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23-05-31 00:35卢艳婷
国际公关 2023年6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卢艳婷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自2016年起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也逐年递增。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之中,从而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和最优途径,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国际校友。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反复通过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到,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注重其传承和创新发展,要大力宣传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中华人文精神。我国高校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其中的“德” 与传统美德相契合,其中的“人” 与人文精神相呼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现状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以专业课为主,缺少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文化育人课程。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中提道:“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的必修课。”[1]因此,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培养方案中,除基础课、专业课外,仅有汉语课和中国概况两门通识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严重不足。

针对留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师资及授课经验不足。近几年,留学生生源国主要是哈萨克斯坦、日本、老挝、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印度等。[2]可见,英语既非留学生的母语,也不是中国高校教师的母语,所以师生用英语交流专业学习以外的内容仍存在一定困难,加上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原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交流不畅。而开展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单靠课堂上的教与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流畅准确的语言沟通、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长期浸润性的言传身教。因此,目前针对留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并不广泛。

留学生管理人员流于保姆式管理,缺少深入情感交流,难以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国家多次发文要求高校应当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以承担国际学生的管理职能,做好统筹协调留学生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及毕业后的校友工作等。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留学生管理人员或留学生辅导员仍然是身兼多职,疲于应付各类保姆式管理工作,与留学生谈话谈心深入沟通的工作相较于中国学生相去甚远。且“外事无小事” 的办事原则,也会导致管理人员由于担心因为语言、宗教、文化等原因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而刻意减少私下的交流沟通,对留学生管理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层面,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留学生受原生文化及各种国外自媒体的影响,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强。高校来华留学生由于受原生本土文化的影响,在两性观念、思维方式、风俗文化、自我价值等方面都不甚相同。各国家、各地区的留学生聚在一起,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上的诸多不同,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容易引起留学生的逆反情绪。[3]思想懈怠、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语言沟通不顺畅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学生在华社交圈子狭隘,难以融入中国的学习生活。大部分留学生在留学之前并未到过中国,对于中国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本国片面的媒体宣传上,对于中国缺乏全方位的客观认识。上述种种原因都会导致留学生“文化休克”,而“文化休克” 是开展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推广中华文化的拦路虎。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国家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主要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具体做好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4]

大力弘扬仁爱诚信的社会风气,鼓励崇正义、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明朝药圣李时珍一生逆水行船,查历代典籍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雪雨,历寒来暑往,用三十年修撰,十年考订,终成《本草纲目》,为的只是“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心系天下百姓康健,真正做到了身为医者,无欲无求。他求真务实、关心民生、守正创新、生命至上的大医精神鼓舞后世。

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积极风貌,鼓励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战国时期屈原的国家至上、竭力勤勉、忠君忧民、以民为本、坚持真理、矢志不渝、情怀高洁、刚正不阿是我们民族的风骨、民族的性格;明朝宋应星深入市井,求问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实用知识,著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并秉承“贵五谷而贱金玉” 的人生格言,他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精神光辉熠熠夺目,让我们敬仰。

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春秋后期的孔子和弟子的故事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无一不让后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的思想,以德立人、天下为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思想,从古至今乃至未来,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徐霞客奉行“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开辟了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其《徐霞客游记》中描写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出求索思想、倡导绿色生态的理念,对大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高山如父、江河如母,教导我们要向善向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中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高等学校应当安排充足、适用的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类课程,满足来华留学生修课需求。”[5]该文件已为如何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比对中外传统文化的异同,在比较中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很多留学生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但鉴于他们选择了中国作为留学国,必然是对中国抱有一定的好感。留学生由于语言沟通、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原因,很难快速融入中国的学习生活,容易产生“文化休克” 现象。学校应该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本国文化的同时,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中国特色的活动,如与中国学生共庆中秋、七夕、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通过此类活动,既能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高校生活、感受师生热情,也能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组织留学生观看皮影戏、戏曲、杂技、相声等演出,与他们探讨中外表演方式的异同,鼓励其探索中国特色;组织留学生参观当地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博物馆等,探讨中外历史故事,求同存异,理解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从内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自发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增加培養方案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比重,构建包容性、全程化、全方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文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结合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开设有针对性、易于接纳的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从中国传统文化讲起,以传统文化为引导,将思想道德教育蕴于其中,既能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能提高其对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认同和接受。

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外语好的高素质留学生师资队伍。留学生的专业教师、带教老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均需定期参加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外事工作、学生心理咨询、思想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培训。做好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平时教学、管理中隐性融入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的理念,要避免形式化、刻板化、生硬化的教育方式。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与政治修养,才能对学生特别是留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中国自古有云:“名师出高徒”“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只有内心敬畏传统文化、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出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留学生。

积极开展校长、书记开学第一课,定期举办高质量人文教育讲座。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发挥立德树人的高校职能。校长、书记、教授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道德文化修养、英语表达能力、专业学术造诣都是极高的。由他们为留学生讲授大学开学第一课、定期举办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都会给留学生带来特别的仪式感,在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这个团体重视的同时,提高其母校情结、助其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加深师生情感、加强自我肯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重视中国概况和汉语课的课程建设及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国概况和汉语是来华留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留学生来说,既是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工具,也是让他们认识中国、爱上中国的重要途径。注重汉语课中对汉字来源的讲解、中国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的融入;在中国概况课程中要注重古今结合,既要讲述中国高速发展的现在,也要讲述中国辉煌的历史和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组织各类汉字书写比赛、中国传统知识问答、戏曲表演等活动来提高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做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利用好课程建设的育人途径,将思想道德建设及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蕴藏在知识传授之中。

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思想道德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例如,鼓励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参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小动物救助机构等社会公益性质机构,组织博物馆、历史古迹的打卡活动等,让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的专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体会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对于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且表现突出的留学生在评奖、升学等过程中给予适当鼓励,以此促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的热情,带动更多留学生投身此类活动,逐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五、结束语

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在中外学术、人文等交流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衔接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出来,培养知华、友华力量,一方面为本校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国际校友;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会讲、能讲、爱讲中国故事的国际友人。

参考文献:

[1]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26):44-48.

[2]    林松月,刘进.“十四五”时期来华留学教育:挑战与机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8):47-54.

[3]    乔星.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大学,2021,(48): 50-52.

[4]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勘察设计,2017,(2):30-34.

[5]    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9):35-50.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