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人的文学”的生成、发展与影响

2023-06-02 02:48刘奕含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人性作家

刘奕含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任何重要的理论从产生到发展都有其漫长的过程,经过长期的传播,一种理论最终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产生较强的生命力。从现代文学初期的“人的文学”到当代文学人类性文学,其中“人”的主题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主题,被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一系列理论、文学史上的一系列文艺方针加以巩固,已经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主题内容,并影响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生成。“人的文学”的形成不仅是文艺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受到时代及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人”的主题的作品时可以紧扣“人的文学”这一理论体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传授人文知识,还能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人的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任何文艺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由于社会与历史存在着重叠和共通,某种理论的历史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在当下,这种理论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文学时期诞生的“人的文学”是作家周作人最先命名的,后来,受到了同时期知识分子们的支持,大家普遍接受认可该文学观念,因为文学的叙事对象就是人,写文章离不开人的生活。周作人对理论后来做了详细的解释:“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它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1]此后的文学发展便开始强调文学以人为中心,重在表现人的情感与思想的独立、自由。这之后,到了现代文学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则继续延续“人”的主题,本时期重点讨论的话题就是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当前的主流文学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的问题。简单理解,文学的写作对象是谁?文学为谁而写? 20 年代周作人在提出“人的文学”后,又提出“平民文学”,30、40 年代涌现了不少表现“人”的主题的文学,特别是80 年代流派众多、作家创作丰富多元,更是有效地推动了“人”的主题的发展,90年代至今,书写“人”,表现人的心理,展现人的欲望也仍然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这种演变不是作家创作逻辑的中断和个人思维的突变,而是“人的文学”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过程。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主题与时代性不断交融,并在时代逻辑的演变中始终互相影响,共同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为一种人的全面变革的诉求,“人的文学”中包含的人的内容是多层次的,而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活、人的心理和情感既是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作家写作的重心。特别是1949 年以后,胡风、钱谷融、巴人等部分学者,继续在文章里倡导作家要发掘人性,他们认为文学是离不开人的,而人性的复杂多变,恰好可以让文学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事实证明,历史的逻辑会推动文学理论的演变和文学主题的转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诞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是一定时期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的时代选择,而“人的文学”这一20 年代核心主题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始终贯穿,几乎每个十年都呈现了不同的特征,甚至影响到了当代文学创作阶段。20 年代“人”的主题主要围绕女性解放、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话题,如讨论中国“娜拉”走出家庭的女性解放主题的小说鲁迅的《伤逝》,女性受传统封建伦理影响无法摆脱旧式婚姻的凌叔华的《绣枕》,这些作品均涉及“人”的主题,谈论人的觉醒,并深入刻画主人公真实的心理,特别是处在20 年代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贫苦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真实诉求。进入30 年代,文学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学的潮流,40 年代文学界发布的一系列文艺理论,也是始终紧扣“人”的主题,作品中塑造的一批批有血有肉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当代文学时期,这种“人”的主题也在不断发展,1949 年以后,“人的文学”不断与新的文艺理论相融合,孕育出一系列经典的文艺作品。同时,本时期作品较前一时期数量激增,话剧、影视剧、歌曲、回忆录、散文、诗歌集逐一出版发行,这些作品谈人性、围绕人的性格书写,作家在写作时让主人公打开自己的心灵,把人应该有的东西归还个人,引发读者深思。90 年代以来,改编、翻拍这些文学作品已成为一种文学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时代、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文化相交,更是催生了文化经典翻拍的热潮。新世纪之后,无论是理论的提出还是作品的创作,对作家提出的要求是尽量根据时代变化,依托时代发展,要不断地深化认识,总结生活经验,并尽量在作品中表现复杂的人性,结合“人”的主题进行文章的撰写,这样才能真正写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80 年代以来,当代作家对人的表现,已经不再仅仅从人物的表层性格去书写,而更多是深入挖掘人的心理,借由西方文学理论中有关“人的文学”的内容探寻中国人的人性发展、人性变化。

以上从“人的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说明,文学创作与社会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十分完整的逻辑自洽。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结合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欣赏和解读,这样做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快速地把握主旨,也能从作品中汲取有益成分。从文学的发展脉络看,“人的文学”正努力契合历史与时代发展,并不断强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

二、“人”的主题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联

文学既要展现现实生活,又要刻画人性,“人”的主题是现代文学时期始终绕不开的话题之一,对作家来说,这是一个理解起来较为复杂的难题。作家在创作时要具备鲜明的时代意识,敏锐地捕捉当前时代主题,同样地,文学也要写出真实的人、展现现实人生,尽量在作品中展示人性的多面。新时代对作家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写出人性的深度,还要围绕时代背景写出人性深层的矛盾,写出人性世界中潜意识的情感内容。所以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性”,是作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文学诞生初期,作家就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并把“人的文学”作为文学叙述的主要内容,除小说外,20 年代早期的白话诗的部分作品如胡适《人力车夫》、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描写人的生活,同时期的散文、话剧作品也都将“人”的主题融入作品中。1930 年不少作家的创作已经带有强烈的“人性”色彩,如柔石《二月》、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曹禺《雷雨》《原野》等。当代文学阶段,“人的文学”理论不断升华,并被各个阶段作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与运用,仅从80 年代初期看,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共同书写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且力图挖掘深刻的人性,以“人”为核心,强调人道主义的书写,如刘心武《班主任》、路遥《人生》、谌容《人到中年》、王蒙《活动变人形》等,这样做就使文学保留艺术性的同时,更强调文学的真实性。

揭示人的“本性”是作家写作的内容之一,作品既要关注人性深度、人的欲望,还要表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性,因此,作家创作要趋于自觉。今天,中国的作家们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和时代,想要更顺利地完成一部文学作品,就需突破文学叙事中的禁忌和限制,作家们要切实调整写作方式、审美方式,坚持自己的美学立场与创作原则,要以极具震撼的表现力,切入中国历史与现实,探测人性世界的内在真实。显然,当下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人的文学”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展,作家们以“人”为核心进行书写,也是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理念的传承。因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的分析和文学流派的把握均不能背离历史逻辑,也不能脱离文学逻辑,要准确理解文学与人的关系。知识分子要在对人性、人本身的表现方面以及人性挖掘的道路上坚持“文学是人学”[3],开辟一条独特的艺术发展之路,继续在作品中挖掘人性的母题,重视人性叙事。

三、“文学是人学”

无论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都不能否定人性。时代发展,科技不断升级并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文学也有着相似的作用。例如文学的自觉性在于虽然它建立在人的自我觉醒的基础上,但依然会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人的文学”文艺理论从开始诞生,就是立足于人的,是考虑人的生活、人的情感的,因此具有广泛的伦理逻辑基础,这种以“人”为核心不仅是文学的理论焦点,也是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要主题之一,理解有关“人”的理论,可帮助读者解读文本,厘清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平时的阅读中需将现当代文学作品与“人”的主题有效融合,借助文学相关原理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评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是要尽力打破传统的文学解读模式,把作品中的精华引入课堂,让今天的青年读者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并且通过文本的解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的文学”这一理论影响深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有两股力量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即传统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因纯文学作家多为学院派作家,大都受过学院系统的写作训练,具有专业文学背景,其对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有着较高的专业追求,因此,写作时他们也较为明显地突出时代特征,表现“人”的主题。如贾平凹、莫言、余华、格非、苏童、刘震云、阎连科等人的创作,他们的作品《秦腔》《丰乳肥臀》《兄弟》《江南三部曲》《黄雀记》《一句顶一万句》《受活》等均以“人”为中心,作品紧贴人性话题,紧跟时代步伐。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之一,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高度提炼,新时代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他们需视野开阔,视点下沉,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讲述故事,在深入时代体验生活、扎根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吸取营养,创作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另外,占据文坛中心力量的还有网络文学作家,他们以互联网作为创作的主要阵地,同样以精彩的情节、多样的主题吸引了背景多元且数量庞大的读者,众多“80 后”“90 后”网络作家依然书写读者感兴趣的现实题材,非常多地在作品中展现了学生校园生活、职场生活、家庭生活等丰富的生活图景,均以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描摹真实的世界。即使是网络玄幻小说、宫斗小说也都以“人”为核心,部分作品中主人公以昂扬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显示出时代赋予年轻人的自信和勇气,让青年读者受到鼓舞。所以,欣赏与解读文学作品时须兼顾“人性”与“文学性”,在理论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选取和研究作家与作品。作家们也要将目光投注于自己的理论与生活,要提升自身创作水平,走出舒适区,用自己的笔力形塑讴歌。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文学温暖人,用文学滋养人,将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置换为形象感人、活泼生动的内容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学史书上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真正成为一门丰富生动的学科。

“人的文学”不仅是现代文学高度提炼的理论成果,也是影响百年中国文学主题的重要理论。该理论经几十年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回答了文学应该写谁,文学应该为谁写的问题。20 年代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口号,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随后30、40 年代的文学创作,都将“人的文学”进一步转化,而今天的文学发展,也继续强调人类性文学、人性文学,可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以“人”为核心,并在时代发展中更新进步,不断与世界文学交流,如果没有“人”这一理论体系的传播、渗透,中国文学也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四、结语

“人的文学”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后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注意准确把握“人的文学”的内涵,挖掘作品的“人性”主题,从学术史研究中进一步理解、完善和发展“人的文学”的文艺理论体系,将其与现当代作品相融合,进一步创新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人性作家
作家的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功能与人性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