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探索

2023-05-31 20:39吕美焦润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4期

吕美 焦润丽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網络阅读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可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正逐渐受到重视。基于网络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要求网络资源选取的标准由心理适应转变为心理潜能开发与自我疗愈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提出“基于校本资源,立足自主建设”“基于翻转课堂,优化素材资源”两方面建设原则,从进行课程定位、结合结构化课程与颗粒化资源、合理选择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完善等几个方面出发,不仅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有效丰富,也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善。

[关键词]网络阅读;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4-0091-03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他们习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他们也更倾向网络阅读。然而,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裹挟下,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更容易被新奇的信息吸引,从众、合群、人际交往需求等心理因素导致大学生为了追赶最新潮流,不断寻求更新奇更另类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高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和研究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阅读资源状况,以期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引导高职大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网络阅读内容,并重塑高职学生网络阅读的行为,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网络阅读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现象

网络阅读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各种电子阅读工具或设备进行的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资料的阅读。网络阅读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事实上,人们并没有丢弃阅读的习惯,反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喜欢阅读,对阅读内容也更加挑剔。在寻找更优质的阅读内容的同时,网络阅读以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便利。调查显示,当前约有70%的大学生喜欢以网络阅读为主的课外阅读,认为网络阅读不会影响学习,相反对自己的学业有所帮助,能减轻自己购书的压力,减少去图书馆的各种时间成本,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此看来,网络阅读已成为很多学生课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学生高度认同网络阅读,并逐渐依赖这种阅读方式解决心理困扰。

二、网络阅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学视阈下,要维持健康的心理水平,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联通,形式如:表达自己的情感,向亲近的人倾诉心事或是宣泄愤懑,长期封闭自己的人则会产生郁闷、焦躁的情绪,甚至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处在适应性环境中的高职学生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一是对自己的观念、情绪情感、忧思忧虑有一套自以为是的认知;二是迫切希望来自重要他人或专业权威的引导和认同。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网络阅读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提高自我认知的途径,同时网络阅读交互性的特点也能使大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引导和交流。因此,大学生多倾向通过网络阅读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以及途径。

通过对河北省内七所职业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网络阅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回收试卷319份,有效问卷311份。主要结论如下:一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在网络阅读上花费时间比较长,网络阅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二是网络阅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但不同的阅读内容影响力不同;三是心理健康状态受网络阅读影响大的学生更愿意看心理情感类内容,受网络阅读影响小的学生则相反。经过调查,我们认为网络阅读对于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主要有:

(一)通过网络阅读,放松身心,培养志趣, 进行情绪疏导

心理治疗中,阅读疗法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在解决人们心理困扰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处于集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当面临升学考试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就业困难等问题时,除了读专业学习内容的书外,阅读小说、诗歌、散文、漫画等内容能够起到松弛情绪、排遣压力、获得情感交流的效果。阅读疗法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平和的心态,起到振奋精神、增强自信的作用。

(二)通过网络阅读,丰富学识,增长见闻,引起情感共鸣

阅读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在互联网环境里成长并且发展起来的这一代人,学习和阅读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从纸质媒介过渡到网络媒介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接触的海量信息也是传统纸媒阅读难以企及的。另外网络阅读交流的范围不再受一时一地、人员数量的限制,可以满足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的需求,能丰富个人学识,增长见闻,引起情感共鸣。

(三)通过网络阅读,保持清醒,悦纳自我,促进心理成长

对于阅读而言,重要的是阅读的本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网络阅读能够把图像、动画、影片和文字融合在一起,从内容上的丰富到形式上的突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自主参与分析评论、进行思想争鸣,使得网络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深阅读模式。阅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阅读过程中的思想参与,提高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逐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才能促进其心理成长。

不可否认,网络阅读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心理干预降低这种负面影响,建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的网络阅读。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针对近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增加的现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连续出台了各项政策与措施。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201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培育当代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要加强对部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9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和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高职院校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在新环境中容易显现出来。另外,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以及学业、就业、恋爱感情等问题的合并施压,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然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覆盖面较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工作起步晚、经验少、体系不完善;资源库建设策略还借用普通本科大学课程建设的方法,针对性不强,不能及时、全面地解决高职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危机和突发状况。

我们通过随机抽样调研75名高职院校学生发现:遇到心理困扰时,与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相比,近八成学生更倾向于到网上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知识。

四、基于网络阅读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建设

通过调研,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由消极补救转变为积极预防,授课形式应由填鸭式转为自主式,技能训练应从心理适应转变为心理潜能开发与自我疗愈力的培养。网络阅读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可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基于网络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应该被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应该突破以往心理教育的价值中立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新时代教育育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逐步丰富课程建设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使教育教学手段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本土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1.基于校本资源,立足自主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发挥本校课程教学优势,借鉴其他课程建设经验,构建特色资源库。融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整合利用国家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坚持建设是为了使用的目的,推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应用,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2.基于翻转课堂,优化素材资源

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高职大学生选择合适的网络阅读内容,重塑网络阅读的行为,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由此,在进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时,网络阅读资料的选择标准应该由补救性资料转变为预防性资料、由填鸭式任务设置转为自主式任务驱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选取的重心应该由心理适应转变为心理潜能开发与自我疗愈力的培养。

课程开发团队根据教学设计需求,广泛接纳学生、教师的反馈,及时关注更新网络阅读资源,要合理地规划,根据师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素材。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网络阅读的资源类型包括文本类、心理测量工具、音视频类、课件类、影视类、动画类、案例类素材、时政热点类等。

文本类以教材为主,涵盖专业课程标准规定内容,覆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在尊重教材、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拓展教材,丰富颗粒化程度较高、表现形式恰当、能够支撑标准化课程的资源。

其他资源要根据内容和性质全面详细地标注属性,方便学生和老师对资源进行检索和组织。资源形式规格要遵循行业通行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最好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方便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點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充分发挥5G时代优势,运用建构主义教育原理,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课程建设。

资源建设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有效针对各种心理问题,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方便学习,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课程资源建设要长期为课程教学服务,实现在应用中推动教育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建设课程资源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

1.进行课程定位

经过校验和调查,基于网络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定位于“自主能学、辅助教学”。即高职院校学生和其他有需求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登录课程资源库服务平台,自主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实现“开卷有益”、学有所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实际学情,通过灵活选择资源库的资源,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结构化课程与颗粒化资源相结合

基于网络阅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借鉴“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微课建构逻辑。课程资源建设要遵照专业教学标准,融入课程思政,采用项目化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满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课程资源库以颗粒化方式呈现资源,每个独立的知识点都要有完整的表现素材。这些素材要结构完整、标注全面属性,指向清晰的心理问题,为师生学习、组课提供便利。

3.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相结合

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要充分体现数字资源的优势,在资源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要将课程资源使用融入教学全过程,用新鲜资料和形式及时更新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此外,还要吸引更多学校使用相关资源,并且借助共建共享的方式不断丰富、更新网络阅读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进优质资源的集聚、推广与应用。课程资源建设要达到使用便捷、应用有效、共建共享的效果。

4.完善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要掌握大数据分析等能力,以学生自身经历作为资源,持续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完善整合技术、内容和教学三个因素的能力,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和课程制作等工具制作课程的文本内容、音频、视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组织保障

资源库建设是一项体系庞大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健全组织保障。首先,需要院校牵头,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联合其他部门参建,保障对教学资源库的后期更新、维护、运行。再次,整合专业优势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建设标准及发展方向。最后,加强对资源库建设的监管,以保证教学资源库的良性运转。

五、基于网络阅读的心理健康课程优势

(一)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资源

在深度学习理论视阈下,进行基于网络阅读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能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资源,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模式发展,实现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对职业院校促进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指导心理健康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选择具有正面引导价值、能激发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心理教育课程资源,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陆丽婷,王波.“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课程资源库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9).

[2]马艳秋.职业院校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与实践[J].决策与探索,2021(5).

[3]李思晴.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以邮轮乘务人员心理健康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0).

[4]崔岩.试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5]张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等院校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校园心理,2021(6).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