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沉浸投入

2023-06-04 11:45周梦伦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投入兴趣初中语文

【摘要】在当前新课标和“双减”政策的双重背景下,进一步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沉浸投入其中,也一直是教师的难题。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课前准备、上课心态调节、灵活运用上课方法、拓展课外知识、举行语文课堂活动、依托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运用教学案例,探讨了以激发兴趣和沉浸投入为重点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技巧,希望能抛砖引玉,为业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  投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109-03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促进全科目学习,更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上好语文课并不容易,相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等一些科目而言,语文学科略显抽象生涩、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保证长久课堂注意力,整体学习效率相对有限。而在当前“双减”整体大背景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这一问题再次被放大。因此,作为任课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沉浸式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各个学校、各位语文教师躲不过、绕不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点和难题。[1]本文围绕这一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好一节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细致的课前准备,构建上课情景。作为任课教师,必须特别熟悉课文内容,对于知识点、重点环节等内容做到了然于胸,唯有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照本宣科式的语文课堂不仅乏味无趣,更没有灵魂。课前准备越充分,对教材的熟悉度越高,我们在课堂上的拓展空间就越大。这样,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增强了课堂张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教师要演好初中语文这场“大戏”,必须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构思每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当作艺术品来打磨。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全情投入,让教学事半功倍。[2]

二、调整心态提升综合表达,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一)始终保持热情洋溢的精神状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开开心心上讲台,坦坦然然为人师。”作为一名教师,从第一次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到把每次上讲台当作一种享受,当作一次旅行,时时刻刻保持良好心态,每堂课都洋溢饱满抖擞的情绪,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把灵魂融入课堂,用自己的行为和状态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紧跟自己的思路和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不能把个人喜好、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上,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养独特语言风格,塑造语言艺术

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人。”很多特级教师一开口,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牢牢地锁住学生的眼睛,让大家跟着自己思路走。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打造适合的语言风格,增强语言艺术魅力,自然质朴、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都可以形成独特风格。此外,教师还可以活用“网络名词”“地方桥段”以及“学生用语”,通过适当个性化表达与诙谐幽默的风格,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

(三)运用适度的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活跃调动语文课堂环境氛围,教师适度的肢体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恰当合适的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一个夸张动作,不仅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发挥课堂控制和调节功能,比如教师赞赏、嘉勉、期望的眼神,可以让学生更富有表达欲望,形成“比马龙效应”,而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也可以通过眼神传递信息。

三、换个方式强调课堂纪律,打造严而不乱、张弛有度的课堂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建立了良好课堂习惯,但顽皮、淘气的习性仍未完全褪去,特别是对于七年级或八年级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作为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充满吸引力的授课方式和课堂内容以及趣味活动,把学生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这样课堂纪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比如A学校有一个老师,在一个课程纪律很差的班级,采取“讲段子+课堂导入”办法,不仅有效管控课堂纪律,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授课前,该教师就给大家讲了一个段子,然后课堂氛围马上安静下来,大家都好奇这位教师能讲出什么,这位老师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给学生们算了一笔时间账。除去寒暑假、周六日、周末、睡觉、吃饭、聊天时间,换算下来,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只有4~6小时,把这个时间换算成年,那么一年只有3~4个月的学习时间,现在是初二,虽然看上去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但实际上只有5个多月就得中考了。此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陷入了沉思。随后,该教师结合本堂课程,导入短文《与时间赛跑》,使整堂课效率非常高。这位老师的做法,虽然前期损失了一些课堂时间,但巧妙地将强调纪律与教学任务相结合,还省去了课堂中维持秩序的时间,保证了课堂连贯性,提高了整堂课整体效率,值得学习。

四、結合实际拓展课外知识内容,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

在语文课堂中适度穿插拓展一些课外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既可以温故知新,触类旁通,也可以结合实际,展开联想,对于有效提升课堂吸引力,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实际适度联想

一般而言,学生高度集中听课时长不会超过20分钟,一般15~20分钟左右,这是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对于效率下降时期,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度穿插一些课外知识或题外话,时间控制在2~3分钟内,既可以放松大脑,又可以转换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师在教授梁启超的《敬业乐业》时,可在适当时刻,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父母职业结合起来,与自己未来结合起来,充分联想,适度课堂表达,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多学科延伸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目,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教师除了要和道德与法治、历史这些关联紧密学科结合起來,还要探索与数理化、地理等自然科学科目的结合来穿插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最常见的是历史、道德与法治内容,初中教材中古诗文、文言文比例逐步加大,组织相关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提前收集相关历史背景、小故事和人物志,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述,对于历史人物的高风亮节和人文精神,也可以与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德育渗透,提高思想政治的境界。于是,他们在理解语文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了道德教养和心理素养,进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魅力的整体提升。

(三)拓展联想课堂内容,做到前后联系、温故知新

语文学科是一门积累性学科,需要时常温故而知新,总结反思,打造完整知识体系。同时还要以课本为基础,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比如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就要与之前学过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联系起来,对比学习,并引导学生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结合起来,活跃学生思维。另外,学习古诗文的时候,一些字词的用法很多都是相通的,需要反复记忆、实践运用、强化理解,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延伸。

五、举行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打造轻松愉悦、充满乐趣的语文课堂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上,教师可以结合班情、学情,随机应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在课堂上思考、分析、理解、记忆,把每一节语文课堂变成一次精彩的语文学习之旅,从而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3]

(一)适当增加课堂活动比例

叶圣陶说过:“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课堂主导而不是主体,教师应适度加大课堂活动比例,通过加进来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课堂辩论会、讲短故事比赛、对歌词比赛、小作文比赛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的长处得到发扬光大,进而能培养、施展自己的才华,达到教学相长。

(二)适量举行游戏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来讲,适度使用游戏教学法,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到单元作文练习《如何描写人物》时,可以设置一个游戏情景,让大家全神贯注地看游戏,稍后,再让学生动笔,把游戏中的人物表情、动作、神态描写下来。这样,比单纯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效果要好。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课堂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来开展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动口,做到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语文、思考语文、创新语文。

(三)活用励志歌曲、名言

励志歌曲、励志名言单独讲起来枯燥无味,也很难起到良好效果,但与课堂教学联合起来,可有效引发学生共鸣。比如在学习《再塑生命》这篇文章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知识,还可以在他们没怎么听过的励志歌曲《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中选择几句积极向上的歌词,教他们唱,把那一节课推向高潮。用歌曲把语文课变成了大语文,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唤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在小语文中穿插大语文的知识

用学生耳目一新的知识来唤起学生强大的好奇和学习国语的兴趣,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会让每节课都变得多姿多彩。学生有兴趣,老师也有动力。比如,人生的三大境界,互联网流行的励志名言等等,这些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焕发他们学习知识的热情和自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进而产生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的动力。这样,平时努力学习的同学就会对学习充满更大的乐趣,就是平时纪律或成绩差一些的同学也会扭转乾坤。

六、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化手段,打造沉浸式课堂学习氛围

随着“互联网+教育”战略深入实施,充分运用信息化、多媒体等平台载体,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人翁精神,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打造交流式、互动式、沉浸式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比如某学校八年级《最后一次讲演》课程,全程使用信息化方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课前教师通过平台软件,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进入课堂后,首先以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视频导入,创设生动情境,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现场演讲时的慷慨激昂,将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教师则通过电子黑板、倒计时、笔记、视频嵌入等功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内容呈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最后,通过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深情寄语的视频,渗透青年之责任担当,课堂在学生铿锵有力地齐读《青年的誓言》中结束。[5]本节课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作为中华国粹,课堂教学不应该也不能是枯燥乏味、乏善可陈的。教师要从心态调节、语言肢体表达、纪律控制、气氛活跃、拓展延伸、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等多方面入手,努力为学生打造生动有趣、知识丰富、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综合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沉浸在精彩有趣的语文学习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王学岭,符方华,康力,马清华,王保兴.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A]//.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暨第十三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编(议题二:课堂创新方式探索)[C],2017:112-121.

[2]孙国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效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J].黑河学刊,2012(10):128-129.

[3]龚显爱.解读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滋有味[A]//.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20:966-967.

[4]张惠芳.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环节的策略——以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为例[J].山西教育(教学),2022(6):5-6.

[5]陈明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实践探讨[A]//.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C],2022:101-103.

作者简介:

周梦伦(1979年—),女,广西贵港人,文学学士,平南县寺面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投入兴趣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东营市创新投入机制 发展现代林业
天津市卫生资源投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