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特征研究

2023-06-06 02:04陈薇羽黄秋野
美与时代·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公共性资本

陈薇羽 黄秋野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形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并被应用于文化、商业、娱乐、教育等多个领域,作为互动影像装置、互动机械装置等形态的互动装置艺术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已有较多针对互动装置艺术交互性、体验性、空间性、游戏性等特征的研究,而对其公共性特征的探讨较少。因此从社会学领域的场域理论出发,探讨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内涵,分析其公共性特征形成的逻辑建构,并对此特征呈现出的不同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场域理论;惯习;资本;互动装置;公共性

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衍生出了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装置艺术包含场地、材料和情感三个层面,互动装置则是在装置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行为,使受众不僅从思想上,还能从行为上去揣摩作品表达的内涵,达到体验、思索和升华的目的[1]。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著名多媒体艺术家白南准就曾提出,“公众参与”是未来所有媒体装置的中心特征[2],而互动装置艺术尤其需要受众的参与和反馈才得以完整,对它的展示也需要在一个开放、公共的空间中进行,然而目前关于其公共性特征的内涵定义并不明确。本文运用场域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的三要素,对互动装置艺术中参与方式的公共性、展示空间的公共性以及观念上的公共性进行分析,并对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的公共性特征的逻辑建构进行内部与外部的解读。

一、场域理论概述

场域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实践的逻辑》中提出,是其社会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通过对场域及场域内惯习、资本、位置等要素的分析来解释人的“实际活动”[3]。布尔迪厄将场域定义为行动者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也可以理解为处于结构中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惯习驱使下依靠自身资本寻求资本增值、竞争地位的场所。目前,场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场域、社会场域、生态场域、城市场域等多个领域,可作为心理认知的工具、提供城市规划分析与设计视角、建构与解释景观场域等[4]。

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场域、资本和惯习。其中,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拥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它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动态空间,是行动者在此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资本)的空间场所;场域的边界是模糊的、经验的。资本主要分为物质化的经济资本以及非物质化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财产);社会资本以社会声誉、头衔为符号,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化形式,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社会头衔;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化形式,尤其是教育资历[5]。各种资本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相互转化的可能[6]。资本间存在的相互转化与具体的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和属性。惯习为持久的、可变换的一些性情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被建构性,它作为某种感知图示和评价系统,通常会根据每个人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并纳入自身,与社会母体文化保持广泛、深层次的联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成符合自身逻辑的行为,下意识地形成人的社会实践[5]。因此,什么样的惯习结构就代表着什么样的思想方式、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运用场域理论分析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是将艺术家、受众、大众媒体等多个行动者置于一种动态的场域单元中进行综合分析,更全面深入地还原互动装置艺术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播过程;同时将行动者拥有的各类资本视为行动条件,将惯习视为影响行动者在场域中行动策略的影响因素,从而解构互动装置艺术公共性的内外部建构逻辑。

二、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内涵

互动装置作品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往往需要艺术家、工程师、文案策划者、记者、摄影师、观众等人员的多方协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企业或政府的帮助,涉及跨学科、跨文化、跨专业的交流,通过共同策划、论证、立项、设计,才得以最后实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体现出群众性和科技、学术、艺术的前沿性的结合[7]。在对其进行分析时,可将互动装置艺术看作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各自惯习的指引下,依靠自身资本进行竞争的一个场域,场域中不同行动者与作品和场地之间保持着有机开放、动态平衡的互动关系(如图1)。

目前对互动装置场地的定义已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实体空间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对互动装置艺术产生作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美国艺术批评家Anthony F. Janson曾提出,就装置本身而言,它们仅仅只是容器,能够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8]。在面对具体作品时,观者的思考可以得到开发,这与古典艺术的定向审美导向不同,这种开发是不定向的和发散的[9]。后现代的艺术风格彻底打破了大众对于艺术的敬畏与神秘感,艺术的界限逐渐模糊,成为大众也可以参与的活动,互动装置艺术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成为连结艺术家、受众、社会等多个行动者的场域。可见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状态,这是一种参与方式上的公共性,涉及众多行动者的交互行为、心理体验和情感反馈等,与封闭性和私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基于作品所需求的开放的大众参与,互动装置艺术也不再局限于诸如画廊、艺术馆这样具体的艺术展示空间,从而可以被应用于娱乐、商业、教育等多领域的场景之中,呈现出一种展示空间的公共性。此外,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也表现为舆论的,可以尽情讨论与交流的,即一种观念上的公共性,场域中的每一位行动者都可以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产生不同的体验、发表观点并产生影响,这一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布尔迪厄在将场域理论应用于艺术场时,一直认为艺术研究要考虑所有艺术行动者作为一个艺术整体的艺术场体制,正是艺术场内所有行动者的相互博弈才成就了艺术品的价值[5]。因此即便不同行动者在互动装置艺术场域中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本和惯习,存在或高或低的艺术解码能力,呈现出差别化的趣味和关注点,他们都可以对作品发表个人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喜好。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也给予每个人参与社会话题、表达观点的机会,大众可以在账号中分享个人对于作品的见解,这拓宽了艺术家获得反馈的渠道,有利于掌握更多信息对作品进行调整,可见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使得大众的话语权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场域中不同行动者间相互制约、影响、斗争的状态也干预着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的运行,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不再局限于物理环境内行动者与作品的和谐共生,更体现出一种人文空间内的精神契合。

三、互动装置艺术场域公共性特征的逻辑建构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个连结了众多行动者、艺术门类、艺术派别,以及现代社会思想理念、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现代经济运作模式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7]。因此若要从社会学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去探讨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就要以关系性、反思性、生成性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来解构公共性成因的内部与外部运行逻辑。其内外逻辑结构如图2。

(一)场域公共性特征的内部逻辑

1.不同位置行动者构成的结构性网络

在以往针对互动装置艺术特征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从艺术学角度出发来探讨互动装置作品展示时所呈现出时间性、空间性、交互性、体验性、游戏性等。然而,从场域理论关系性的角度出发时,互动装置艺术的整个创作活动本身就处在一个多场域交叉、多技术融合的范畴。霍华德·贝克尔认为,艺术品的最终形成和价值来源并不仅限于艺术家的贡献,整个艺术世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全都参与了对一件艺术品的创造,艺术品是由社会集体创造的,而不是某个艺术家的个人成果[10]。在互动装置作品从无到有的展览过程中需要艺术家进行创作,观众欣赏并给予反馈,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与维护,媒体记者负责报导……处在场域内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各司其职,共同参与互动装置艺术活动,可见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的公共性特征首先源自场域内部多方协同、各领域行动者通力合作的结构性网络。

2.融合的文化资本与共享的惯习

当互动装置作品结合了各个地域、不同民族、多种语言,包括艺术、人文、历史在内的多种元素时,互动装置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化了作品本身的意义与内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互动装置打破了固有的文化资本,让不同的文化资本可以共同融入到一个主题中来[11]。公共性的特征使得所有人可以共同参与互动装置艺术活动,而这是在艺术家与受众之间打破文化资本壁垒,共享部分经验惯习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这样互动装置作品才能够被艺术家以外的行动者感知与理解,从而体现出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此外,基于资本的可转化性与惯习的建构性,艺术家也可以通过提供作品相关背景信息以传递给受众文化资本、丰富作品交互形式以建构受众新惯习等方式,延伸受众的认知与思考维度,激发受众对于作品意义与价值的探讨,从而令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的公共性特征产生更大的影响。正如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的创始人猪子寿之曾在接受采访时提道:“从teamLab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新的数字艺术将继续改变艺术,不仅仅是将艺术品延伸到一个新时代,而是改变艺术空间和博物馆本身,以及人们互动和体验艺术的方式,甚至改变艺术市场。”[12]

(二)场域公共性特征的外部逻辑

互动装置艺术场域公共性的特征除了源自场域自身的内部逻辑,还受一些重要的外部运作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资本的渗透与大众媒介的阐释。

1.资本的渗透

在场域理论中,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存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态。实际上,资本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资本是互动装置艺术得以存在的条件,艺术家如果没有作为启动资金的经济资本,创作的顺利开展或将受到一定的阻碍,作品的公共性特征便难以呈现完整。日本新媒体艺术团队teamLab的创始人猪子寿之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团队刚成立的时候资金有限,为了在“非常时期”进行创作,大家一起凑钱买了6台当时最大的电视机组成一个大屏幕,近乎耗尽了他们的全部财力。然而作品最终的视觉效果比较平面化,无法达到大家期望的、人与作品之间没有边界的效果[13]。可见经济资本的缺乏可能导致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作品的呈现效果,尤其影响了参与方式与展示空间的公共性呈现;从主观的角度来看,互动装置艺术场域需要借助作品完成资本之间的转化,例如将受众的文化资本转向作品的文化资本,从而完成互动装置作品的文化生产过程;将作品的文化资本转化为艺术家的经济资本,构成互动装置作品的文化消费过程等。正如teamLab的盈利架构包括商业展览、商业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计、数字化产品、软件硬件输出、文化衍生产品等类别[14]。多元化的变现模式不仅让团队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更让团队在新媒体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资本,不断进行新的艺术创作,从而完成良性的资本循环,目前该团队的作品已被全球诸多知名博物馆、画廊、美术馆所永久收藏。teamLab的营业模式完整地呈现出艺术家在积累经济与文化资本后,通过场域内其他行动者文化资本的介入,实现了作品文化生产的过程;多元的作品变现模式完成作品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实现文化消费过程;而良性的文化与经济资本循环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团队的社会资本积累变为可能,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传播过程。这一系列的资本渗透与循环,是作品能被广泛参与、展示,观念能被感知的基础,可见只有当资本渗透到场域中时,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才能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

2.大众媒介的阐释

近年来,得益于网络的发展,针对艺术作品发表观点不再是官方、职业媒体人、艺术批评家等群体的特权,这体现出互动装置艺术场域内位置的变换更新。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受眾文化资本得以积累,这使他们可能占据场域中更高的位置,即对艺术作品进行文化传播与解读不再是传统媒介的专属,普罗大众在各平台的发声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并担任起艺术推动者的角色,可见大众媒介的阐释使得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得以发扬。

不过,虽然大众借助互联网等媒介平台扩大了互动装置艺术公共性特征的影响力,尤其是观念的公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核被所有受众完整理解,这是由于受众存在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作品往往会激发出差别化的潜在解读。例如,teamLab在上海无界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花与人的森林:迷失、沉浸与共生》(如图3)中,作品的空间中存在着多个季节的变换,场地中投影出的花朵也会配合不断变换的季节,改变生长的地点,并随着观众的驻足观看、触摸或践踏而呈现出持续绽放或凋零死亡的状态。有些观众在参观时,非常乐于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并观察互动后产生的不同,感受到了作品所传达的理念;而有些观众却只专注于在场地内拍照留念,把艺术展览作为一个网红拍照打卡的场所,发布打卡照在网络上获得流量,没有用心体会作品所传达的对于探索人与自然、世界新关系的观念,尽管这也实现了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但这部分受众如果能在参观前做一些观展准备,了解一些团队的设计理念与文化背景,那么他们也许可以收获更多的观展乐趣,达到一种思想上的融合贯通,感受到作品观念上的公共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阐释深化互动装置艺术观念公共性的影响,扩大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的边界,也是一个今后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

四、互动装置艺术场域公共性特征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公众与艺术交流,提高文化参与意识

在绘画与雕塑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中,艺术只能被观赏,观众通过获得视觉体验产生情感,无法与艺术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也与大众生活相差较远。而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使得大众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意识,不仅让艺术家表达了个人观念与情感,通过一些主题的设置引起大众共鸣,更可以让大众在这个场域内与艺术作品进行充分的互动,获得感官与心理上的多重体验,产生行为与情感反馈,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一些涉及人类生存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环境现状主题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格外能够吸引民众的广泛参与,调动起大众的讨论热情,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公众的文化参与意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与人之间在物理上的连结变少,人们的生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之中,艺术家村松亮太郎在2021年推出了名为《DANDELION Project》的网络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如图4),在上海、巴黎、东京等多个城市展出。体验者通过手机填写信息生成二维码后,在体验台进行扫描,地面的投影中便会出现带有自己姓名的蒲公英绒毛,“吹”动手机中的蒲公英后,整个投影空间中就会飘舞起专属于体验者的蒲公英种子,而蒲公英种子也会随机出现在其他展览城市的投影之中,在所到之处绽放出花朵。作品提供了一种连结场域内各类行动者的可能,给予公众与艺术进行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丰富场域内的文化资本;并寻找行动者共通惯习,即以许多人童年曾有过的吹动蒲公英行为,连结起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仅鼓励每一位观众参与到互动装置作品中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更表达出一种祈盼世界安宁和平,在温和的情感中拉近人与人距离,连结人与人心灵的愿景。

(二)积累文化资本,加速资本转化

在互动装置艺术场域中,无论是参与方式的公共性还是观念上的公共性,都加强了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由场域理论中“资本”这一核心概念可知,资本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在互动装置作品的展示过程中,存在着艺术家所持有文化资本和受众所持有文化资本的相互转化。互动装置作品是艺术家所持有的一种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包含着艺术家想传达的个人情感与观念,通过不同的交互形式被受众感知,受众基于内化于身体的性情为具体存在状态[15]的文化资本作出反馈,从而实现了场域内文化资本相互转化的过程。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可以保持场域内不断涌入新的受众,使场域内持续发生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从而为整个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积累文化资本。当场域内的文化资本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能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即艺术家群体可以利用扩大了的文化资本进行商业变现,完成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的转化。例如打造个人的艺术品牌,举办商业展览,或通过承接商业项目等方式扩大场域的文化资本价值,从而促进互动装置艺术场域的动态繁荣。

(三)编织文化基因,丰富场域内涵

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使其不再局限于例如博物馆或画廊这样具体的艺术空间,它可以被应用于商业场所、街道社区、公共设施等多种场景中,是面向普罗大众,承担着新时代艺术使命与社会责任的。这些多类型的应用场景,丰富了互动装置展览空间的多样性,在传达互动装置作品本身艺术观念与美学价值的同时,也与该应用场景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交织融合,迸发出新的文化火花,传达出一种开放与共享的文化态度。由于互动装置作品搭建了艺术与受众的桥梁,切实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效力。因而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可以深度挖掘大众的文化与心理需求,将这些需求与艺术作品传达的观念及展览空间的文化特质进行结合,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传播媒介,从而通过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编织文化“基因”,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受众的审美认知,陶冶受众的艺术情操。

五、结语

基于针对互动装置艺术公共性研究较少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引入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对其进行阐释,在明确互动装置艺术公共性特征的内涵后,将场域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解构互动装置艺术公共性特征的内外逻辑,并点明公共性特征促进公众与艺术交流,提高文化参与意识;积累场域文化资本,加速资本转化;编织文化基因,丰富多类型场域内涵的价值。文章运用场域理论研究互动装置艺术的公共性特征,是将社会学整体性、关系性的思维引入艺术学领域,达到“联系艺术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研究艺术品的形态、特征、风格变化、功能价值和意义”[16]的目的,将艺术本身、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及其社会构建作为有机整体进行探讨,提供了互动装置艺术研究的新思路,扩大了艺术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韦艳丽.新媒体交互艺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2]马鹏丽.基于身体参与呈现的互动装置艺术的审美体验研究[J].大众文艺,2015(23):54-56.

[3]高宣扬.论布尔迪厄关于“象征性实践”的概念[J].哲学研究,2016(3):66-73.

[4]杜雁,梁芷彤,赵茜.本体与机理——场域理论的建构、演变与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22(3):59-66.

[5]王圣华.布迪厄的艺术场理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6]安博.布尔迪厄文艺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7]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H.W.Janson,Anthony F.History of Art[M].Prentice Hall,1997.

[9]顾丞峰.装置艺术在中国[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

[10]阳烁.艺术体制理论的社会学解读[J].艺术学研究,2021(3):65-71.

[11]周晓蕊,柴周燕.运用互动装置进行社会情感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1(4):115-120,143.

[12]至品生活Npblesse望.teamLab深度专访,走进这个刷爆了中国人朋友圈的无界实验室[EB/OL].https://www.sohu.com/a/302637927_409806.

[13]艺术市场通讯.猪子寿之:teamLab背后的故事[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S6OVVFD05347190.html.

[14]刘镔,李四达.Teamlab新媒体装置艺术盈利模式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8):34-35.

[15]呂东旭.布尔迪厄文艺思想及其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16]杜晓杰.场域理论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的建构[J].民族艺林,2020(1):17-25.

作者简介:

陈薇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论。

黄秋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论。

猜你喜欢
公共性资本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禁止摄影”:由观众拍照观察中国博物馆的公共性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