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023-06-05 00:55何皎月
江苏陶瓷 2023年2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

何皎月

摘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书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念,也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的代表性言论,将其引申到宜兴紫砂陶的创新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很好地师法自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归纳紫砂设计师们的创作观念,厘清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探索出适合紫砂创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师法自然;创新设计;路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自唐代书画艺术家张璪,也是历代名画家所推崇的艺术创作理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张璪,字文通,吴郡人……尤工树石山水,自撰绘境一篇……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意是指画家的艺术创作应以自然为师,再经过内心的体悟,创新设计好的作品。“师造化”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著名代表性言论,着重强调自然界是艺术创作的根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

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造物活动的源泉。“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不仅在绘画中得以推崇,还被其它各个领域广泛引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师法自然”。我们从宜兴紫砂陶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窥见一二,模仿荷花、莲子、石榴、菱角、西瓜等自然形态的紫砂器种类繁多,并且有的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是,如何将以自然为师和创作者自身的体悟有机结合,寻求新的创新路径,这是设计者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原理,对艺术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造化”在古汉语中指的是“自然界”,更准确地来说是自然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主要指自然界的创造者,自然;创造、化育。“师”有效仿、学习的意思。因此,“外师造化”强调的是对自然的学习和模仿,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来进行创作。但是仅仅向自然界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得心源”,即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想法。“艺术创作来源于大自然的师法,但自然的美并不能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心源”是创作的潜在动力,代表的是艺术家内心的审美情感。“中得心源”是艺术家在观察自然之后心中体悟所得,是思考之后的审美意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亦是艺术家(创作者)将自然之景有机转换为艺术之景(心中之景),表达自我审美情趣的一个过程。

自然界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需要艺术家用心发现,再以巧妙的构思呈现。以自然为师,寻找创作灵感,将自然之美转变为艺术之美,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关键。通过对自然界的抽象、模拟、提炼、简化,再注入艺术家内心的体悟进行创作,作品充满艺术性、趣味性和多元性,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引申出的“师法自然”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发展至今仍葆有生机,是民间传统制陶技艺的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追溯宜兴紫砂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师法自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贯穿了宜兴紫砂的整个历史。研究宜兴紫砂工艺中的“师法自然”,有效梳理宜兴紫砂陶创新的路径,为紫砂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于“师法自然”,清华美院的杨子帆老师在《紫砂的意蕴》里提出:“紫砂工艺始终保持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朴素造物原理,体现出‘制器尚象、‘师法自然的思想。这一特点以紫砂花货以及部分筋纹器最为典型。”所谓花货,主要是指从自然入手,借助自然物的一些形态进行模仿和推演,带有鲜明超写实风格的紫砂茶器的总称。它的特色主要在于添加装饰的处理手法,利用紫砂泥的可塑性来模拟自然界中树桩、果实、花朵等物象。早期的代表是金沙寺僧供春所制的“树瘿壶”(见图1),外形仿银杏树瘿,形态逼真、自然古朴。《阳羡名陶录》中记载:“供春,学宪吴颐山家童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窥访老僧匠心,亦陶细土为坯……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如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虽“树瘿壶”的鉴赏至今仍有争议,但其制作技法是紫砂壶早期“师法自然”的典型代表。清代的制壶大师陈鸣远延续了前人“师法自然”的工艺思想,并进一步完善,在紫砂壶的设计上以自然形体入壶,为紫砂花货的崛起起到了重大的贡献作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东棱瓜壶”构思巧妙、巧夺天工,此壶制品新颖,以瓜形为壶身,瓜蔓为壶把,瓜叶卷曲为壶嘴,瓜蒂为壶盖,造型优美、灵动清新。除了紫砂茶具,陈鸣远还将目光锁定在文房雅玩上,创作了系列文房作品以及核桃、板栗等象生作品。发展到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则将“师法自然”做到极致,作品的趣和美尽在不言中。在她的访谈录里,她曾说道:“怎样在自然中取材,既反映自然,又能折射自然之美、人性之趣呢?……比如,我的那把‘牡丹壶上的‘蝴蝶,是我前前后后捕捉了一百七十六只蝴蝶,把它们放进玻璃缸里,日夜观察,放生时才得到蝴蝶飞起来的刹那间的画面。”可见,艺术家对自然界的物体进行捕捉转化的过程,即是“师造化”走向“心源”的设计过程。

筋纹器将自然物的形态规则化,结构上更为精确考究,也是对自然物抽象运用的典型代表。这类器物以瓜棱、花瓣的形态提炼为主,将形体分为若干等分,再重复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常见的筋纹样式有梅花式、瓜棱式、菱花式、菊花式以及海棠、蝶式等(見图2)。从筋纹器的俯视图来看,形式丰富,概括和提炼的筋纹在高矮胖瘦的器型上赋予更多的变化。紫砂筋纹器注重内在的形式美感,筋纹理性又不失美感,节奏、韵律、秩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从自然而来,却超出单一模仿范畴,不拘泥于自然,善于捕捉内在美,有效遵循审美规律,是“师法自然”的高级境界。

3关于“师造化”典型访谈案例

宜兴紫砂蓬勃发展至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始终是其一脉相传的关键因素。分析宜兴紫砂“师造化”的设计源流,梳理紫砂陶设计的创新路径,为宜兴紫砂的后续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访谈调研的形式,选取当下在紫砂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相关主题的交流,追本溯源,寻找“师造化”的潜在价值和后续发展方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造物理论,尽管从传统的紫砂经典器中可以窥得一二,但是其运用情况仍然处在良莠不齐的状态。无论是紫砂花货还是筋纹器一类,即便是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师造化”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引申出的“师法自然”,更深层次地来讲也是一个关于探讨自然与设计之间关系的一个命题。因此,关于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地把握宜兴紫砂“师造化”的现状,更好地为紫砂的明日设计服务。从“紫砂陶”“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创新”“传承与发展”等主题字眼入手,开展系列访谈调研,目标人物涵盖业内陶瓷大师、院校师生以及陶瓷大师传承人等,有效提取一手资料信息,有目的性地梳理紫砂设计中的“师造化”脉络。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他将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被誉为“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谈及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他认为:“我们一般说的外师造化,是以自然为师,如果绘画的话是写生。我觉得‘外师造化这个词更好,它的内容很多,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模仿,也是通过对大自然更多的了解,去找到一些创作或思维的出发点,能够产生一些跟以往不同的、有自己特点的一种表述方式。”除此之外,吴鸣大师在访谈的过程中也强调,平时要多关心其它事物,除了自然界,还包括已有的一些产品方式、文化方式,通过对这些的学习、观摩、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审美,从而找到一些和以往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自身特点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可能会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提高,甚至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产生飞跃。吴鸣大师关注宜兴紫砂陶的文脉发展,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探索创作的多重可能性。“种瓜得瓜”(见图3)紫砂壶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师造化”理念的延伸,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此壶模仿自然界的瓜棱形态,却不拘泥于传统花货,形制上更为洗练。壶身为瓜棱形,有筋囊四道,腹部中间有脊线,并以红泥和绞胎装饰;壶流、壶把、壶钮等附件则均为藤条形态,优美灵动。“种瓜得瓜”一反过去传统花货对自然物的纯粹模拟,注重对形态的提炼与简化,并融入现代点、线、面的处理手法,细腻迷人。作为吴鸣大师的田园系列之一,除了古朴典雅的造型之外,还寄托了其“余适欲锄瓜,倚锄听叩门”的潇洒情怀,是作品中隐藏的东方美学,值得细品。

“有感而发,用心去做,用脑去想。作品不是刻意出来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这是来自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感言。作为紫砂“色饰法”的创始人,他异军突起,满怀对紫砂的热爱,在传统紫砂工艺中不断突破创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紫砂作品是“金钱豹”(见图4),创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该作品抽象提炼了豹子的形态,以豹首为壶嘴,豹尾为壶把,在规矩中寻求变化,模拟还原了金钱豹刚毅之神韵。一改往日紫砂质朴的传统形象,采用形变、夸张、抽象等手法将器物整体进行涂绘,将华丽的装饰布满壶身,手法大胆新奇,使得器物透露着不可诉说的千般风情。但是,谈及“金钱豹”,葛军大师却说道:“技法是一方面,我的色彩表现是一方面。我后来很多作品是没有色彩的。我的作品很多,但是他们为什么要盯着我的“金钱豹”呢?我的“行者”“竹林七贤”都没有其他色彩,都是单一色彩的。他们理解错了,好像非要色彩斑斕才是葛军的,那不是的。”纵观葛军大师不同时期的创作,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师造化”,更多的是其发展延伸而来的艺术家“心源”。超越模仿本身,以敏锐的洞察能力归纳提炼出物象的特色,有效融入于紫砂陶的创新设计,逐步形成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

作为紫砂传承人和高校教师,何以诺老师具有双重身份,也意味着他的紫砂之路注定不平凡。一方面出生于陶艺世家,从小受外祖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的熏陶,对紫砂怀抱有浓厚的喜爱;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更是感受到了紫砂艺术的魅力,毕业后进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陶瓷专业教师,更肩负宜兴紫砂陶传承和发展的使命。关于紫砂的创作,和老一辈的区别,他这样说道:“我外公比较注重手工技艺,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工具到紫砂成型都非常讲究,强调长期技艺的熟练、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对于我来说,在懂得紫砂工具和紫砂创作的基础之上会融合一些新的造型,这些造型可能来源于现代设计演变中的各类思潮,我们把它融入到现代紫砂的创作中,可能会达到一些造型视觉上的创新。”从两者的作品比较来看,风格迥异,在紫砂陶的创新设计上路径截然不同。何道洪大师的紫砂作品以豪放遒劲为长,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如“松段紫砂壶”(见图5)“松竹梅大壶”“绿的松竹梅”等,在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层层推敲,抓住松、竹、梅的色彩特征,运用不同层次的色泥来概括物象的色彩和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色彩是经过情感过滤的主观色彩,也代表了一种内心期盼或是冲动。和其外祖父不同,何以诺受学院派风格的影响,更倾向于现代化的设计。对于“外师造化”他是这样解读的:“我觉得一味地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以后,我们还要加以改造。改造有很多种方法,对于我而言,吸取了自然的灵感元素以后,可能会从传统仿生造型去走,也可能是对它加以现代化的设计或者说是在其他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下进行的一些造型演变,可能这个对紫砂创作的时候会有两个明显的区别,或者说会有不一样的设计方向,或达到不一样的设计风格,这个是我的看法。”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何以诺将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双轨并行,创作了“叶知秋”(见图6)“碰撞与融合”(见图7)等作品。“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在这两代人身上无限发展蔓延,“心源”虽然不同,但最终的指向都是宜兴紫砂陶的活态化传承。无论是“心源”的转变,还是现代设计理念的介入,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紫砂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而且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

4宜兴紫砂陶设计“师法自然”的具体路径

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师法自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览紫砂陶发展的历史,“师法自然”是紫砂器物设计的开端,也深刻影响了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迭代更新。通过对宜兴本土陶瓷业内人员的系列主题访谈调研,分析紫砂陶设计“师法自然”的经典案例,综合归纳宜兴当地高校的教师、行业大师、从业人员等对“紫砂陶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看法,寻找宜兴紫砂陶创新设计的有效路径。

(1)师法自然,以小见大

以自然为师,返璞归真,借助自然的力量,以小见大。秉持“师法自然”的造物精神,除了形态上的模拟,还需关注器物传递出的深层内涵。紫砂陶的创新设计不能止步于对自然物的一味模拟,只追求形态上的逼真,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赋予器物新的生命力。无论是吴鸣大师的田园系列,还是何道洪大师的花货系列,都是以小的器物诉说大的情怀,寓意深远。创作者需要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物象,抓住自然物的鲜明特色,以小见大,使得设计的器物有丰富的内在价值。

(2)精准提炼,表情达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想有好的“心源”,就要精准提炼自然界的有效信息。传统的紫砂花货和筋纹器,主要取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尤以制作技法巧妙见长。其造型和样式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强调实用性和自然美。发展至今,创作者们逐渐将重心转移,多运用抽象、提炼、重复等手法进行再创作,描摹自然,又不止于某一具象的物。进一步而言,造物的过程中不仅是“师造化”,同时也是在表情达意。葛军大师的“金钱豹”作为典型代表,捕捉了豹子的神韵,融合到器物的造型之中,再辅以独创的“色饰法”呈现豹斑,宛如浑然天成,令人赞叹不已。由此可见,好的创作需要加强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凝练自然物的特点,创新表达方式,传递意味深远的文人情怀。

(3)现代先进技术介入紫砂陶设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正在逐步介入紫砂陶设计,也使得“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了诸多其它可能性。陶瓷3D打印技术日趋完善,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精度高等优势,可以处理复杂的陶瓷形态,让想象成为可能。与之匹配的3D建模软件,例如3DMAX、Rhino(犀牛)等都可以作为辅助设计,有效为紫砂陶创新设计助推。何以诺的“碰撞与融合”就是借助了Rhino(犀牛)进行建模设计,探索紫砂、金属、玻璃之间不同材质的碰撞,趣味性强。透过器物上部的玻璃,可以看到倒立的假山石茶漏或是紫砂莲花茶漏,妙趣横生。作为功能性的茶漏,在使用之后也可以单独取出,变成观赏性的摆件或玩器,待饮茶结束再放回。他巧妙地将传统设计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尝试综合材料的多重可能,营造“山水之间”的诗意美学。由此可见,现代先进技术介入紫砂陶设计,以传统为基石,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指导,从而实现材料、工艺、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也将是未来设计的一种趋势。

5结语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藝”是中华民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寻找到适合的创新发展路径。从经典设计案例入手,将宜兴紫砂陶设计中蕴含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朴素造物原理厘清,梳理出适合现代紫砂陶设计的发展路径,有效推动“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未来,紫砂的创新探索范畴广泛,包括作品形态、题材、用途以及审美等各方面。因此,紫砂的创新任重道远,需要创作者们继续保持“师法自然”的本心,寻找属于自己的“心源”,永葆宜兴紫砂陶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杨子帆.紫砂的意蕴[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4]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紫砂陶器造型[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78.

[5]薛配,吴衍发.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意义——兼及对新时代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影响[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4):57-62.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
浅述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服装设计
汽车外观造型创新设计遗传算法的应用
基于常熟地域文化的公交候车亭设计探索
TRIZ理论在多功能被褥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