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建设的实践特征、实践逻辑与行动重点

2023-06-05 03:12郭晓辉姬长新李俊霞马志强王彦平张献奇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5期

郭晓辉 姬长新 李俊霞 马志强 王彦平 张献奇

关键词:特色产业学院;实践特征实践逻辑;行动重点

在打造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服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积累高地,是高职院校实现“当地离不开”目标的必要路径和行动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年来,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如火如荼,成为高职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重要热点焦点问题。

本文中“特色产业学院”指高职院校基于自身办学优势和区域特色产业而建立的具有明显地域产业特色的产业学院。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江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潜江龙虾学院等。这些产业学院基于区域特色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服务产业全链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之路。

一、特色产业学院的实践特征

2020年5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中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同年6月18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特色产业学院联盟。从全国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看,其存在两大特征。一是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热度很高。当前,全国已经成立数量众多的产业学院,但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建设的特色产业学院数量有限,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从当前相关研究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学院建设文件、政策以及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 建设需求来看,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创新不足。目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存在两种模式: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对应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对应产业链条中的多个环节。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决定了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的不同。目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当地特色产业组建螺蛳粉产业学院,建立了服务区域特色产业一产、二产、三产的多链条、多环节运营模式,打通了政府—企业—学校—市场环节,形成了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有力服务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但从特色产业学院整体运营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赋能产业提质增效能力不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较低以及存在“冠名班”“订单班”改头换面等问题,导致产业学院建设依旧停留在仅仅为产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单一运行阶段,与“当地离不开”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目标距离较大。

二、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建设的实践逻辑

地方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是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的有效实践,更是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引擎。

(一) 产业逻辑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高更充分就业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开门办教育,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在新时代有新作为的必经之路,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时代呼唤。从产业链角度来说,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并不是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而是处于产业链之外,主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服务,为产业链发展提供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保障[1]。从这个逻辑上来看,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区域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出发,既立足当下,又布局长远,打造具有一定區域产业标识度的特色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符合产业逻辑。

(二) 教育逻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年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初步彰显,高职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明显提升,在教育模式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成为主流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一直没有跳出纯粹办教育的逻辑思维,即学校重点关注内部教师、学生、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要素的发展,而忽略了学校与产业的对接和互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双高计划”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因此,当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职业教育就该办到哪里,人才就定制供给到哪里,这才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职业类型教育特征的突出彰显,体现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属性。

三、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行动重点

特色产业学院是办学实体,即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招生就业、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学业评价以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的自主权。产业学院建设要抓住产教融合五个关键要素,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课程结构与岗位技能、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以及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2]。基于这个认识,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要围绕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一) 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当前,高职院校尚未完全打破传统办学体制,基于学科办专业、基于师资办专业的问题依旧突出,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关注度不够,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问题突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滞后于当地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意识不强、行动迟缓,造成高职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对称,出现“毕业即失业”的问题,这与当前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要求尚有差距。高职院校特色产业学院,与当地特色产业相伴相生,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所在。

(二) 紧密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服务产业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旨归[3]。专业群的概念最早见于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综合分析产业布局、地方支柱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尤其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产业链和技术链知识能力图谱,并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明细专业对应的产业链条和岗位集群,从而科学组建专业群。专业群要围绕对应产业链条和岗位集群,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理顺专业群内各专业面向的对应行业、职业和岗位,以及其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需求,同时,根据知识能力图谱确定各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群内专业构成,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动态平衡。

(三) 积极发挥企业主体办学地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4],能够清晰地找到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科教结合、工学交替等产教融合各种要素[5]。因此,把产业学院定位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本身就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产教融合”,产业在前,教学在后,即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产业才是人才培养的需求者和培养者[6]。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2022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发挥企业的重要辦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可见,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地位从“参与”变成了“主体”。

高职产业学院创设的成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地方产业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7],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创设,是各参与利益主体共生关系的形成过程[8]。因此,高职特色产业学院建设,首先是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属性要求,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使然,更是高职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本质就是企业主体地位的办学,是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深度参与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到人才使用的全过程,其出发点是为企业(产业) 技术创新、流程优化、产品升级储备人才和技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要素、市场要素和资源要素是产业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特色产业,就谈不上特色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企业和市场三者之间,企业是统领,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上是把市场资源引入教育,实现市场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内涵上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质上是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