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3-06-04 17:05何君仪
国际公关 2023年7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心理大学生

何君仪

摘要: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已无法回归至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原有的社会化认知、情绪、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产生诸多变化。同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无论心理还是思想均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但仍然较为“青涩”,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心理极易出现波动,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后疫情时代下,需要全面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多元应对体系,积极吸引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参与,重视对大学生的自我调适与化解,形成科学高效的心理疏导策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应对疫情,全力做好相关工作,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

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心理的引导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重大工程,需要以思政教育基本原则为指导,有效利用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相关因素,促进高校调情防控工作的优化与提升,为大学生心理引导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成效性。[1]重视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思政教育中加入抗疫精神的内容,重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形成良好的人文关心氛围,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使之更加完备。家长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强化对他们的公共安全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素质,提升自我教育层次和水平,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从而助推大学生心理更具平和性、理性化,更加自尊自信,更为积极昂扬,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价值所在。

一、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认知从众化

后疫情时代下,针对疫情防范的信息极为泛滥,加之大学生分析判别能力较低,无法正确判定这些信息的真伪对错,极易产生盲目跟风的行为,同时对疫情防控常识认知不全,导致其很难掌握正确的防范措施和方法。随着疫情的暴发,人们对抑制病毒的关注度也迅速提升,与之有关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在网络中快速蔓延,其中不乏正向引导、积极有效的对策,如服用双黄连口服液可实现对病毒的一定抑制,同时官媒也及时发声,这种抑制作用与有效预防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要盲目购买更不要大量囤积,但受到网络中错误舆论的引导,仍有极少数大学生产生盲目购药、大量囤积的情况。[2]有些大学生不能准确判别网络中散布的相关信息,无法有效辨识对抗病毒的措施和方法,甚至有的还轻信流言,对其进行相应实验,所得结果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期预防成效。

(二)部分大学生负面情绪较严重

由于疫情传染性强,致病率高,在很短时间内便会出现大面积传播的情况。因此,现有的医疗条件很难承受病患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很难准确预判疫情拐点,致使民众产生紧张和恐慌情绪,大学生也会产生这样的认知。为及时、准确掌控疫情发展情况,有些大学生高度重视相关新闻,由此导致紧张、恐慌情绪的加剧。[3]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焦虑是个体通过自身知识、经验对某一事件进行分析,并产生一种不良预判,由此形成的烦躁、紧张等负面情绪。[4]在疫情影响下,有些大学生更加焦心于自己的学业和工作,职业证件、升学考试等事项均对大学生形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同时毕业生还面临着就业这一重大课题。出于更好管控疫情的需要,各地均取消了原定的考试、招聘等计劃,只能无限延期,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备考所用时间明显拉长,无法及时达成预期目标,致使他们产生忧虑、不安等情绪。此外,在疫情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有些甚至直接倒闭,各个企业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裁员措施,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更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三)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偏颇

后疫情时代下,经济利益获取难度加大,个别大学生为实现自身利益,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甚至不顾患者生命安全,以他们与家人的哀伤为取乐材料。虽然有些大学生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但很多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而是为了通过报名到场而获得相关荣誉,以此增加自己的学分,得到更多评优获奖的机会。大学生群体中由此产生日益严重的功利主义,他们只看重自身利益的获取情况,希望得到更多便捷通道和机会。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极易走向极端功利主义,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受到疫情影响高校只能采取线上教学方式,有些大学生认为老师不能实时关注他们的状态,在网课期间非常随意,不认真听讲,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甚至无故不听课等;有些大学生奋进意识淡薄,疫情严峻之时也正是大学生寒假之际,他们的学习压力明显较小,基本处于无事可干状态,他们更多地将时间用于玩手机和看电视,游戏用时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种“躺平” 式的心态致使他们目标缺失、意志消沉,缺乏应有的上进心。

(四)部分大学生疏远社会行为明显

疫情影响下,还有极少数大学生无视管控要求和社会责任,置国家、民众、他人利益于不顾,对各项防控措施毫不在意,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如政府采取公共安全管控措施后,他们仍然拒不遵从,执意外出、不戴口罩等行为,对管控造成极大影响。他们将自己所生活的区域视为盲区,认为只要自己不在疫情暴发区,便不受任何管制。随着疫情防控情势的日益严峻,封城、封村等措施快速实施,对切断疫情传播产生明显积极影响,但个别大学生仍然无视管理要求,擅自串村逛街,有的甚至还意图出逃。有的高校也采取了封校措施,但仍有极少数大学生硬闯校门,或者翻越栏杆、围墙等。

二、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引导对策

(一)提升疫情防控效能,优化健康心理引导外部环境

在疫情暴发之初,由于我们对病毒的认知较为有限,同时其又具有传播快、病重率高等特点,因此,必须以快速有力的措施实现对疫情的有效遏制。[5]加强联防联控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第一时间对感染者实施隔离,做好对传染源的管控,及时实现对相关地区的排查,尽快排除、熔断病毒传播链条。在常态化防控阶段,还需要将这一工作与复工复产有机结合,有效防止疫情的反弹,以防境外输入病例的肆意传播,为复工复产做好全面有效的准备。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增强防控能力和质量,使之更具专业化、科学化、法治化。重视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形成对抗击疫情的强力支撑。下大力气开展疫情溯源、病例诊断、病毒防治和疫情管控工作,有效维护、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机制的贯彻与落实工作,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对防疫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积极优化。各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分工,明晰各自职责,加强对各场所的进出口的监督与管控,对于发现的可疑人员立即给予隔离,实现及时有效的防范与保护。各主体单位需要加强引导和排查,并将排查结果及时予以公布,以解大学生的疑惑与关切,为他们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和心理支持。

(二)开展心理育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后疫情时代下,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积极开展心理育人相关教育及服务,有效疏解他们的不良情绪。[6]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引导作用,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使之包含重大事件及相关要素,分析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后果,提供正确的应对方式,使大学生掌握有效应对应激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有效手段。及时关注大学生在这一时间所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针对性讲解、传授疏解方法,有效处理他們的心理问题。

此外,还需高校持续优化疫情机制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使之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首先,构建起科学的服务体系。高校应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开通心理援助服务热线,针对那些急于求得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疏解各种焦虑、不安等情绪,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建立相应心理监测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明确他们受疫情影响情况,收集他们在思想、心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数据库,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心理疏导,提高质量和效率;最后,建立大学生心理引导运行机制。在高校中建立起四级心理防护组织,一级是校级,二级是院级,三级是班级,四级是宿舍,从而更好落实各项防疫措施,促进工作职责的不断细化,有效发挥其心理纽带作用,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产生最大效益。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营造积极心理引导良好氛围

家长需要重视科学素养的引导与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与疫情防范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一是帮助他们形成对疫情、病毒的正确认知,掌握疫情相关常识。在居家隔离时,家长可搜寻一些与疫情相关的资料、视频等,然后与孩子共同阅读、观看,从而明确病毒传播路径、过程、特点等,既要重视也不盲从,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待之;二是教育他们崇尚、信任、尊重科学。列举我国以科学方法、措施进行疫情防控和治病救人的相关实例,特别是那些效果明显的例子,从而进一步增进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提升其科学态度,促进他们形成相信科学、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优良品质。

同时,还应加强生命及公共安全两方面的教育,将其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疫情中更应重视生命教育,家长要担负起应有的教育职责,更多地关心、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及时发现变化之处,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及负面情绪,切忌采取一味说教和严苛指责的方式,需要以更加耐心和正向的方式加以引导,运用迁移的手法实现调适和疏导。在疫情期间,帮助大学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有利于有效缓解其恐慌和紧张情绪。需要家长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及时、全面掌握疾病预防常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育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从而增强他们的防护意识与能力。

(四)注重自我疏导,发挥良好心理引导主体作用

针对疫情期间大学生遇到的负面心理及消极情绪,需要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挫折,持续提升心理承受力,更好应对各种消极情绪,实现合理调适和疏导,以免出现情绪剧烈波动的情况。首先,需要大学生不断增强受挫力,即心理承受能力,这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能力。实践证明,持续提升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后,大学生在面临危机时会更加沉稳,以临危不惧的心态处置危机,展现出优良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需要以疫情实际和自身需求为依据,制订科学的心理承受目标,达成该目标后形成更高的目标,促进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增强。

其次,需要大学生主动掌握自解方法,实现自我排解。大学生在出现消极情绪或较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时,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排解,如注意力的转移、深呼吸、情绪宣泄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暂停手中的工作,自寻一个偏僻安静之所,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倾听一首优美的音乐、欣赏眼前瑰丽的风景等,也可以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体验身体由紧张到完全放松的过程。还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观影、阅读、运动等,从而实现注意力的转移。

最后,大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向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困扰,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舒缓自己的不良心情。大学生既要及时察觉自己产生的负面情绪,又要学会有效调节,使自己以乐观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效应对疫情并进行高效学习和生活。

三、结束语

后疫情时代下,原有的学习、生活状态已然无法恢复,受到这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也会产生相应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疫情时代下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引导措施,既有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有效掌控自己的情绪,形成科学的防疫态度和举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可以丰富、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既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他们的个性成长。

参考文献:

[1] 江筱曦,吕云婷.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2):21-25.

[2] 高志强,孙丽伟,孟星星.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求及教育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22,38(6):142-146.

[3] 高远,陈瀚文.疫情封控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22, 41(12):1060-1064+1124.

[4] 刘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 2022,(11):86-90.

[5] 王倩祯.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西青年, 2022,(22):190-192.

[6] 严霞飞.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山西青年,2022,(21):190-192.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