叙事与历史建构[J].小说评论,2019,(06):164-170.

[7]赖国栋.创伤、历史叙事与海登·怀特的伦理意识[J].学术研究,2019,(04):124-132+178.

[8]呼凡.徐则臣小说的运河书写研究[D].西北大学,2021.

[9]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

作者简介:

高志姣,女,汉族,山西吕梁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