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学段学生审题能力的几种策略

2023-05-31 11:02张彦余世茹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读题学段题意

张彦 余世茹

摘要: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低学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因为不会审题造成做错题的情况比比皆是。教师要培养低学段学生审题的意识,教给他们审题的策略:在“读”中找准字词;在“看”中学以致用;在“画”中捋清思路;在“学”中树立榜样。

关键词:低学段审题策略

“审题能力”是指能提取题目的有用信息,进行周密分析并能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想要正确解题,审好题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分析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就会给以后的数学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从低学段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对学生凭空说不行,需要教给他们审题的策略,让审题“有章可循”。如何在低学段的学生心中建起“从无到有”的审题意识,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几种审题策略。

一、在“读”中找准关键

(一)做到“重读”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有限,需要教师读题。到了二年级,学生认识的字逐渐增多,教师可以减少读题的次数,训练学生自己去找关键词。要想理解题意,就要在读题上下足功夫,做到关键字词“重读”。一年级时,我在课堂上做读题示范:要大声地、缓慢地、清晰地读出题目。读题时,我在关键词上加重语调或提高声调,让学生听一听、找一找老师在哪些地方重读了,提醒学生注意重读的部分。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我就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声调读题,读出重点的词语。刚开始,学生找关键词的错误率很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找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提高学生分辨信息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提取关键词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在读题时也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找出关键词,读中抓重点的审题习惯也会自然养成。

(二)做好“两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训练学生做到“两读”,将审题落实到笔尖中。

指读:在读题时用手指着题目从头到尾读一遍。心理实验证明,7~10岁的孩子注意力只能维持20分钟,这是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还处于发育中。指读的好处在于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眼、手、口、脑综合运用,这样极大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办法在低年级段使用起来最为方便。

圈读:在读题中圈出关键的词语。在解题中,关键词是一道题的“题眼”,圈出重点词解题能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到了中高年级还可以一边读一边做好注释,帮助理解题意。指读是获取数学信息的直接方式,而圈读就是对重点词语进行勾画,做好注释,也提醒自己注意。比如下面这道题:

这是二年级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从呈现的作业能看到学生在审题时能准确找到题中的关键字词“这些铅笔”“平均”。“这些铅笔”对应的数字是圖中的48支,“平均”是这道题的关键,即要用除法来解题。通过作业能看出学生已经养成抓重点字词解题的好习惯,良好的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通过这样圈读、注释的方式,减少审错题的可能性。

二、在“看”中学以致用

学会观察是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刚接触数学起,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的题目大多是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在观察图的过程中经常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语言,这时就要借助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提问精准,防止过度发散

低学段的教材都是以“情境图+问题串”的形式出现,五颜六色的图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精准化提问,尽量减少无效的对话。比如这下面这幅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题,如果教师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学生们肯定会描述场上的比赛有多激烈等一些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情境图。

以北师版教材为例:

教学片段:

师:小动物们正在赛场上举行一场激烈的射门比赛。看!小熊正使劲地将球踢到球门里,只见它临门一脚,球进啦!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场球赛中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这段话中,老师先描述射门比赛的激烈场景,同时告知学生小熊已经将一部分球踢进了球门,这样就为学生排除了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球的个数中来,为提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提出精准性的问题,能有效防止学生的思维过度发散,在学以致用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图文结合,培养读图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纪尚小,要提高其审题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图文结合的能力。看到题目后,可以问学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问题给学生们建起审题的“脚手架”,一步步将散乱的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归结到一起,捋清题目的脉络。

以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练习题为例:

师:同学们,图中有很多的小动物,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让小动物们找朋友,我是从题目中看出来的。

师:是的,从文字信息中能看出这道题需要让小动物们找朋友。

请你们接着仔细观察,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动物手里都有很多数字卡片,有2,5,0,3,8,6…

师:这么多的信息,有图片,有文字,怎么让小动物们找朋友呢?

生:我看到旁边的小鸟在说:凑成8。要把相加等于8的卡片连起来。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来文字和图片信息都很重要,我们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想想它们之间的联系,想好了再动笔。

通过多次的引导,让学生将图中的信息进行数学信息的转化,他们就会慢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在“画”中捋清思路

低学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简单,遇到容易混淆的、容易错误的题目,只靠读题是不能完全理解题意的。这时就需要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折一折等方式帮助审题、解题。在低学段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画图帮助审题的习惯。

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题目为例:

从前往后数,第5只是小鹿;从后往前数,第8只是小鹿。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很多同学都用5+8=13(只)。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就带着他们在本子上画一画:用一个圆圈表示一只小动物,用黑色的笔从前往后画了5个黑圆圈,用蓝色的笔从后往前画了8个蓝圆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只有一只小鹿,怎么会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表示呢?看来题目理解错了,要将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合并在一起,再重新数一数,一共有12只小动物。

这道题出错的原因是将小鹿重算了两次,要从13只中去掉重复的1,最后结果是12只。像这种较为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通过画一画就能将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形。具象化的图形比文字要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养成随手画的习惯,促使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四、在“练”中拓展提升

很多學生平时在课堂上表现不错,一到练习就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是不深入理解题意,将题目和曾过做过的题目相混淆。为了改变学生马虎大意的习惯,我在训练中常常出一些变式练习,紧紧地扣住学生的思维习惯误区,不断地让学生掉进误区、分析误区、爬出误区,进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1)淘气有8朵花,笑笑有5朵花,淘气比笑笑多多少朵花?

(2)淘气有8朵花,笑笑比淘气多5朵,笑笑有多少朵花?

(3)淘气有8朵花,比笑笑多5朵,笑笑有多少朵花?

这些相近的题目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后,学生们也会学聪明,自然而然就养成认真读题、认真分析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变式练习,力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

四、在“学”中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教师应有意识地为他们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模仿。榜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老师,二是同学。小学生们对老师有着不同一般的亲近感,我们一定要严于律己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作为数学老师要重视自己的审题习惯和审题行为,不要在读题、解题、批改作业中出错,造成“你看,老师都不认真,老师都错了”这样的错误示范,要用严谨的教学态度来影响班里的同学。同时要在同学中树立一些正面的榜样,有些同学在老师的有意训练中,会很快养成正确审题的良好习惯。在班级里,可以让解题正确率高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我在班里举办过“我是审题小能手”的专题班会,将平时收集到的在审题时留有记号的作业进行展览,并让这些同学现身说法,说说自己的审题小窍门。通过生动的示范,让所有同学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并通过平时的训练和强化,最终让所有同学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审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让认真审题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习惯。

我在教学中还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审题“三字诀”,即“眼、手、心”三者合一。眼到:用重读或指读等方式读题,做到不错看、不丢字;手到:读完题后,用圈读的方法画出重点词语,也可以做好注释,或者用画图的方式更深层次地理解题意;心到:也就是思考,将题目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快速做出反应,搜集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总之,认真审题是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会审题,正确解题就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审题,并寻找具体的策略有效指导学生审题。正确审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要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从每道题中吸取经验,从此培养正确的审题习惯。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读题学段题意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懂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