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2023-06-05 23:18王林婷
艺术评鉴 2023年9期
关键词:剧目传承创新

王林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晋剧当代剧目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晋剧剧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概况,分析晋剧剧目在当代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从而提出对晋剧剧目传承和创新有益的措施和建議,推动晋剧艺术创新和发展,实现晋剧文化创新性传承。

关键词:晋剧  剧目  创新  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161-04

当今时代,多元文艺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晋剧正面临着关注度逐渐减退的现状。如何让晋剧在当今时代广泛传播、受到更多人欢迎和喜爱,为其发展注入新活力,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其中,晋剧剧目在晋剧表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担负起传承和创新的任务。

一、晋剧传统剧目早期发展概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晋剧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舞台上,不仅有老一代知名艺人活跃着,与此同时,许多新人也开始涌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又涌现出一批新人,其中许多人现在已成为晋剧领域名家,他们开始为晋剧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呼吁振兴晋剧,各级剧团纷纷进行班子调整,增加演员人数,购置新的演出道具,整理旧剧目,并积极排演新剧目。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晋剧领域的艺术新秀,其中包括宋转转、史佳花、崔建华、李天喜、王晓萍、王二庆、栗桂莲、孙红丽等人,不仅恢复了一些经典剧目排演,同时也进行了剧目新创,如《下河东》《十五贯》《玉蝉泪》等。此外,一些杰出的晋剧演员也获得了晋剧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其中有些还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并晋升为一、二级演员。

以往繁盛时期,晋剧传统剧目曾经达到两百多出,每一部戏都有其独特之处。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传统剧目逐渐失去了在晋剧表演中的主导地位。

二、当前晋剧剧目发展存在问题

首先,晋剧传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数量逐渐减少。晋剧作为一种角儿艺术,其传承和发展核心在于人才。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戏曲都面临着人才培养方面困境,这也包括晋剧。部分地方戏曲院团出现了人才断档、行当不全等问题,只有德才兼备、学养、涵养、修养过硬的文艺人才才能提高优秀作品的产出成功率,为此,2012年山西省晋剧院重新组建青年团。1958年和1984年,山西省曾先后成立了两个青年晋剧团,这两个团为后来晋剧表演艺术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王爱爱、田桂兰、孙昌、栗桂莲、苗洁、陈转英等。新成立的青年团在创作和演出方面充满朝气和活力,先后推出《晋情晋韵——晋剧名家交响音乐会》《巴尔思御史》《红高粱》等作品,并将京剧作品《于成龙》移植为晋剧形式。同时,还重新排演了经典剧目《白蛇传》《杨门女将》《金沙滩》等30余部优秀传统剧目。可见,山西省晋剧院重新成立青年团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丰富了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盛极一时的场面已成往事,随着社会观念变化,职业选择多元化,戏曲人才培养背后的辛酸使得当代年轻人望而却步,结果必然导致剧目创作者与表演者越来越少,造成很多经典曲目面临将要失传的现象。传承是根,创新是魂,突破是门,关键是人。从业人员的减少,使晋剧剧目在其传承过程中失去了最关键的一环,导致晋剧剧目创新和传承陷入困境。

其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戏曲剧目演出形式和内容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和观众需求变化。晋剧表演主要在传统舞台上进行,演员通过念白、唱腔和丰富的身段变化来展现剧情,这是一种需要观众到现场欣赏的艺术形式。然而,晋剧在现代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由于表演形式限制,晋剧演员表演往往显得相对刻板;而通过摄像机记录下来的表演内容经过后期剪辑处理,往往缺乏灵动和个性化,呈现出单一和程式化的特点,导致晋剧舞台表演视觉冲击力不强。此外,由于摄像机限制,表演者往往需要面对局部特写的拍摄方式,要适应不同的拍摄角度,这也可能导致其改变原有的表演方式。尽管晋剧的影响力在戏迷的大力传播下逐步扩大,但它的受众群体仍然主要是中老年人,而新媒体下娱乐产品受众大多是年轻人,现代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年轻人大多数对于晋剧艺术鉴赏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掘晋剧艺术与新媒体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在晋剧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常常处于尴尬境地。

最后,晋剧在剧目传承和创新方面难以平衡,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类似于当前国内许多戏曲艺术所面临的情况,晋剧的发展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古老的戏曲艺术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晋剧剧目需要创新。然而,要做到既取其精华,又去其糟粕却非易事,在剔除“糟粕”的过程中,一些精华也可能会无意中丢失,为了实现创新,就必须克服旧有思想束缚,同时避免偏离主流审美方向。在改革创新过程中,没有确切的模式可供参照,创新成果也只能通过观众和专家的反馈进行评判。如果改动过大,也会面临受众批评。因此,晋剧改革创新需要遵循优化与不异化原则,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进行变革与发展,创新剧目。

三、晋剧剧目的创新发展途径分析

晋剧作为山西省民族文化的瑰宝,曾经对山西省的文化兴盛产生过深远影响,当今需要认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晋剧失去了发展动力。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晋剧剧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和途径,通过剧目创新,不仅可以让晋剧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会让晋剧艺术始终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并为新时代注入活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戏曲艺术。

其一,也是最根本的一点,便是晋剧剧目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最早的晋剧主要是表演传统剧目,与它相对应的是勾栏瓦舍,演出场地大多是空旷田野,所以在当时颇受农村百姓喜爱,而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势必会造成无法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局面。到了21世纪,晋剧作品更富有文学性,更注重戏曲“三性合一”,即更强调将观赏性、文学性、创造性有机融合。在传承与创新中,不得不提一位重要的当代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在谢涛老师的带领下,其充分践行晋剧“三性合一”,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晋剧自从20世纪5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了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的唱段后,谢涛老师带着《范进中举》再次登上了上海舞台。2005年,中国盛行着一种豪华制作的舞台创作风格,一个剧目的投资动辄几百万,但是《范进中举》仅投资了15万,整个戏的舞台布景以干净、空灵为主。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结束后,《范进中举》参加了白玉兰奖评选,评委专家评定《范进中举》是一出“玉雕白菜”。由此可见,在任何一个地区、平台上,要想站稳脚跟,将晋剧高效推广出去,其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剧目产品质量保证。

其二,在推广过程中,晋剧剧目要做到“走出去,请进来”,实现高效、全面宣传效果。任何一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晋剧也是如此。在20世纪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盛行一种崇尚西方艺术的风潮,其结果是西方艺术在中国也取得了多样化发展。由此可见,文化输出在晋剧传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宣传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近几年,晋剧院到多所国家演出,并且取得了极好的反响。如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范进中举》整本戏走到法国,将戏曲独有的绝活,如翎子功、手绢儿工、水袖功等,排成一组一个小时的小荟萃,并将每个片段组成一台晚会。同时也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使得晋剧走出国门,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展演,2017年,又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进行表演。并且,在推广过程中,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与平台,如近几年,有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中国演出行业交易平台、演出联盟等,通过利用相关平台推荐晋剧剧目,让全国剧院、演出商等对晋剧有全新了解。同时,创作出新的剧目时,可召开座谈会,不仅能邀请专家,而且可以邀请观众代表,观众代表可涉及多个年龄段,倾听群众对剧作的整体评价,以及优点、缺点等,听取多方意见后,再进行打磨、提升,实现一部戏的高效反馈。

同时,晋剧宣传团队需要有创新意识,由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數年轻人很难有充足时间去了解戏曲。针对已经进入社会都市的、时尚的精英人士进行宣传时,可结合当下大热的元宇宙新模式。当前使用元宇宙的主要群体大多是青年人,年轻人在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上较为前卫和活跃,可以将最好的内容呈现出来,当年轻群体通过线上元宇宙的方式了解、喜欢上晋剧后,便有机会坐到剧院中亲身体验、观赏一部完整剧目了。2022年5月,CICG亚太中心和中国戏曲家协会联合打造出“戏曲超新”系列数字艺术,通过《空城计》《花木兰》《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唱段与未来城市、朋克世界相结合,同时推出一系列以中国戏曲为主题的NFT数字艺术藏品,让中国戏曲超越国界,展现全新魅力,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元宇宙方式,让戏曲连接起全球年轻人,让中国戏曲实现高效传播。

其三,晋剧新编剧目创作需要融合当代审美趋势,在内容和技术上与时代接轨,需要打破固有模式,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因此,应该选择晋剧中的经典剧目作为创新重点,尤其是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同时,需要根据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进行改编,使晋剧艺术得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应重点推广极具地方特色的经典晋剧作品,同时也需要通过创新改编打造一批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需要在内容和技术上与时代审美相契合,以此让晋剧艺术以全新面貌服务观众和社会。从现代人的视角审视传统晋剧剧目,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传统剧目中的文本有时过于繁复、唱词繁琐、节奏拖沓,音乐方面的铜锣、梆子等打击乐器的噪音也不适应现代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难以获得他们的青睐。另外,如今观众对于社会和人性的认知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传统道德教化戏剧模式已经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简单的爱憎分明、好人坏人塑造已经无法引起观众兴趣。因此,在选择戏曲舞台剧本素材时,特别是现代戏题材时,需要重新审视人物塑造方式,更贴近现实,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塑造人物角色过程中,要摒弃以往扁平化、表面化的人物形象,转而倾向于刻画人物内心,表现复杂的心理变化,塑造出立体化、多元化的人物角色。因此,在推广新的晋剧剧目时,最重要的前提是确保剧目和演出的质量符合现代人审美观,满足现代人需求,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想。所以,在当前晋剧新编现代剧目中,可吸取和借鉴话剧表演方式,抓住人物内心,通过研究人物、演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纠结、迷茫与彷徨,使观众通过欣赏戏曲艺术,释放内心压力,实现理想追求。

同时,晋剧戏曲音乐对于剧目作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剧种中,最能体现剧种特色的就是唱腔和音乐。由于戏曲表演方式基本一致,都是唱念做打等,若要区分不同剧种、不同的人,就需要通过唱腔念白和音乐加以区分。而在当代,若想吸引年轻观众,就需要把戏曲中的乐曲进行一定改革。如,在晋剧一些现代戏中,节奏相较以前而言更为紧凑了。由于晋剧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变调,而不同的演员可能适合不同的音调,这样会限制演员声腔展示,从而影响在舞台上的展现。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潜心研究下,最终给一部戏里的不同主角设计出适合自身嗓音的音调。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伴奏乐器中的晋胡没有办法进行现场调音,于是将其运用midi技术做成录音,将伴奏全部做成一节,演唱时,不同音域播放不同的调,成功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的这一问题。其课题研究成果在晋剧《起凤街》上首次运用;在晋剧《迎新街》中,音乐中的本土韵味浓厚,节奏明快,加上以太原前老街为背景,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大都全神贯注。另外,剧目文本中充分展现了山西地方特色,如食物、炝锅面等,成功宣传了山西地方文化。另外,通过在音乐方面的一些研究和探讨,将开场主旋律、结尾主旋律以及伴唱都改成了山西民歌一样娓娓动听的曲子,符合众多年轻观众审美,真正做到了既创新,又传承。

其四,加强晋剧文化教育和传播,从娃娃抓起,努力培养新观众。目前,90后和00后对于戏曲的了解非常有限,普遍缺乏接触机会,其中,宣传力度不足是一个很大原因。那么,如何向年轻群体宣传戏曲文化呢?在当今国家弘扬传统文化政策指导下,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继续通过进校园给年轻人宣传。加强晋剧和戏曲知识普及教育,弘扬晋剧和戏曲文化,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营造晋剧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因此,戏曲进校园活动应得到持续广泛开展,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晋剧、认识晋剧,并为晋剧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培养戏曲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太原市晋剧研究院的戏曲进校园实践活动为年轻人灌输了戏曲理论精华,使其逐渐了解和接触戏曲,并产生了浓烈兴趣。譬如,四年前,太原市一所小学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面向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在此过程中,太原市晋剧研究院团队通过讲演PPT,将戏曲人物图片用卡通图像展示出来,同时将表演方式以及行当分类同儿童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年轻孩子理解。在课后,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现场表演,教师可以教他们上台、跑圆场等,作业布置搜索戏曲、广播操等。结课时,展示实践教研成果,通过教不同性别的儿童唱男女唱段,配合表演,最后在学校展示出来。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来说,学生易懂的戏曲是受欢迎的。而针对大学来说,由于大学生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需要更加深入的宣传方式,传统精品剧目作为宣传晋剧文化的主要项目,在大学校园内可以展开深入推广。此外,大学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晋剧研究基地,深入挖掘晋剧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文化创新,同时,加强晋剧剧目创新过程中的对外交流活动,这也有助于通过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凝聚晋剧科研领域力量。

近年来,国家倡导“文化自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其实文化传承关键一环就是从娃娃抓起,当代年轻人对晋剧了解甚少,并非不喜欢,而是没有做到符合其审美层次,没有真正走到年轻人心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实践,分层次推广相应剧目,使其慢慢了解、接触,自然能够产生兴趣,晋剧也能够拥有更多新观众,实现创新性传承。

其五,在培养晋剧传承人过程中,需要完善戏曲行业营收机制。前文说到,由于戏曲从业人员待遇已大不如前,所以导致年轻人不愿选择其作为自己的择业方向。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培養出多位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山西省戏曲学校招生时门庭若市,专业戏曲从业方向是多数人心中较为理想的选择。由于人员基数庞大,生源质量可谓“万里挑一”,学生大多较努力且有天赋,自然会形成晋剧传承风光一时的局面。然而,近年来人们职业选择观念变化,导致前来招生的人员数量下降,自然难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因此,政府应出台有力措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并明确各级文化机构责任,承担晋剧剧目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责任。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需要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为解决资金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筹资方式,采用剧团式演出形式,并采取股份制管理。通过以上经营管理办法,有助于适应文化市场需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更容易吸引社会资金,使其进入戏曲演出市场,可在演出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整个演出行业综合素质。此外,这种方式对于精品艺术项目创作和演出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根据不同剧目角色创作和表演需要,从全国各地挑选和寻找专业艺术人才,提高作品创新力度和演出质量,同时,也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在职业规划上,为戏曲演职人员提供了第二职业,既可有效提升从业人员收益水平,也可减轻国家和剧团养人经济负担。同时,艺术市场在相关措施有效实施下,也可使国家艺术生产投资获得相应回报,从而使其进入艺术再生产当中。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立存在的精神之根,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精神支柱。中国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民族精神丰富内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育人意义愈发凸显,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然而,要实现文化自信,就需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层次提高需求。为了让当代更多群体对晋剧产生兴趣且关注,晋剧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思维方式和表演模式上的创新性转变,以满足观众要求和期待。相信在国家引导和扶持下,晋剧艺术依然会得到高度传承和发扬,并为山西、为国家带来更多动人的经典艺术和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宋立功.晋剧打击乐的核心材料与梆子系统各剧种的打击乐[J].戏曲艺术,2013(01):91-94.

[2]李正文.晋剧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生活,2016(10):72-73.

[3]白向杰,祁爱斌.建设晋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基地[J].艺术评论,2014(01):108-109.

猜你喜欢
剧目传承创新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