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视角下“双碳”对外新闻报道积极话语分析

2023-06-04 17:05张岁岁
国际公关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双碳

张岁岁

摘要: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设定了“碳中和”及“碳达峰”目标。在此背景下“双碳”目标也成为对外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话题。本文研究《中国日报》“双碳”英语新闻报道,从议题、信源及态度系统三大方面运用UAM语料库标注软件进行话语标注,总结“双碳”对外新闻报道的积极话语构建体系。

关键词:“双碳”;对外新闻;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减少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各国积极签署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发展水平及特点设定“碳达峰” 及“碳中和” 目标。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上首次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双碳” 目标的对外新闻报道也不断增多。对外新闻报道中如何在传递事实的基础上利用语言传达中国在实施“双碳” 战略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因此,本文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为研究对象,以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碳达峰)、carbon neutrality(碳中和)为关键词进行新闻检索,搜集30篇2022年“双碳” 新闻报道。将议题设置、信源选择与评价理论当中的态度资源相结合构建“双碳” 对外新闻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一、议题设置分析

“双碳” 对外新闻报道的议题呈现出议题内容多样化及聚焦性强的特点。议题内容主要包括:中国为实现“双碳” 目标所采取的各方面具体措施、实施“双碳” 目标過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对于中国“双碳” 的政策分析与解读、对中国实现“双碳” 目标的关键问题分析以及中国相关双碳会议、论坛报道。

通过对30篇语料的议题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其首选议题为中国为实现“双碳” 目标所采取的各方面具体措施,该类议题报道数量为22篇,占比为73.3 %,聚焦性强。议题体现实际性,能够将“双碳” 目标设置以来,中国的各项计划、举措、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展示给全世界各国目标读者,有利于将中国实现“双碳” 目标的决心通过各项实际行动展现出来,更能够让目标读者信服,同时也通过议题的选择将中国构建为“双碳” 目标的“奋力行动者”。同时在“双碳” 具体措施的新闻报道中,呈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除国家政府外,还包括传统能源省市、重点能源消耗产业及企业、在“双碳” 目标中具有开拓作用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以此构建全社会各层面都为“双碳目标的主动参与者与行动者” 的形象。

二、信源分析

信源,即信息的来源。信源的选择与熟练使用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技巧,同时也影响着新闻的可信程度及传播效力。“双碳” 对外新闻信源分布特点如下:

信息来源丰富,可信度高。“双碳” 对外报道中的信源数量有83处,其中既包含中国声音也包括国际声音,既包括国家专业机构也包括企业、社会团体,既包括国家领导人也包括社会普通人士,信息来源多样性强,有助于从更加客观与多维的角度对中国“双碳” 目标进行报道,并从不同视角构建中国实现“双碳” 目标过程中的积极形象,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与传播效力。

中方信源丰富,传递中国声音。在83处信源中,来自中方的信息达到78处,占比为93.98 %。说明《中国日报》致力于全方位对外传达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全社会投身于实践“双碳” 目标的积极形象。

关注国外声音。除来自中国的信息外,“双碳” 对外报道中也包含5处国际信源,其中包括国际领导人、国际组织及人员、国际会议代表。依靠对当前形势下中方所作出的行动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呼吁全球各个国家积极协作,共同参与到“双碳” 行动中。以上内容可作为中方信息的背景与行动评价,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国际信源的融入能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使新闻构建的中国大国形象更加生动。

突出专业信源体现权威性。在各类信源中,专业部门及人员的信源数量达到40处,占比为48.19 %,其中包括国家专业环保部门,如中国生态环境部及其工作人员;国家其他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能源局等;以及各高校的研究学者。此类信源能够为“双碳” 对外新闻提供最具有参考性的数据,从而直观展示中国“双碳” 行动的进度,保障新闻的权威性与可信性。特别是高校研究学者的加入,无疑也为中国的“双碳” 行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有助于构建理论、技术、行动三维一体共同致力于“双碳” 目标的中国形象。

关注其他社会团体及社会人员声音。除专业部门及高校研究学者外,由其他社会人员提供的信息有30处,占比为36.14 %,其中包括企业工作者、大学生、社会组织如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等。这一类型信源的使用能够从普通人的视角描述中国的“双碳” 行动,并对其进行一定评价,有利于拉近读者与媒体的距离,引起与读者的共鸣,增强新闻的传播效力。

三、态度资源分析

韩礼德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与组篇意义。[1]其中,人际意义指“人们在社会中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对事物的可能性和价值等有自己的判断。”[2]在人际意义的研究当中,Martin提出了评价理论。其中,态度资源是核心系统,主要关注人们的感受,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感情。态度资源包括情感资源、判断资源及鉴赏资源,能够有效评估“双碳” 对外话语的态度基调。情感资源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反应,涵盖愉悦感(un/happiness)、满足感(dis/satisfaction)、倾向性(dis/inclination)、安全感(in/security)。判断资源关注语言使用者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及价值体系或社会法律法规对特定行为所持的态度,包括规范性(normality)、能力性(capability)、毅力性(tenacity)、真实性(veracity)和恰当性(propriety)。鉴赏资源可以传达对事物或现象的评估态度,包含反应性(reaction)、构成性(composition)和价值性(valuation)三个子系统。[3]

笔者在UAM语料库标记软件中对30篇“双碳” 对外新闻进行态度资源标记,共标记态度资源860处,说明“双碳” 对外新闻中的态度资源丰富。积极态度资源共计809处,占比为94.07 %。《中国日报》在“双碳” 对外报道中使用大量表达积极态度的语言,即使存在部分消极态度资源,如reduce(减少)、refuse(拒绝)等,当这些态度资源与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内容搭配时,也能转向一种积极态度。在三种态度资源中,判断资源出现频率最高,共计541处,占比为62.91 %。此外,鉴赏资源共计220处,占比为25.58 %。由此说明,在《中国日报》“双碳” 对外报道中,倾向于通过使用对中国“双碳” 行动进行判断性描述及对其过程进行评价,以达到在国际传播中通过语言塑造积极形象的效果。

(一)判断资源分析

《中国日报》倾向于使用对中国在“双碳” 行动当中所展示出的能力进行判断的词汇,即判断系统当中的能力资源(capacity),共计334处,占比为38.66 %。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言表达包括:boost(推动)、achieve(实现)、enhance(提高)、promote(促进)、speedup(加速)、accelerate(加快)、strengthen(加强)等。此类语言的使用,服务于“双碳” 对外新闻报道聚焦具体措施的议题设置,能够使目标读者直观地了解到当前中国不仅正积极采用各方面措施,并且在此过程中有能力加强各产业的“绿色” 转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双碳” 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力。此外,《中国日报》也依靠规范性资源(normality)的使用凸显中国在此方面的特殊性。thelargest(最大规模的)、massive(大规模的)、takethelead(带头)、thefirst(第一)、fastest(最快)、longest(最长)、original(新颖的)等语言的使用一方面向目标读者传达出中国在“双碳” 目标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能力。

除对中国实现“双碳” 目标的能力进行积极形象塑造外,在“双碳” 对外报道中毅力性(tenacity)资源出现频率也很高,共计109处。通过resolveto(决心)、persistant(坚持不懈)、endeavor(尽力)、consistantly(坚实地)、unswervingly(坚定不移地)、fulfillcommitment(履行承诺)、unhindered(不受妨碍地)、remain(保持不变)、determined(坚定的)等词语的使用,向目标读者传达出中国履行在“双碳” 目标所作出的承诺的信心,与实行各项措施的坚定决心。与新闻当中多元化主体与多元化信源相结合,更加有利于目标读者了解中国全社会坚定不移地履行“双碳” 承诺。此类词汇也出现在“双碳” 新闻的标题当中,如“China never waver sincarbon commitment”(中国的碳减排承诺从未动摇)从而第一时间将中国实行“双碳” 措施的坚定性传达给世界各国读者。

《中国日报》通过判断资源的高频使用向目标读者传达中国在“双碳” 行动当中高能力、强决心的信息,增强新闻的传播力。

(二)鉴赏资源分析

鉴赏资源指个体从反应、构成及价值三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估。在220处鉴赏资源中,构成资源共有166处,占比为75.45 %。构成资源主要有:green(绿色的)、safe(安全的)、reliable(可靠的)、harmony(和谐)、all-roundway(多方面的)、jointly(共同地)、coordinate(协调)、sustainablity(可持续性)、win-win(共赢)、equitable(平等的)、long-term(长期)、sharing(共享)、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人与自然共存)等。这些语言表达均属于构成资源当中的平衡性资源。《中国日报》依靠各方信源主体使用此类平衡性资源对中国“双碳” 目标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进行评估。首先,在各项措施中,green(绿色)一词出现频率极高,结合新闻的议题,目标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到绿色转型是其核心内容,涉及各领域,如交通、建筑、电力等;其次,在此过程中,中国关注长期利益,因此在“双碳” 行动中采取更加稳步与安全的措施,协调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协调绿色转型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最后,中国在“双碳” 行动中不仅关注本国利益,同时关注加强与别国多方位、全方面的合作,以达到共赢。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中国“双碳” 目标过程进行评估,一方面,向目标读者更加有效地传达出中国不仅注重“双碳” 目标的行动性,同时在行动过程中注重行动的高效性、渐进性、安全性、可靠性、和谐性、共享性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将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大国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增强新闻的传播效力。

四、结束语

本文从议题、信源及态度资源三方面通过运用UAM语料库标记软件,对《中国日报》“双碳” 对外新闻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从宏观方面,《中国日报》通过聚焦中国“双碳” 具体措施议题,依靠丰富信源构建多元化信息主体,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具体性及时效性。从微观语言方面,《中国日报》使用丰富的态度资源,特别是对中国实现“双碳” 目标能力与决心进行描述的判断资源,以及对中国“双碳” 行动整体过程科学性进行评估的平衡性鉴赏资源。以此,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共同构建“双碳” 对外新闻积极话语体系,强化新闻的传播效力,同时凸显中国的开辟作用、示范作用,构建中国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語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战子.后疫情时代的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20,37(5):1-6+112.

[3] 张慧,杨连瑞.中美气候变化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生态话语分析[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45(5):43-52.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双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