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与纽马克翻译思想之比较

2023-05-31 08:36胡东平杨梓暄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
关键词:尤金奈达比较研究

胡东平 杨梓暄

【摘要】谈到近代西方翻译史,就不难想到两位著名的语言学和翻译学方面的专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他们提出的翻译学说,轰动了整个翻译界,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后来世界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均不相同,所以他们所主张的理论也就有明显的差异。而他们的翻译思路,虽然在不少地方有相同甚至重合的地方,但在许多问题上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观点。他们的理论对彼此影响甚远,却也各有特色。因此本文将对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思想中一些基础问题的观点加以分析并探讨,梳理归纳二者翻译理论的同与异,目的是加深对两位学者翻译思路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关键词】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翻译思想;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10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32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违和’到‘维和’:翻译和谐伦理研究”(项目编号:17ZDB12)。

从人与人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交际开始,翻译活动也由此产生。在各种翻译实践中,学者们对翻译活动进行不断地探讨与研究,得出了一些对翻译的见解,并且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的翻译风格和思想。在西方世界,直到16世纪法国的一位学者发表了有关翻译的论文后,人们才开始慢慢了解到研究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并且使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理论系统地研究翻译活动。回顾西方的翻译史,翻译思想百花齐放、层出不穷;翻译家百家争鸣、各有特色。其中,在西方翻译界,两位影响深远地翻译家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提出了“功能对等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等远近闻名的翻译思想。两位学者对翻译理论颇有研究,并推动了西方翻译界的蓬勃发展。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对两位翻译学家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辩证地分析他们翻译思想上的同与异。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梳理

(一)奈达翻译理论回顾

奈达一直是翻译理论和现代语言学方向的领军人物。从他的翻译思想发展来看,把它分成了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奈达翻译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学术生涯的起步时期。在这时期中,他研究的重点是语言的句法和词法。到了第二个时期,他的研究成果使奈达确立在西方翻译学界的地位。在1964 年,他发表了一本重要的书籍:《翻译科学探索》。为了对第二个时期奈达的翻译思想进行小结,我们可以从大概四个方面来整理分析:第一方面,奈达指出“翻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第二方面,他认为“翻译是交际”[6]。这是他对翻译下的定义。因此,在他的研究中,是运用了通讯学说和信息学说的有关知识,并提出了翻译的交际学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系统中最突出的成就,也是他第二个时期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第三方面,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动态对等论”,后来改成“功能对等论”。动态对等指的是“译语中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重现源语的信息” [3] [7];以“等效原则”为基础,关注动态的关系,也就是“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3]。第四方面,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分析、转语、重组和检验。他的研究重点在第一个步骤。

翻译过程中,他提出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要处理好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在某些信息中,意义是首先要考虑的,而在另一些信息中,形式必须优先于意义。第二,作者和译者的目的。第三,受众的类型是需要考虑的,因为潜在受众在解码能力和潜在兴趣方面存在着不同。他说,虽然翻译中不存在“绝对相同的对等物”,但他强调,翻译者必须找到“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物”。在这里,他详细阐述了“形式对应”和“动态对等”两种翻译策略的区别。一方面,形式对应是侧重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意义。这样的翻译将重视诗歌与诗歌、句子与句子或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在这种翻译中,译者要尽可能地从字面上,有意义地重现原文的形式和意義。另一方面,动态对等是要求语言表达得完全“自然”。动态对等主要针对相应的对等,而不是形式的对等,“目标语言受体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言受体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2]。到了最后一个时期,奈达把自己所有的翻译思想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把社会符号学加入他的翻译理论当中。

(二)纽马克翻译理论回顾

纽马克是大学教授,他主要负责翻译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因此,他在许多翻译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在翻译理论的研究方面颇有成果,比较喜欢针对其他的翻译家提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他的观点独树一帜,在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这两种翻译策略,并且准确地阐释了两种翻译策略的本质和使用范围,强调了二者的不同。

交际翻译实现的效果最好能接近原文,而语义翻译是要在目标语语法结构允许的情形下,尽可能地准确重现原文意思和语境。由于交际翻译的适用场合有限,在有些场合中,反倒是语义翻译才能派上用场。因此,他提出了交际翻译的四种局限,并分别具体说明情况。为了更好地说明语义翻译的本质,他把语义翻译同另外两种翻译策略相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与“逐行翻译”相比较,语义翻译更侧重目的语的句法结构;而与“直译”相比,语义翻译则更强调语言的使用场合。在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这两种策略之间,纽马克提出要考虑文本的类型。他以内容与形式为依据,将文本分成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召唤功能三个基本类型。为了深入地研究和详细地阐释这两种翻译策略,他还提出“关联翻译法”这个概念,认为“原作品或译语文本的语言意义越是重要,译文便越是要紧扣原著,紧扣的翻译就是最接近字字对译的翻译”[4]。他提出来的这个看似新颖的概念,缩小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之间的界限范围。这说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奈达翻译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

二、奈达与纽马克翻译思想之比较

(一)奈达与纽马克翻译思想之同质分析

从两位学者的综述中可以看出,二位的翻译理论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共性的。他们通过对前人的理论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进行自己的创新,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理论,与时俱进。他们的思想,在理论依托和翻译理念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1.共同的理论依托:现代语言学

奈达和纽马克两位学者有着共同的初衷,都是为了处理翻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才来研究并提出自己独特的翻译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他们不是脱离实际的空理论派。

同时,他们两位学者的理论也都是以现代语言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例如,两位学者都使用了意义的成分分析学说和语言功能学说。他们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很好的运用在了翻译理论之中,并主张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分析和处理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2.共同的翻译理念:语言之共性

奈达认为,“每种语言各有长处,同时也有相同的表达能力;翻译时,我们要尊重语言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魅力。”[3]他认为,两个不同的句子,在翻译时,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对等。所以他提出,“在译语中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来重现源语信息;语言翻译时要自然而然地对等”[3][7],没有翻译腔调。

纽马克认为,虽然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习惯、思考和表现方式不相同,但在具体翻译时,该加注解就要加注解,而且解释性的话语同样也是翻译。同时他也认为,因为译出语和译入语有很多差异,导致在许多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文章的类型,使译文与原文尽量保持一致。

因此,两位学者都认为语言是有共性的,同时语言是可译的。但是他们也认为可译性是有限度的,两个人都承认,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他们两个人都强调了翻译的可译性。

(二)奈达与纽马克翻译思想之异质分析

两位学者虽然在理论依托和翻译理念上有着相似的观点,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有着异议的。以下主要从主体态度、翻译标准、翻译定义和翻译策略四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翻译理论的差异。

1.对主体态度的差异

奈达对主体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对信息形成的重视,到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为了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产生相似的反应,他提出,“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3]。功能对等论以读者为导向,因此他“根据读者的阅读水平,把读者分成四种级别:儿童、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和专家学者”[8]。

而纽马克则认为,读者在译者心中的比重是比较少的。他提出,“译者先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再忠实于目的语,最后才忠实于读者”[5]。他认为,译者要确定一篇文章是用作什么功能,才能采用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他对奈达提出的“等效原则”表示异议,他自己坚持“直译”。纽马克是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来看待翻译问题的。他提出,在语义翻译中,侧重形式对应,看重原作者自己的想法;而在交际翻译中,更强调读者反应,重视文本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奈达和纽马克都以忠实于原文为前提,但两位对翻译要求的效果却不同。奈达只重视读者的反应,而忽略了其他主体;而纽马克认为除了读者,原作者和原文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忽略。

2.对翻译标准的差异

不同的翻译家或学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翻译标准。除了那些大家公认的标准外,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各有长处。

奈达认为,在语言翻译时,两种语言要自然而然地对等,没有翻译腔调。做到在译文中看不出外语的痕迹,忠实于译文和译文读者。他提出,最好的翻译是译文读起来不像原作。因此奈达在翻译《圣经》时,就是用简单、普通的语言来翻译的,使得它读起来通俗易懂,不深奥。同时他认为,可以用语义和交际的维度来翻译《圣经》,更能较大地保证译文的准确。

而纽马克认为,评价一个译作的好坏,在于它翻译得准确与否和是否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在翻译时,要准确地翻译,最好的翻译是译文读起来就像原文。

由此可见,两位学者在翻译标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各有所长,只是侧重不同。正是这些差异与不同,大家才能更好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翻译标准问题。

3.对翻译定义的理解差异

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一些翻译家和学者们基本都有讨论过。奈达和纽马克在这个问题上都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认知和理解的变化过程。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要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重现源语信息”[3][7]。最接近的意思是文章内容先考虑,形式后考虑;最自然是指语言在翻译时要自然而然地对等,没有翻译腔调;对等语是指要做到对等而不是同一。最开始奈达认为,“翻译是科学”;后来他认为“翻译是艺术”;最后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被他人接受的、标准的翻译方法只有一种;说它是艺术,是因为在翻译时,译者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而纽马克认为,翻译是把文章的意思按照原作者的初衷译入到另一种语言当中。他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同一类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纽马克最开始提出,“翻译是艺术、科学,同时又是种技巧”;后来他改变了想法,提出“翻译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同时还部分属于个人品味”。

综合两位学者的不同观点能得出,奈达对翻译定义的认识,是从语义学和信息学说的维度出发的,更重视交际意义;而纽马克强调的更多是文本意義。

4.对翻译策略的把握差异

很多翻译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奈达和纽马克也不例外。他们根据自身的翻译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并自成一派。

首先,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论:“在译语中要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重现源语的信息,先重现内容,再重现形式。”[3][7]他坚持读者至上,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来实现动态对等。根据这个概念,他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第一,要准确地传达源语信息。第二,要传达原作品的精神和风格。第三,译文语言表达要通顺自然。第四,译文要给读者带来共鸣。”[1]如果译文要符合这四个标准,那么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就要发生改变。他认为,信息对等比形式对应更重要。他提出,“翻译是交际”[6]。语言只是传递消息的一种工具,而且语言是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同时他坚持“意译”,提出“等效原则”和“读者反应论”等翻译思想。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重要翻译策略。语义翻译是指在译语意义和语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重现原文的意思和语境。在这里,语义翻译重视意义,比较忽略效果。而交际翻译是指译文对译文读者带来的共鸣要与原作者对原文读者带来的共鸣相同。由此可见,交际翻译是看重共鸣效果的,而且动态对等的定义与交际翻译的定义是相同的。他强调,在翻译时要同时使用这两种策略,缺一不可,才能使译文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同时他坚持“直译”,提出的两种翻译策略就是针对不同文体和文章类型而言的。交际翻译,更注重意义。在这一点上,他支持并且发展了奈达提倡的观点,提出“等效翻译”和“等效再创造”的思想。而对语义翻译而言,形式和意义同样重要,但更注重于形式上的保留。他根据文本的功能不同,划分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他提出了八种翻译策略,但只有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这两种策略能真正适用。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这两位学者提出的翻译策略的差异。奈达的理论都是源自他所翻译的《圣经》而得出的翻译经验。而《圣经》这类文本是属于呼吁性和信息功能都比较强的文本,因此这些理论对这类文本是适用的。但奈达却认为,动态对等论可以适用于所有翻译文本,很显然这是以偏概全的思想。文学作品中可能就做不到动态对等。因此可以看出,“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易懂性和交流性,而动态对等论的使用范围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7]

而纽马克的理论表明,文章类型不同,它所用的翻译策略就不同。这是纽马克与奈达想法不同的地方。他是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来看待翻译问题的,所以他的理论适用范围更大、更广泛。但他的理论还是有不足之处的。比如说,他的观点虽然切入的角度是辩证的,但分析得不够深入、透彻;翻译策略虽然提及了许多种,但没有从各个方面来集中探讨或研究其中一种或两种,研究不够全面、深入。这是值得大家继续学习并思考的。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翻译理论其实都是不完美的,都有自己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有不足,但每种理论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而且他们提出的翻译理论都是他们自身在参与翻译实践中,总结并研究出的一点宝贵经验,实在是难能可贵。毫无疑问,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推陈出新的勇气和精神就很值得我们这些英语语言学习者学习和发扬。他们对世界翻译学做出了自己的一番贡献。因此,对于两位学者的翻译理论,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通过分析和研究两位学者的翻译理论,我们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要多进行实践,积极验证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是否可行,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

[1]Eugene A.Nida&Jin Di.On Transl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ida,Eugene A.&Taber Charle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United Bible Societies,1992.

[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1988.

[6]Nida,Eugene A.&Lyell D.Regburn.Meaning Across Culture.New York:Orbis Book,1981.

[7]譚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胡东平,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杨梓暄,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尤金奈达比较研究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每天努力一点点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