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学视角下美国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分析

2023-05-31 10:09勤寅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
关键词:花木兰中国文化

勤寅

【摘要】 花木兰不仅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也是美国迪士尼系列电影Mulan中的主人公。本文以比较文学变异学为视角,从形象与文化两方面探讨了美国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特殊一面,分析了花木兰形象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发生变异的原因:导致花木兰在两国文化中呈现出差异性的是文化过滤的结果,也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创造性吸收的结果。

【关键词】 变异学;美国电影;花木兰;文化过滤;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30

一、引言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这一形象最早出自中国南北朝诗歌《木兰辞》,记录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英雄传奇故事。从此,“木兰”形象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早已发展成为一个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还名扬海外,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在“木兰”形象海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当属美国迪士尼公司拍的同名系列电影Mulan。1998年,动画版电影Mulan上映后好评不断,不仅拿下了当年美国的票房冠军,而且迅速在世界各地公映,收获了大量国际“粉丝”,推动“花木兰”形象深入各国民心。2020年,又推出了真人版电影Mulan。真人版电影为了更好地呈现花木兰的传奇故事,不仅所有主演均为华人演员,而且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改编,引得万众期待。然而,该影片的改编并没有迎来所期待的好评,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产生了两极化的评价,很多观众认为制作方对“花木兰”的故事存在着审美和认知上的误差。这种改編所带来的审美和认知上的误差,从本质上来讲,可以理解为花木兰形象和中国文化的他国化。

二、变异表现

(一) 形象变异

人物塑造是一部电影的灵魂。美国电影Mulan对花木兰传说的改编,主要精力都花在了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Mulan对花木兰形象变异,主要体现在花木兰人物身份和感情观的变异两个层面。

1.从平民到公主:花木兰人物身份的变异

众所周知,花木兰出身于南北朝战乱时期一个贫苦的农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女。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花木兰是封建男权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承袭自己父亲士兵身份,伪装成男性代父从军的忠孝的女性”[1]。从《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等为数不多描写花木兰生活的诗词中,可以判断出她当时应该是过着粗衣粝食的生活。而在美国电影当中,花木兰却被归类于迪士尼公主。这可以说是花木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身份差异。影片内容“宣扬着女性权益, 对于常见的男性英雄主义来说更容易受到多个年龄阶段群体的喜爱”[2]。在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思想里,出身平凡的花木兰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被称为“公主”,我们更倾向于称呼她为“巾帼英雄”。

在美国电影中,虽然花木兰没有皇室血统,也没有嫁给王子,但是迪士尼认为她的独特魅力足以担得起“中国公主”的称号。因为勇敢、独立、睿智、真实、善良这些才是迪士尼衡量公主的标准。正如花木兰在电影里说过的一句台词:“If you wear a dress and have an animal sidekick, you are a princess.”花木兰是迪士尼公主里的勇气和智慧担当,与其他公主相比,她倒是更像一个有着无畏的胆量和敢于直面战争的血气方刚的男性。迪士尼塑造的花木兰有意淡化花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忠孝节义,而是借助花木兰的东方面孔和东方文化外壳凸显“女权主义”价值观。[3]

2.从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感情观的变异

在《木兰辞》里并没有太多对花木兰女性身份方面的描述,但在古代封建中国,像花木兰这样未出阁的少女的感情由不得自己做主,都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算花木兰是个思想超前的女子,她也不一定能够打破时代的桎梏。但是在美国电影中,花木兰在奉皇命护送三位公主前去和亲的途中,得知三位公主心中的不甘之后,不仅鼓励她们和自己喜欢的士兵在一起,还打算帮助公主们出逃。中国古代地位阶级严明,公主并不可能和士兵在一起,也没有士兵敢和公主在一起。而且和亲是皇帝的命令,放走公主等于违背皇命,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另外,花木兰身手不凡, 忠孝两全, 但爱情在她心中占有绝对的地位[4],美国电影中还专门安排了花木兰的爱情线。影片中的花木兰与李翔自由恋爱并喜结连理,这一点在中国传统里也是不能被认可的。电影里安排这一情节就让花木兰这个角色表现出了西方思想里的自由,少了中国封建思想里的服从。

(二) 文化的变异

1.木须龙的守护:龙文化的变异

在动画版电影里,花木兰身边有一个最重要的配角——“木须龙”,它是花家的祖先派来守护花木兰的,木须龙在电影里的形象是一只非常瘦小的龙,看起来更像一只蟋蟀。花家的祖先让木须龙守护花木兰,如果成功了它就可以成为花家的守护神。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邪恶和恐惧的象征,但因为花木兰是中国故事,所以即使迪士尼采用了中国审美,但他们也并没有把龙刻画成中国传统意识中的龙,而是在龙身上添加了诸多西方观念。比如,木须龙刚出场不久就利用一把篝火把自己映在墙上的影子伪装成西方文化里长有双翅并会喷火的恶龙来吓唬花木兰。迪士尼公司塑造的龙的形象虽然不那么庄严、肃穆, 充满了喜剧色彩, 但仍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作为神圣的、有正面意义的图腾”的思想, 而非西方文化中所普遍认为的邪恶象征。[5]要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不会如此接地气。木须龙的形象其实是花木兰的一个折射,他们就像一面镜子照着的两面,花木兰作为女性,尤其是中国古代女性,其实是相对瘦小的,也并没有很强的战斗力,她在战场上更多的时候都是靠智慧取胜。木须龙也很瘦小,它更多的时候也是靠小聪明来度过危机。并且他们在思想上也高度一致,花木兰在被发现是女性而被军队抛弃后说:“Maybe I didn't go for my father. Maybe what I really wanted was to prove I could do things right, so when I looked in the mirror, I`d see someone worthwhile. But I was wrong, I see nothing.”木须龙在那个时候也向花木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Your ancestors never sent me. They don`t even like me. I mean, you risked your life to help people you love. I risked your life to help myself. ” 同时他们在性格上又相当互补,花木兰并不自信,老是担心自己会做不好导致给家里人丢脸,然而小小的木须龙却是异常的自信,并不断鼓励花木兰勇敢去做,他们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交织在一起才会形成一种更饱满的人格。

2.凤凰和女巫的交织: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变异

在真人版电影里,木须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只更具有女性象征意义的凤凰。用飞翔的凤凰隐喻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实现。[6]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凤为雄性,凰为雌性,早期的凤凰并没有性别的区分,后来慢慢成为女性的代名词。在中国封建统治的历史里,凤凰是具有极高地位的女性的象征。电影里改用凤凰元素也是在指花木兰是具有神力的凤凰后代。而且真人电影里还出现了一个女巫的角色,她与花木兰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于木兰的女儿身被压制于男装之下,女巫的阳刚、凶狠的一面被困在女性身体之中。[7]初期的花木兰并没有太强的能力,而女巫生来就有超强的法术,所以人们恐惧她,她也只能为敌军的可汗效力。在与花木兰的多次战斗中,她慢慢发现花木兰身上的勇气与忠诚,这也让女巫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而答应帮助花木兰解救皇帝。女巫的强大让人们对她充满恐惧,唯一愿意利用她的单于也当着她的面说她不过是一条狗,但是花木兰却把女巫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真正的战士,这可能也是女巫最后宁愿豁出性命也要替木兰挡下一箭的原因。这个角色的存在就像花木兰的引路人,她是一个帮助花木兰实现自我觉醒的人。但其本质并没有逃离传统童话中女巫的单薄形象,她被可汗蛊惑后一直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她从未站在所谓正义的一方,只是最后站在了花木兰个人身边而已。[8]

三、变异原因

中国传统故事里的花木兰形象来自对《木兰辞》的创造再加工,《木兰辞》中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描写着重突出了她英勇、忠诚的形象,诗歌开头和结尾部分对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突出了那個封建年代女性该有的温婉。花木兰身上可以体现出浓重的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孝道和忠诚),又表现出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英雄气概,这也是她寻求自我价值、进行主体重塑的冒险和时机。[9]花木兰几乎被赋予了所有优秀的品格,让她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中国美的女子。

而美国电影中塑造的花木兰却让我们熟悉又陌生。虽然她还是典型的东方长相,但Mulan却比花木兰多了一些东西,对家国的情怀被弱化,木兰自我身份确立的过程成为影片的重要情节。[10]为了迎合美国本土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随意拼接也流露出了东方主义倾向,似是而非的文化嫁接导致了《花木兰》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境遇。[11]

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文化过滤的结果,是迪士尼在接受中国传统故事里的花木兰的同时创造性地给花木兰加了一些思想,让她成为国外的Mulan。产生文化过滤的深层原因乃是各自文化模子的不同。叶维廉教授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中指出了东西方由于其文明肇始之初确立的根本价值原则的分歧而导致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子, 包括不同的“观念的模子” “美感经验形态”和“语言模式”等。[12]正如之前所说,这些模子相同的部分就是我们共同承认花木兰是个具有优良品质的女性,不同的部分则是中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导致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我们认为花木兰高尚伟大,认为她“忠孝”两全,毕竟花木兰成长的年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年代,而儒家思想现在依旧影响着中国人,所以我们对花木兰的思想能理解得更透彻。但是对外国人来说,他们其实并不太能理解“忠孝”的定义,所以迪士尼在引进时根据外国的文化对花木兰进行了改造,承载着女性自我意识的动画木兰体现了美国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与变化。[13]电影里很多场景凸显了外国文化里的个人主义,比如花木兰射箭击落了山顶的积雪压倒了单于,又比如皇帝遇难时花木兰带着士兵去营救皇帝,在迪士尼电影里,他们认为木兰既然是主角,就要给她加一些极富英雄色彩的戏份来衬托主角身份。包括在电影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Mulan去战场并不单纯只是因为对父亲的孝心,更多的其实是要实现她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Mulan既不受传统礼制的约束,又实现了自我价值,与中国文化里女子本该柔弱温婉的形象大相径庭。

值得一提的是变异学并不单纯强调差别,也不支持把随意两种东西放在一起进行一通比较。比较两种文化里的花木兰其实就是在强调异质性与可比性,我们提出异质性是因为我们接受并尊重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差异,我们提出可比性是因为我们希望在比较中可以发掘自己国家文化的底色并坚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在可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也就是在寻求“同中之异”。中西方文化中花木兰的“同”就是她被各自文化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质,她一直在困难的环境中追求独立与平等,在承认这个共同基础上,形象和文化才有了可比性。中国的花木兰即使再勇敢与独特,她也跳不出封建时代的桎梏;美国的花木兰却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成了独树一帜的女英雄。

迪士尼电影重新定义了花木兰的价值观,为她注入了新的内涵,通过将西方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外貌但却具有西方思想的角色。这样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到一起产生的结果,可以说明即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也是可以相互交流并融合的。“花木兰”系列影片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东方故事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在引入东方故事的过程中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无疑是一个讨巧之举,异域故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4]只要在尊重双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对中国文化来说也是个走出国门的绝佳机会。

四、结论

电影Mulan确实是近些年为数不多的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产物,虽然电影上映后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确实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2020年真人版电影上映之后,国内的影评也是两极分化很严重,很多人觉得电影不尊重史实,除了演员和场景,其他的都是西方电影的套路;也有很多人觉得电影很好,因为它的制作很精良。其实,我们不必要去强求这部电影做到尊重史实,要它完全符合中国思维,毕竟有一些历史情节在中国也是充满争议的。进行对比并不是为了否定迪士尼电影,相反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中西方文明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一些改变。而这个现象也告诉我们要坚持我们独有的价值观,发挥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编码,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影响力。[15]

参考文献:

[1]郑敏.《花木兰》:东方想象与文化误读[J].电影文学,2021,(05):118-120.

[2]张晗娇.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25):238-239.

[3]刘泽溪,邹韵婕.《花木兰》的他者化想象和东方主义困境[J].电影文学,2021,(05):89-93.

[4]张晓倩.花木兰形象内涵的女性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0,(15):34-35.

[5]陈利红,梁秋芳.西方文化渗透下的迪士尼电影中的中国文化传递——以《花木兰》为例[A]//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成都翻译协会.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六卷)[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17:495-498.

[6]何竞平.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的视觉隐喻——性别视域下的批判性评析[J].电影文学,2021,(05):

98-101.

[7]韩晓强.《花木兰》:迪士尼公主与家国想象[J].电影艺术,2020,(06):65-68.

[8]任璇宇,任玲宇.西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电影《花木兰》中的“女巫”形象分析[J].声屏世界,2022,(01):120-122.

[9]王帅.女性主义视阈下《花木兰》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电影文学,2021,(05):126-129.

[10]张亚灵,田晨璐.女性主义视角下中美《花木兰》形象建构[J].戏剧之家,2021,(24):175-176.

[11]刘泽溪,邹韵婕.《花木兰》的他者化想象和东方主义困境[J].电影文学,2021,(05):89-93.

[12]李丹.跨文化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06):125-127.

[13]张茜.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8,(09):129-131.

[14]左娜,郭锦龙.“花木兰”系列動画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6,(22):113-115.

[15]王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7,(6):124.

猜你喜欢
花木兰中国文化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导演和他的大女主故事
安阳有个“花木兰”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