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与行动路径

2023-06-04 11:52陈流娅魏红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

陈流娅 魏红梅

摘 要 “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从宏观发展使命来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指向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需求。从中观发展战略来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發展强调“多元协同共享”,指向形成由政府宏观指导、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发展机制。从内部发展核心来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其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职业性、高等性、地方性为主的发展定位,以“协同共享”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以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从国家、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来推动并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0-0046-06

作者简介

陈流娅(1997- ),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南充,637000);魏红梅(1982- ),女,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我国始终把职业教育置于支持经济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旅途,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目前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和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自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以来,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由最开始的15所发展到32所,招收职业本科学生4.14万人,在校生12.93万人,现有专任教师2.56万人,但与普通本科院校1238所、在校生1893.10万人相比,职业本科教育现有办学规模偏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还未完全体现。另外,职业本科院校类型复杂,大多数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是通过普通院校的转型、合作办学、升格以及转设而来,并且以民办为主体,导致职业本科办学资源难以保障、发展滞后。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厘清“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行动路径。

一、“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的中文涵义指物品的优劣程度,英文“Quality”本身带有优质的含义。因此,“高质量”是指物品的优质程度达到更高水平。目前学界对于“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界定的。

从发展目标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从发展理念来看,高质量发展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从发展战略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指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以及协同共享[3]。从发展成效来看,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并重,生产要素投入量小,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具有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4]。可见,高质量发展就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经济社会为发展目标,以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和协同共享为路径,实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将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是职业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具备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还要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宏观发展使命、中观发展战略和内部发展核心三个方面。

从宏观发展使命来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需求,这意味着要强化职业本科教育扎根地方,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服务质量,最大程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其一,通过提高技术、工艺、装备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知识性和社会性问题。其二,深度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其三,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做到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之间的平衡。

从中观发展战略来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多元协同共享”,形成由政府宏观指导、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监督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发展机制。这意味着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不是某一个单一主体独立发挥作用,而是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三者各司其职,在不同层面共同促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以提升职业本科教育整体质量。政府通过政策、文件对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加以引导,优化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环境以及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校主动对接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要明确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地位,积极参与其人才培养、院校建设。通过对不同主体功能的划分,加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合力,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多样化的职业本科教育,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

从内部发展核心来看,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任务。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知识和技能并重,既要体现普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5],培养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6],并且通过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实现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协同育人,形成高水平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产出水平和社会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高[7]。

二、“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在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其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科学研究、改革创新必然呈现鲜明特征。

(一)彰显职业性、高等性、地方性的发展定位

我国现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的举办来源主要分为转型、升格、转设或者合作办学四种,其前身大都是专科层次职业院校。明确的发展定位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十四五”时期,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职业本科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解决专业转型升级中所面临的专业人才不足、资金流失以及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彰显出与同级不同类、同类不同级教育间不同的职业性、高等性以及地方性。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旨在发展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匹配专业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从职业教育内部延伸出来的高层次教育,职业性既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应然特色,也是职业本科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区别。因此,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严格遵循职业性。首先,人才培养凸显技能性。职业本科教育要扎根于实践,注重对于职业所需知识、技能的培训,侧重人才对于复杂技术的运用、创新能力以及在未知领域进行技术探索、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力。其次,教学科研体现应用性。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学科研要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还是教师职业能力和课题研究都必须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职业岗位、工作情境相对接。最后,社会服务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职业本科教育要面向社会办学,将科技、人才、设备、管理等资源有效整合并融入到社会服务中来,通过向区域和行业提供职业技术和理念、职前职后培训等间接或直接的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8],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表现为技术知识水平、学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级[9]。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向与职业专科教育相比,横向与普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要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守自己的层次和类型定位,突出高等教育属性。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高等性。“高素质”和“高技能”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体现,“高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诚信、职业精神和服务于社会的意识,“高技能”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面向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并进行改革创新。其次,在办学理念上体现高等性。职业本科教育要重视学术研究、树立具有职业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为自身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研究范围[10]。最后,在专业设置上体现高等性。职业本科教育要根据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需求,开设技术含量较高、复合型的专业,面向产业高端领域,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和岗位。

地方性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蕴含着对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制约作用、专业性支撑作用以及产生的文化影响[11]。职业本科教育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要自觉立足于地方,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突出地方性特征。首先,目标定位表现出地方性。职业本科教育要面向地方办学,地方產业行业发展急需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其次,技术研发体现出地方性。职业本科教育要引领地方发展,成为地方科技研发和技术迭代的源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以及青年“双创”人才。最后,院校名称和生产实训具有地方性。在我国现有的32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大部分以“地方城市名+职业技术大学”命名,例如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等学校的校名都带有明显的地方性。职业本科教育的生产实训应主要以校企合作为主,与地方企业行业相互合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充分彰显职业性、高等性以及地方性的发展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设置和办学理念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普通本科层次教育的标准。

(二)实施以“协同共享”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我国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教育,其发展模式存在着创新力不够、与行业企业互动不足、院校发展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十四五”时期,在社会职业岗位种类增多,国家、社会、学校教育需求复杂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应实施多元化发展模式。

多元化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领域、业务等方面齐头并进发展,由单一向多样、统一向分散变化。而“协同共享”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理念,指多元主体间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协调,发挥整体效应以实现某一目标。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要以“协同共享”为主,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在资源分配、院校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最大的效应。首先,从办学主体来看,职业本科教育要集合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育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教、学、训一体化教育教学活动[12]。政府应强化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给予职业本科院校自主办学资质,保障社会企业行业参与院校办学资格。其次,从办学形式来看,职业本科教育要立足于社会化人才的培养[13],实现深化产学研相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长足发展。最后,从办学内容来看,对于职业本科教育所涉及到的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素质道德教育,不同地区、不同院校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在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本科教育要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以“协同共享”为主,通过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办学主体、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内容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

(三)确立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缺乏系统配套措施、教师整体素养达不到行业教师最高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本科教育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2021年6月,人社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这一政策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形成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業本科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属性,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不仅要注重高层次,也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面向产业高端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创新、组织领导等综合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4]。首先,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如下素质:一是人才的知识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应当加强培养人才运用外语、计算机、方法论等工具性知识去认识和解决基本的专业性问题,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实践知识,能够将多种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二是人才的能力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要具有更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相关实践问题,完成职业岗位专业工作;三是人才的素质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不仅要重视最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也要重视对其职业责任心、工作态度、服务意识的培养。其次,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职业本科教育要突出如下特征:一是职业本科教育要兼顾市场要求,以人才实践能力、技术技能提升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建立更契合市场需求的学科课程体系;二是职业本科教育要采取以综合能力为取向的评价观,由以前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关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职业本科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注重教师能力和基本素养的要求。

由此可见,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应与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总定位和专业特色的彰显一致。通过确立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

“十四五”时期,职业本科教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指引,以“协同共享”发展理念在国家、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打造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国家层面: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规范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连续发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21)1号)、《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以及新《职业教育法》(2022年5月修订施行)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规范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并完善相关制度是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环节。

1.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标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与中高职教育衔接

职教高考是促进职业院校招生规范化,改善职业本科教育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一是调整职业本科院校的招生面向,从本质上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激励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参加职教高考,使其成为生源主体,选拔出职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并重的优秀中职毕业生。二是优化职教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根据本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依据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制订具体的考试内容。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职教高考政策机制,推动职教高考政策向“横向融汇,纵向贯通”的方向发展[15]。职教高考政策机制要从招生形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以及考生来源等方面搭建好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桥梁,形成“横向融汇”的教育新格局。建立中职、专科、本科至研究生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渠道,形成“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上升渠道。

2.建全教育资源投入和使用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是对教育财政经费、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升级、财政支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16]。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经费监督反馈机制,对职业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进行明确划分和规范,科学计算经费投入成本,评估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经费的合理利用。二是政府作为职业本科院校的投资主体,要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及时给院校按需提供教育经费,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发达地区的行业企业、院校对薄弱地区的院校进行优质教育经费供给。三是完善多元主体投资保障机制。职业本科院校作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承受者,在接受社会团体、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主体的教育投资时,综合考虑多元主体的相关利益,按照“协同共享”的合作原则,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

3.建全校企合作制度法规,提高院校和企业合作积极性

一是制定相关的责任机制,明确提出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时,院校和企业应当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义务,通过对责任义务的划分使得校企双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职业院校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退役军人、下岗工人等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机会。社会企业要承担育人责任,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增强职业院校对社会的吸引力。二是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把校企合作程度作为评估职业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指标,树立标杆院校,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业企业进行实质性奖励和补贴。三是制定相关监督反馈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层面: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助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度参与。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将其作为各企业参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观念,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1.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政府作为宏观层面的指导者,要搭建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是企业要了解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技术成果和科研水平,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按需培养人才。二是让知名企业走进校园,利用自身拥有的资金、资源等优势,为职业本科院校捐赠相应的教学、实训设备,提升职业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将企业中优秀的管理人员或者专业技能人员抽调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从整体上提升职业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三是建立评估和监督制度。对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财务、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督,建立相应的教育监督、质量评估和信息公告制度。

2.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相关部门、用人单位以及行业企业要关注和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把职业理念融入到教育、就业、社会评价与认知等多领域、多环节[17]。二是提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待遇,根据技能人才专业技能特点建立相应的工资分配制度,让技能劳动者真正因技能而获利。三是社会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职业本科教育的宣传力度,正向报道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前景,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以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三)学校层面:优化内部组织资源配置,保障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1.创新内部管理体制

职业本科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旨在明确职业本科院校治理特色,促进职业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领导体制建设。职业本科院校要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确理解党委领导和校长所承担的权限职责。要加强领导干部业务、能力以及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建设,注重领导干部尤其是行政领导的行政能力和管理能力[18]。二是科学处理院校权利配置。职业本科院校要处理好院校内部各阶层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分配,就要正确认识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通过行政权力科学分配教育资源,实现院校的高效运行。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规章制度。职业本科院校通过建立考核奖惩、安全保卫、教学管理、教职工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并且学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完善,保证制度的合理化、可操作性以及可行性。四是完善组织结构。职业本科院校要打破原组织界限,建立“学校→学院→教学研究→学生”的组织结构层次,根据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对组织结构的部门进行划分,明确规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与其他部门及外部组织的协调沟通,使资源流动更加高效,有效提高管理内部办事效率。

2.构建产教创新平台

产教平台的创建对于提升职业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十四五”期间,要着眼于构建一个创新的、开放的产教平台,使职业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一是健全专业实践基地。职业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等条件,注重产业新业态,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将地域元素、科技元素以及行业元素等融入到专业实践基地中,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是职业本科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走好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职业本科院校在创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过程中,要找准研发中心的定位,明确研发中心的实际组建方式,持续完善对应的组织结构[19],并且要落实相关利益主体间的职责,构建完善的创新协同制度体系,从而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发挥研发中心的工作效能。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影响职业本科院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本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而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教师规划和研修制度、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教师与学校协同发展机制,搭建符合职业本科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桥梁。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本科院校对于教师的认定要破除“五唯”模式,不仅要对理论知识、专业教学和实践在岗能力进行考核,也要对师德师风、专业素养以及创新研究进行评定。三是建立符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用人制度。职业本科院校要按照教师的发展阶段、来源特点和成长规划,对教师实行分类遴选、分类培养、分类发展、分类评价[20],建立灵活的教师管理机制。四是根据院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足够的平台,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对教师进行职前、在岗、职后培训,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

参 考 文 献

[1]朱德全,杨磊.职业本科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0-58+65.

[2][4]王永昌.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趋向[J].政策瞭望,2018(6):20-23.

[3]王春新.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目标[J].金融博览,2018(5):42-43.

[5]张文利,范明明.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本遵循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1):25-32.

[6]孙翠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3):5-12.

[7]陈光玖,周群英.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促进机制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21(32):84-87.

[8]李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有关问题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64-65.

[9]孙毅颖.“高等性”和“职业性”二维视域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75-79.

[10]赵坚.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教通讯,2022(6):51-57.

[11]谢维和.把职业教育的事想清楚——兼谈职业教育的地方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6):5-10.

[12]王艳.基于创新职业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7):194-196.

[13]蔡小葵.民办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创新策略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8):23-25.

[14]杨欣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27-133.

[15]凌磊.被賦予的多样性:我国“职教高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2(1):63-68.

[16]龚冷西,陈恩伦,贾玲.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J].教育学术月刊,2017(7):23-29.

[17]朱少义.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应然向度和策略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13-19.

[18]苏文锦.高职院校院系两级领导体制运行的实践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2-103.

[19]陈志刚,刘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域下高职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的策略研究[J].经济师,2021(8):141-142.

[20]徐丹阳,陈正江.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经验、问题与展望[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6):74-80.

Abstract  Dur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perio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key step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development miss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mphasizes“serv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oint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ddle-leve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mphasizes “diversity, synergy and sharing”, poin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development mechanism with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such as macro-guid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independent run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upervision. From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co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quality of training 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re as follows: professional, advanced and loc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collaboration and sharing”, and 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fut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boosted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country,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  “14th Five-year Plan”perio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level tea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