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路径

2023-06-04 11:53徐国正范张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

徐国正 范张欣

[摘 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新问题层出不穷、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3-0009-06

Abstract:Developing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the power to unite and inspire the people is a strategic requirement to promot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o create a new brilliance in socialist culture. For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he world experiences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a century, the endless emergence of new problem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limit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virtual technology.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socialist ideology. We will continue to innovate ways and mean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ublicity of socialist ideology.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the power to inspire the people; developing path

一 问题的提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53。党的二十大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手中,“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全面落实,“主流思想舆论”必须不断巩固壮大[2]43。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性概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更倾向于“目标—策略层面”[3],意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同心圆,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能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事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掌握,事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有利于稳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筑牢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标志性鲜明成就,具体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宣传阵地、意识形态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科学化、稳固化与拓展化。然而,在取得这些“全局性、根本性转变”[4]的同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成就并不代表一劳永逸,更不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伟大斗争的历史“终结”[5]。我国仍然处于“大而不强、将强未强、大而未壮”的重要发展阶段,中西制度的博弈从未停歇,“西风东进”和“东风西进”的“文明碰撞”日趋激烈[6]。与以往相比,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愈发凸显出更为严峻、尖锐、复杂的趋向,西方敌对势力仍大肆进行潜移默化、手段刁钻的意识形态渗透。国际环境凸显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和威胁性显现,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问题虽然因时代发展而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动摇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接受和认同。鉴于此,分析研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科学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代特点与相关规律,不断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挑战

党的二十大科学研判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机遇和风险,意识形态领域仍面临诸多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难题,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等严峻复杂的形势,都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理论内容与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构成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需面对的新挑战。

(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7]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内涵就在于无论是国际力量的对比、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还是全球治理的严峻挑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地涌动,不断冲击与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例如,去年,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丝毫不顾中国的底线与原则,无异于赤裸裸的挑衅。美国政府就台湾问题的一系列错误言论与行为,是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歪曲,甚至表现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分化的企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点由商品货物的输出向意识形态的渗透转变,这种转变的企图不言而喻,就是想方设法地挑战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地位,不断激发社会大众的不满与仇视情绪,以达到模糊和误导社会大众思想认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國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为接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接近成功的关键节点,国内外敌对势力越会使出浑身解数、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干扰与阻挠,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主张、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基本制度安排等进行抹黑、污蔑等,试图挑起舆论斗争,从而削弱和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例如,美国一再对中国疫苗进行抹黑与质疑,甚至将中国对外援助、出口疫苗打上“疫苗外交”的标签。又例如,国外有学者将我国共同富裕政策描述成“乌托邦”行为、“干预主义”行为以及“杀富济贫”运动等。这种诬蔑性言论,旨在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缝隙,趁机混乱人民群众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8]153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创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9]70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产生系统且自觉的反映的思想体系,反过来,它又对社会存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新时代,经济关系出现新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新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多元,对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这些严峻复杂的时代性、现实性问题的回应不够及时准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回应具体实践问题的重大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彻底性”这一根本特质的重要体现。部分党员干部以及科研学者往往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成果与党的大政方针的阐释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不同利益群体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现实情绪。贫富差距、利益不均等现实状况,滋长了部分群体对政府的对立情绪与怀疑情绪。另一方面,人们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随着中国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尤其是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已成为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导向”[10]。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进一步创新提出了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经济建设成就辉煌,“中国奇迹”举世瞩目。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探究如何将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以及中国声音融会贯通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使得中国故事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网络虚拟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改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11],“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2]103。5G、算法、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集开放性、互联性、共享性于一体的网络时代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而且使得人们的思想认识、情感倾向以及价值践行等逐步跨越时空界限。与此同时,网络虚拟技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销蚀不断加深。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网络虚拟技术试图建立超脱于现实的虚拟空间,主张去中心化,甚至摆脱数字化技术的内在意识形态性,这种“信息无政府主义”“信息海量化碎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存在根基产生极大的侵蚀效应。一方面,“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加大了党把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难度。在传统传播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传播模式,党和国家机关能够对各种理论信息层层筛选,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引领社会大众,将舆论引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而在新型网络传播语境下,互动循环传播模式以“人人皆是媒体”“人人皆有话语权”等特点逐渐取代传统传播模式,每个人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接收者,信息生成呈现“个体化”“离散化”,从而极大地冲击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把控性。另一方面,“海量化”“碎片化”的網络信息加大了整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难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意义在于将具备多元化、差异化的社会整体,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阐释与概括表达,形成社会共识。而网络信息的低成本发布与即时性分享,促成了“海量化”“碎片化”信息对整体社会共识的逐步消解,进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与纠偏能力产生了干扰。

三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蓝图,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不仅是全党的责任担当使然,更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战略任务所在,对于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3]16。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两个确立”,到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2]43可见,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力,必须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批判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构建完善、科学、规范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1.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生存、斗争和壮大自身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党的事业延续的科学指南”[1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部署的高度出发,创新性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列为一项“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与坚持,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初心的重要保证,是引领社会主义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全面落实这一根本制度,基本前提在于将其置于系统性、完整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去进行理解和把握,既要强调这一根本制度在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其他重要制度的支撑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协同耦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势与特色,才能瞄准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而全面落实这一根本制度的关键在于注重其执行效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一根本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学懂弄通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内涵,进而充分调动和动员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制度精神。与此同时,检查和监督也是制度执行的必要环节,各级党委(党组织)及相关部门要采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设置检查和监督的指标与比重,做好制度执行的激励与问责工作,及时发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宏观把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态走向,从执行效力上切实保障这一根本制度的全面落实。

2.以马克思主义为方向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15]1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艰辛历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其指导地位。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强调,“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走。在新时代新态势下,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批判成效已得到彰显。但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见缝插针式地输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仍然受到威胁和冲击,因此,旗帜鲜明、立破并举地批判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势在必行。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理论剖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与“革命性”,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入剖析错误社会思潮的生成、本质与危害,增强党批判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其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批判的目的不是“驳倒”自己的“敌人”,而是“消灭”这个“敌人”[16]4。对于那些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应坚持明确的态度,毫不犹豫地反对,理直气壮地批判。最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规范引领。党要坚持以科学灵活的原则与态度对待多样化社会思潮。对于“黑色地带”的敌对性错误思潮,必须敢于亮剑、坚决铲除。对于“灰色地带”的非敌对性社会思潮,要采取争取的态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3.构建一方主导、多方参与、制度规范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11]。百年来,党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不断完善和健全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条例,党政分工、职责划分等也越来越规范、明晰。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安排,其中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因而,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效机制,特别是着力将规范化、法治化思维系统地融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之中。首先,要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柱与制度依据,从理论要求层面厘清顶层设计的学理性,从制度要求层面契合时代发展战略规划。其次,要树立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协同治理理念。既要做好各级党委、政府、媒体相关部门的责任划分,防止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又要加强治理过程的监督和考核,核实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做好监督、问责、反馈工作。最后,要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力量的整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民众等多方力量的作用,构建一方主导、多方参与、制度规范、法治授权、文化引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

“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来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11]。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应在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及话语体系的创新方面下功夫。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17],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价值旨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3]33,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18,以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推进理论武装,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創新发展与理论武装工作的纵深发展同频共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思潮、凝聚共识的必然要求,对于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精准找寻社会发展目标、有效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统领”和“教育功能”是其本质指向,全党要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和“各领域”。[18]390与此同时,全党要有与时俱进和敢于创新的毅力和勇气,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魄力对西方各种思潮侵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进行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持续创新发展。

2.以现实实践为突破口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17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创新与现实实践的探索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辩证过程,既要依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丰富和创新理论内容,又要以不断创新的理论回应和指导实践,不断巩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19]65。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不断用创新的意识形态理论去回应与解决问题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立足中国具体国情,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积极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全党要正视社会矛盾的本质问题,充分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实践资源和间接实践资源,在研究和解决日常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与规律,进而为理论创新提供充足的实践素材,以便更好地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地弄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和实质,学通其精髓。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18长期以来,文化自信始终有其深远持久的力量,坚定“四个自信”,探其本质而言,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都是对坚定文化自信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世界各种文化激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内涵魅力,成为使中华民族“站稳脚跟的根基”[11]。新时代继承好、发扬好、运用好、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党要站稳政治立场,积极输出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秉承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理念,向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完善发展,要充分结合国内外受众群体的理论知晓水平与情感价值倾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贴近新世情、新国情、新党情,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与转化,使得理论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标识中国特色,秉持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不断“实现新突破、新跨越”[20]281,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阐释力。

(三) 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

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应通过开展有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推动宣传阵地数字化、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来实现。

1.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人们通常将“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进行“类和种”的划分,使得不同群体“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21]2。因而,不同社会群体天然就具备不同的特点,受不同社会群体的理论接受能力、个人生活态度、思维方式、成长经历等特点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成效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基于此,党和国家要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充分考虑各种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合理发挥中介变量的转化作用,坚持因材施教,探索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路径。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个群体喜闻乐见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最优效果。通过说理式宣传教育、类比式宣传教育、实践式宣传教育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耐心细致地讲清理论内涵、澄清思想是非,引领各社会群体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育载体、内容与形式:针对理论认知和评价水平相对较高的干部群体应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并积极引导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理有力地传播;针对理论认知和评价水平相对居中的师生群体,应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作用,将课堂讲授与实践活动有层次有重点地结合起来,开展春风化雨、教学相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理论认知和评价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民众应注重拉近距离,取得民众的充分信任,切切实实关注民众的现实问题,以现实生活细节为切入点,进行滴灌式宣传教育与思想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数字化建设

数字技术的崛起与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生成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字化信息加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分发,精准靶向推送技术加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数字溯源干预技术弥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风险与责任问题,引领对象和空间逐步向虚拟拓展。信息格局开放化、舆论引导目标扩大化、信息传播方式智能化的发展趋向,深入推动意识形态传统宣传阵地数字化发展。当前,以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传播媒体仍然拥有相当的受众群体,因而,必须在发挥传统传播媒体的传统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逐步推动传播媒体向数字化靠拢,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积极输出,加强理论宣传;通过加强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阵地引领,探索对各种新兴媒介的运用,提高理论宣传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与此同时,这种传统与现代宣传渠道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新格局,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和完善,对人们的言论与行为保持密切关注,及时纠正不正当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做好VR、XR等虚拟技术规范及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

3.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传播能力

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关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关乎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掌握。新时代着力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一是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应面向世界,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展现好日益强大的中国形象。[13]35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充分融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丰富资源,还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沉浸式讲述方法,塑造出最真实、最立体、最全面的中国形象。二是要积极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尊重差异的原则下,灵活运用对外传播技巧,将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流行词汇进行凝练整合,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拓展国际传播平台,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展示中国立场,对于误读中国的言论及时进行澄清,破解“有理讲不出”“有理传不出”等舆论难题。三是要全面阐述中国特色,对“中国梦”的阐释、“命运共同体”的提倡、“四个自信”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等等都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刻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新时代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力,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讲清楚、讲透彻,锻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武器,始终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22]。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张志丹,周富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典范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3):1-5.

[4]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21-11-12(1).

[5] 田鹏颖.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2):16-23.

[6] 刘须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识形态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2):138-148.

[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學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夏玉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论述的辩证思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4): 42-46.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2]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李斌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百年基本经验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102-114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邵芳强,薛洪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 (5): 82-86.

[18]郝保权.多元开放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0]朱继东.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1]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