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环境下课后服务模式的创新

2023-05-31 11:18汪茂宏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服务课堂

汪茂宏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当下的教学潮流,多学科施教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模式创新,查缺补漏是当前课后服务模式的常态化服务手段。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是课后服务教师提高个人教育能力、锤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彰显信息化教学魅力和学科教学价值的要求。作为课后服务的教师,只是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是不行的,一定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后服务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2.0课后服务模式创新

引言

教育是国之根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必然催生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那就是信息技术2.0。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家都有,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些都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且势不可当。毋庸置疑,这个时代的到来,在为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和提供充分服务的同时,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然,大挑战也会迎来更大的机遇,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

一、信息技术2.0背景下课后服务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课后服务模式无法保证学生的课后学习效果。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可以让同学们在头脑风暴中开阔自己的眼界。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形式新奇丰富的特点被应用于课后服务中,学习容量的增多能激发学生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效促进了课后巩固和拓展。这些新技术,可以让课后服务模式更加精准、科学、个性化,从而让学生对课后服务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为打造师生互动的新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渐渐提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自己预习、复习,自己制订计划、完成计划。同时,教师利用微课制作,将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结合起来,把难的知识点以更简单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放学习,不需要教师反复解释,这也能达到分层次指导学生的目的,通过智慧课堂让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二、信息技术2.0背景下课后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目标不明确

课后服务只是任课教师在查缺补漏,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服务模式,导致教师们根本无法找到正确的课后服务方法,尤其是面对信息乱炸的高压态势,个别教师不善于疏导学生情绪,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后服务如大山一样压下来,让学生和教师一时摸不着边际。

(二)服務形式单一

课后服务的开展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切实可行的服务形式。教师不但要重视课业辅导,养成良好习惯,还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广度、增设团队活动、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各项能力和兴趣爱好,增进同伴交往。现阶段的课后服务多尝试采取翻转课堂的模式,但有形无神,相关理论基础不扎实,课后服务模式的组建不科学,教师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缺乏科学依据等。这样根本达不到课后服务的预期效果。

(三)服务实践支撑能力不足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深度融合并提供链接海量有关信息源的通道。然而,目前有的教师在课后不再使用信息技术提供服务,导致学生无法实现无边界学习,没机会体验实景学习,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实践性的系统探索与创造活动,也无机会开展即时交互的课后互助学习。

(四)服务管理涣散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翻转课堂模式成了课后服务的主要模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教师课后服务形式随心所欲、“百花齐放”。这样的课后服务管理显然是行不通的,应当运用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类至的课后服务的模式。

三、信息技术2.0背景下课后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要明确目标。在进入课后服务前,要仔细地研究课后服务所要达成的目标,厘清课后服务的结构、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从而制订相应的学科课后学习计划。教师每年都要关注教材和新大纲的变化,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例如:数学学科,要从三维目标入手,通过练习的讲解,设置几道辨析题,并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变形过程。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课上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当天所学内容,同时要不断地去变形,不断地去分析和总结。

二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学生是课后服务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值得尊重和关爱,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很多时候都有独特的一面,也有很多时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因此,我们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或主题班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多听他们说话,多咨询、多听他们的想法,这样对课后服务的学习具有很大益处。

(二)多元模式,合理组织学生快乐学习

课后服务教学过程是教师支持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内完成对知识的讨论、分析与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活力调用等多个维度入手,以精细的课前准备、多元的资源呈现方式、多样的课堂交互方式、信息化的课堂测试方式和自主化的课堂总结与评分方式推进课后探究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们更充分的自学支持,提升课后服务授课质量。这一教学过程是生动的,也是有效的,是完全符合课后服务指导理念的。

1.认真准备,打好课后服务基础

精彩的过程需要认真的准备。课后准备环节是我们夯实课后服务教学基础的环节。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课后服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如下教学准备:

①课后预习引导。通过提供微课视频、电子预习导学案的方式,辅助学生预习知识,获得对知识的初步认知。

②知识反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师生情感,并完成教学设备调试任务,同时开启录播功能,以便学生对课后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感知。

2.多元呈现,多法互动

课后服务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交流群中完成了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结论。例如: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去问、怎样去引导,课后服务教师都应该充分设想,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的大脑是否一直在思考,除了与他们的兴趣和目的性有关以外,还与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需求大小有关,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在对比讨论中获得更精准的问题解决方案。

(三)拓宽师资队伍渠道,稳固服务支撑点

1.多学科融合

青春期的学生思想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扩大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除了基础学科的疑问解答,还需要体育、艺术、科普活动、劳动实践,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等学科教师的加入,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制定阶段性的目标。

2.组建学生社团,增强实践体验

第一,构建主题实践活动体系,营造实践性智慧环境。一个实践活动小组要有负责组织学习的小组长,一般来说要由有组织能力的同学来负责。第二,要设学习纪律监督员,主要负责对小组成员学习纪律的监督,该监督员应当由责任心比较强、自律性好的同学来负责。第三,要设小组学习标兵,这个职位不一定要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担任,而应当由各学段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担当。当然,所有的职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职位都应该是由各学段表现良好的同学来担任,这样的职位轮换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让其在学习中产生动力,从而引导其更好地学习。小组应当积极地组织开展探讨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达成统一性的意见。尤其是要形成竞争机制,营造竞争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推动班级整体的进步。建立值日班长制、学习小组制、“一帮一”竞争制等制度,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强大了,受挫能力也就强了。竞争机制的建立,会使学生变得积极而努力,学生的学习进步就大,班级的学风正,学习气氛就会更浓。

3.完善家委会职能,发挥家长协同作用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德育、社区活动以及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借助互联网平台,要针对一些常态化的、家长们关心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进行汇总,比如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好的问题;学生好动,不认真听课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话,不能聚精会神把时间用在学习上的问题;等等。其次,借助微信,组织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讨论。针对班主任提出的问题和家长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引导家长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群策群力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可实施性强的适合自己孩子的计划与策略。

(四)规范内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课后服务一是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二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三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

好的课后服务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课后服务的主体,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没有一种课后服务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给课后服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课后服务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社团式的课后服务方法就是大势所趋,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交流、摩擦和碰撞,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学校要采取学生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选一门艺体课程,打破传统的行政班级教学,实行“走班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重视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调动其积极性,使之参与到课后服务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改变传统教学不能因材施教的局限性,讓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参与者和创造者,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优化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1.找准突破点

一是落实规划引领。学校要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为核心任务,通过任务驱动的混合研修确保工程规划的高效落地。二是落实应用转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例研磨、专家指导等方式,探索多个“能力点”组合应用的服务策略,形成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实践案例,进而形成持续发展机制。

2.畅通链接点

衔接“三个课堂”。要将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与加强“三个课堂”的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区域帮扶、校级联动、双师结对等方式,提升课后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持续发展机制为核心任务,通过推动先训后用,形成不断创新、常态持续的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新样态。

3.抓好评价点

学校要利用问卷平台制作的服务达标测试问卷,了解教师对各学科服务的掌控结果,统计教师服务评价数据,并以数据为依托,做针对性的问题解析活动。以教师在微信平台上发言解说为主要推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课后服务管理渠道。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2.0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模式应该是灵活的,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方式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外部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使信息技术2.0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模式更加本土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1]葛福鸿,张丽萍.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8):31-33.

[2]李永程.基于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理科园地,2016(4):40-41.

[3]杨红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7):168.

[4]马冬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学教育的整合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13):78.

[5]贾婕,王庆宏.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实例研究——以巴彦淖尔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与教师培养(培优)相结合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9):89-9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服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