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3-06-04 23:01李涛李静张国凤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李涛 李静 张国凤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要从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融入点建设、教学方法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五大环节,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有效落实于育人课堂之中。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1-0103-04

当前,各地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后,要把党中央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切实落地,离不开构建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微观实践有机结合,真正促进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知识同向同行。“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后续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作用至关重要。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引入中国后,因其很强的理论逻辑性及其对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指导作用显著,让一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西化”思想,片面地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可以指导中国经济实践的“圣经”,从而助长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学风。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在“宏观经济学”中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以西方经济思想为核心,但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已对其核心经济思想进行了总结提炼和有益补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学习与思考特定的经济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

现有文献中关于西方经济学(包含“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1,2]教学内容设计、[3,4]教学方法、[5]实践路径,[6]已有较为翔实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尚有如下不足: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对于重要的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总体教学设计研究不够充分;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细致翔实的思政案例点挖掘不够充分,即系统整理的思政案例体系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首先构建一套较完整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将有关思政案例点进行分类整合,夯实经济类核心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基础。

一、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教学体系是教学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作为教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包含上述整体各要素的系统工程,而“宏观经济学”课程完善的知识构架和内容体系为思政建设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本文从培养方案中教学大纲的制定入手,整合思政点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评价机制以及思政教学效果反馈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中,培养方案中教学大纲制定是思政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思政点发掘与讲授是核心与关键,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是思政目标实现的媒介,学生成绩评价机制和思政效果评价机制,是思政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的重要体现。五个方面均是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延伸而出,同时各方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反馈,形成一个整体反馈机制。整个“宏观经济学”思政教学体系是处于不断动态调整状态中,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

二、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和步骤

(一)制定含有思政目标和分类的教学大纲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基础上,要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新增设思政目标内容,并进行思政目标分类。第一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具备科学的质疑精神,具备科学判断问题、科学应用知识的科学素养。第二类为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将爱国情、强校志根植于心。要在大纲授课内容中体现出具体每一章节的思政目标分类。

(二)确定课堂教学中要融入的思政内容

本文以高教版“马工程”本科生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为例,从科学精神、自信精神、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提炼出教材中与“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踐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点。

第一,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思政案例,引导学生把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作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境界,在探索自然、认识社会、领悟人生中,摆脱愚昧和狭隘,进而树立起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例如,获得诺贝尔奖项的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反映出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及经济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国经济学界也一直提倡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为提高国家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可靠理论依据。要使学生逐步明白,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仅仅是一种可选的工具,是可以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理论与实践选择之一,而非唯一。另外,逐步把党史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对于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握时代脉搏有着重要意义。课堂中通过将最新的党史史料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思考中国道路选择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例如,我国提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通过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好市场经济,市场只是配置资源的手段而已;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结构上和数量上均力争实现生产到需求和分配上的协调,弥补西方经济模型只强调总量协调的缺陷;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政府深度把握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脉搏,率先提出将数据作为第五生产要素,把经济实践引入新高地。以上都是从科学精神出发对原有西方经济理论的补充和优化。

第二,自信精神。自信精神的思政案例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多维度比较中外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与文化自信。首先,纵、横向的经济发展比较:以上海1948年严重通货膨胀为例,比较新中国成立前CPI和当前CPI,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概述,介绍“中国奇迹”、高质量发展等;运用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指标相比较、中日宏观调控比较以及中印发展比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理论时的自我效能感和良性情绪。其次,我国经济大国地位逐步显现展示: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中,在亚洲其他国家货币不断贬值、我国遭遇百年洪水的情况下,中国坚持了人民币不贬值。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继续恪守不竞争性贬值承诺,履行大国责任,体现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和尊敬。人民币已加入国际“一篮子”货币,体现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话语权的提高。

第三,爱国精神。爱国主义与经济在任何时代都是紧密连接的。通过具有爱国精神的典型思政案例,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敢于担当,践行报国之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首先,介绍学成归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世界一流的中国经济学家钱颖一为了中国教育毅然回国的故事。课堂上通过伟大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介绍华为成长案例,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华为从国家利益出发居安思危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大学生学习。一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我提升和不断创新。华为的奋斗象征着中国人的奋斗,是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再次,要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做好消费者、投资者等经济主体。每个经济主体看似微不足道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就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个体体现。

第四,创新精神。以创新精神思政案例,激发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可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大部分。首先,中国经济学构建体现出的理论创新精神:主流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经济学理论有明显缺陷从而失去了指导实践功能。结合所用“马工程”教材的独特优势,在着重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阐释我国经济建设在借鉴国外的同时,也带进了西方经济理论的缺陷。我国当前实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内容、需求管理政策内容、以及供给管理政策内容,为构建和创新中国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此,已有很多国内经济学家致力于构建中国经济学范式,包括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和实践功能等,并已取到了很多学术成果,逐步成为指导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其次,我国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阐释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自美国特朗普执政推行“逆全球化”战略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态势下,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提出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综上,“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举例,从四个方面把科学内容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同时得到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微观上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问题。

(三)采取思政案例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该方法符合管理科学的实践性、权变性与复杂性特点,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点的案例教学法,也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宏观经济学”中不少基础理论都是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呈现,其中不乏无趣的理论推导和讲解,如果将理论知识和同学们感兴趣的思政案例讲解有机结合,形成趣味课堂,能有效提升授课效果。

第二,信息化教学法。混合式课程及雨课堂、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多元化的实现方式。例如利用学习通课前上传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并发布讨论任务;课后组织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设置开放式的含有思政元素的思考题。

(四)建立包含思政内容的学生成绩评价机制

将德育元素纳入学生成绩评定范围。对平时成绩中的课后作业,增加中国经济实践与“宏观经济学”理论深入结合并实现创新的思考题比例;对期末试卷,题型中引入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开放式的辨析题或者论述题。同时,通过学生的答题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建立包含思政内容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有效的教学效果反馈机制,有利于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了解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坚持或改进思政教学体系内容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具体机制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教学互动平台随时与学生互动,同时期中或期末给学生发放思政教学反馈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感受并加以及时调整完善;也可结合督导组老师或教研室同行听课后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思政教学体系,多方位保证教师能有一个畅通的思政教学效果反馈通道。依据学生的反馈,结合时代信息加以分析,调整下一届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不断改进,实现动态良性循环发展。

总之,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计,从课程的顶层设计到教学效果反馈,形成一个特定课程的思政育人闭环。在这个闭环里,教师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自信精神、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当然,上述“宏观經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从狭义视角进行了构建。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建立一支稳定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通过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分工协作,逐步构建更为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不断梳理教学心得,在教师之间多交流,与学生多沟通,积极反馈思政教学效果,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思政育人机制,以此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目标。

參考文献:

[1]孙亚南,王兴芬,张月.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教育观察,2019,8(31):128-130.

[2]刘心占.“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法制博览,2020(18):211-212.

[3]朱文蔚.“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9):71-72.

[4]李迎旭,靳炜伟.“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探索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7):160-161.

[5]吴万宗,潘瑞姣.“比较式”案例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6):15-16.

[6]贺勤志.宏观经济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J].对外经贸,2020(08):126-128.

(责任编辑:王义祥)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Macroeconomics"

Li Tao   Li Jing   Zhang Guo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t reflects the direction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ultivat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croeconomics" is a basic course for economics major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macroeconomics" courses from the five major links in the training pla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yllabu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ints in the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students' achievements, so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can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n the education classroom.

Key words: Macroeconomics;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ing system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浅析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