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视角下传统美食名称翻译策略

2023-05-31 22:34盛秋实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
关键词:对外宣传西北地区翻译策略

【摘要】 传统美食名称翻译一直是外宣翻译领域的重点,其对传统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的传统美食名称翻译仍存在一些问题。西北地区传统美食在中国传统美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虽不属于八大菜系,但其涉及人口及民族数量众多,蕴藏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文以西北地区传统美食翻译现状为例,结合已有翻译理论,以对外宣传传统美食及文化为目的,探究传统美食翻译策略。

【关键词】 传统美食名称翻译;对外宣传;翻译策略;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32

基金项目:2022年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传统美食英译——以西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DC2022649)。

一、引言

中国传统美食名称翻译一直是我国外宣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食作为我国文化的国际名片,其相应的美食名称翻译也对中国文化国际形象和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外宣翻译理论与实际翻译实践间的联系性较弱[1],外宣翻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传统美食名称翻译作为其分支自然尚无完全成熟的翻译理论体系,而中国地大物博,菜系众多且区域间传统美食文化差异较大,加大了译者进行传统美食名稱翻译的难度。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内外已有诸多关于中国传统美食翻译方法的研究,呈现多方面(研究切入角度不同:归化与异化角度、文化传播角度、历史底蕴角度)、多地区(不同地域的传统美食以及不同菜系)、多层次(从整体的翻译策略研究或从个别难译的菜名研究)的研究趋势。然而,现如今国内关于一些知名度相对较低的菜系以及西北地区不属于八大菜系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美食的外宣研究甚少且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传播这部分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文化。

西北地区传统美食涉及六个省和自治区,涵盖人口和民族众多,是中国传统美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自媒体产业链尚不完善,西北地区传统美食翻译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制定一套西北传统美食的外宣翻译策略势在必行。

二、传统美食名称翻译在西北地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提高国际影响力[2]。它不仅对我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塑造和传播我国区域和国际形象有着重大意义。传统美食名称翻译是外宣翻译的重要成分,对区域经济和文化传播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

在经济环节中,提升西北地区传统美食名称翻译质量能够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为西北传统美食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奠定基础。目前西北传统美食名称翻译存在诸多问题。半数餐馆对美食名称翻译和外宣无明确计划[3],美食名称翻译存在误译、错译、机械对应等错误,致使外国游客常因无法理解或误解菜名而对西北地区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印象,为西北地区传统美食对外宣传工作带来了问题与挑战。因此,加大对西北地区传统美食名称翻译的研究投入和支持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在文化传播环节,优质的传统美食名称翻译能够加快推动西北地区传统美食文化国际化进程,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优质的传统美食名称翻译能够帮助外国游客理解美食的食材、文化和烹饪方式,提升其对传统美食及其背后文化的兴趣,为西北地区传统美食对外宣传提供便利,加快西北地区传统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

三、外宣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美食名称翻译存在的问题

上文提到,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自媒体产业链的不成熟,西北地区传统美食翻译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对外宣传、促进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要求。以下将对几项突出问题进行列举并作解释说明。

(一)直译运用不妥

直译在传统美食名称翻译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在翻译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美食名时,直译的运用需十分谨慎。水盆羊肉是回族的传统美食,在西北传统餐饮业占有重要地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承。然而,在部分回民街餐厅中,水盆羊肉被译为“soup mutton”,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技巧,然而在英语国家中“soup”一般不作为名词修饰另一种食材,这样翻译可能会使外国游客产生误解,有些不妥。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地区传统美食名称翻译中。例如蚂蚁上树,许多餐厅将其翻译为“ants on the tree”或“ants climbing a tree”。再比如“狮子头”被译为 “braised lion head”[4]。在不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情况下,再加上西菜名往往更突出体现原料,外国游客很可能误认为“ants”和“lion's head”真的是原材料,产生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二)音译拗口不易辨识

很多情况下,中国传统美食名称极具文化特色,难以直译,而意译又会使其失去文化内涵。这种情况下多数译者会选择音译的翻译方法。然而直接使用拼音音译出的译本有时因不符合英语发音规则而过于拗口,对外国游客的兴趣和理解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羊肉泡馍亦为西北地区的传统小吃,很多餐馆菜单上将其译为“paomo mutton”,这不符合英文的发音规则,故不适合直接用拼音英译。这种情况在外译汉中很常见,比如法国甜点Soufflé被译为“舒芙蕾”,而同为法国传统美食的baguette则未采用音译,而是意译为“法棍面包”。这些不同美食的翻译方法选择都和音译是否符合目的语发音规则有关。

(三)译名文化内涵缺失

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深厚而复杂的地域文化。许多当地传统美食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寓意。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许多特色美食的译名“与原名含义相差甚远,”[5]导致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较好的体现,进一步加大外国游客理解西北地区传统饮食文化的难度。

浆水面是以浆水作为汤汁的一种面食,是陕甘一带的传统美食,相传该名是由刘邦和萧何在汉中所起,独具风味。目前西北地区浆水面的译名不一,比典型的版本为“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该版本译出了浆水的制作方法,但“vegetable”一词太过宽泛,也难以体现浆水面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外宣视角下传统美食翻译策略——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语音贴合策略

上文提到,将羊肉泡馍译为“paomo mutton”欠妥,不符合英文发音规则,且其实有更好的意译版本“lamb stew of bread”,更能体现原材料和烹饪方式。然而,“馍”翻译成“bread”虽可行但终究意义偏差。许多中国传统美食的原材料在英语国家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汇。因此,这种词汇不对等的情况又要求我们适当运用音译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语音贴合策略,若汉语拼音较为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则可直接音译使用。若拼音不符合英语发音规则,读起来十分拗口,则要放弃使用音译方法,采用意译并加以注释。此外,译者还可酌情运用威妥玛氏拼音法。但须注意:威妥玛氏拼音法如今运用不多,且多用于地名的翻译。如厦门译为“Amoy”。因此在传统美食名称英译中,此种方法要谨慎使用。

(二)文化贴合策略

在中国各地区传统美食名称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的流失属常见现象,西北地区也不例外。站在对外宣传的视角下,外宣翻译需着眼于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软实力,其传播和表达自然需要更多的重视。因此,文化贴合策略应该成为译者在翻译传统美食名称时考虑的重点。

所谓文化贴合策略,就是指译名尽量体现传统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西北地区不乏名称极具文化内涵的传统美食。如:长寿桃便可译为 “peach-shaped longevity rice ball”,体现其“长寿安康”的祝福韵味。

然而一味地遵循文化贴合策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一些传统美食名称中含有暗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翻译时很难将修辞手法体现出来,其文化内涵也难以为西方文化理解。因此,在翻译这些美食名称时,不必过度纠结文化贴合策略,化繁为简,翻译出美食的材料和烹饪方法即可。如金线油塔可译为“crispy fried noodles”。这种翻译方法的选择在其他地区也有体现。如金玉满堂,这是虾仁鸡蛋汤的雅名。在中文中这种暗喻手法颇具韵味,叫人浮想联翩。但外国游客受自身文化的限制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精當之处。因此金玉满堂这道菜直接译为 “shrimp and egg soup”即可。

(三)释译结合策略

上述两种方法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传统美食时,做到使译名体现基本食材、烹饪方法,或是达到引发食客兴趣的效果。然而由于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出生年代各有不同,传统美食译名又只有短短数字,出现文化缺失、理解偏差都属于正常现象。因此,为了避免译者众口难调的情况发生,可以采用释译结合的策略。释译结合是指在给出译名的同时,在下面加以注释。注释内容根据译名不同(或说译法不同)也要做出相应的变化。若菜名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翻译方法,则要在注释中用精简的话语解释菜名的由来及其内涵,并着重介绍这道菜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若菜名采用了意译,译名中已突出食材和烹饪方式,则在注释中花更多笔墨来阐释这道菜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释译结合策略使用时要注意译名和注释的互补作用。下面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是甘肃省兰州市的特色美食,本地人惯称其为牛肉面,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从河南传入兰州并得到传承和发扬。后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标准。如今,青海人将兰州牛肉面冠以“兰州拉面”的商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销售,为海内外人民熟知。经过多年发展,兰州牛肉已斩获“中华第一面”的美誉。兰州牛肉面作为西北地区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和两百多年的文化。经过这些年的传承与弘扬,兰州牛肉面在海外的知名度较高,但本地经营者对牛肉面的外宣需求重视程度不高[6],外国人往往听说过兰州牛肉面,却不知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兰州牛肉面适合用释译结合的翻译策略进行名称外宣翻译。以下为示例翻译。

Lanzhou Beef Noodles

As a traditional food in Lanzhou, Gansu Province, Lanzhou Beef noodles in fact came on the scene in 1799 in Henan Province but gained its reputation after it embraced widespread fascination for people in Lanzhou. Wit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concrete standards——clear soup with white radish, fresh coriander and garlic, prime chili oil and yellowish noodle that gives luster——was formed for Lanzhou Beef Noodles. Lanzhou Beef Noodles is also known as Lanzhou Hand-pulled Noodles, a name used by people in Qinghai province who sell this traditional foo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Boasting its history of over 2 centuries, Lanzhou Beef Noodles is now crowned as the best noodles in China.

在示例中,兰州牛肉面并未译成“Lanzhou Hand-pulled Noodles”,因为兰州拉面只是兰州牛肉面的一种商标,不是其准确名称。虽“兰州拉面”在全国范围内享有更高的知名度,但为了更好地宣传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译为“Lanzhou Beef Noodles”更加精當。“释”的过程中省去了一些知名度低的人物,注重说明美食的发展过程,化繁为简。牛肉面的标准“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更不能硬生生地直译。“三绿”指的是蒜苗和香菜的绿,究其根本说的是蒜苗和香菜要新鲜,所以不能直译为“green”,而要意译为“fresh”。与此同理,“四红”指的是辣椒油红,要求辣椒油品质上乘,可译为“prime”;五黄指的是面条颜色淡黄发亮,可译为“yellowish noodles that give luster”。由此可见,运用释译策略有诸多注意点,一是要注意“释”与“译”结合得当,译名中缺失的信息,要在解释中着重体现;二是要在进行美食名称翻译之前,吃透传统美食的食材、工艺、要求、历史及文化等多方面信息,翻译像“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这样的特色短语时,更要注重理解其内涵,不能生硬翻译,尽量避免误解的发生。

五、总结

本文从传统美食名称翻译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传统美食名称翻译现存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外宣视角下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传统美食翻译策略,并着重以西北地区传统美食为例,对三种翻译策略做了详细阐述。传统美食名称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效果。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对外宣传的含义和外延也会相应变化。这要求传统美食名称的翻译不能一成不变,而要与时俱进,立足地区现实和特点,做出相应调整和变化。作为译者,要把握时代大势与潮流,顺应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和对外宣翻译的理解,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外宣传与传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2]张彩霞,郑海霞.河南外宣翻译策略与河南对外形象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2,(5):55-57.

[3]汪靖涵.西安回民街餐饮企业外宣翻译现状实证研究[J].旅游纵览,2015,(6):108-109.

[4]胡爽.浅谈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问题[J].青年文学家,2020,(6):185.

[5]赵乔青青,沈梅英.杭州特色美食名称翻译“三维”适应转换策略[J].英语广场,2020,(32):41-44.

[6]马晨鑫,刘威.兰州牛肉面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11):8-10.

作者简介:

盛秋实,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对外宣传西北地区翻译策略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
浅议品牌协同传播体系模型构建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发展不同认知评析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