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扁平化综合体下的钢构记忆

2023-06-06 12:08刘益如周铭迪
建筑技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扁平化厂房空间

刘益如 周铭迪

位于吴淞工业区的宝武钢铁不锈钢厂房始建于1986年,30年来一直是中国钢铁生产的主力军。2016年厂房被指定为上海美术学院吴淞校区主址,并将成为吴淞国际艺术城的核心区。改造后项目建筑面积约为22万m2,新艺术学院包含各类重要教学设施、工作室、公共论坛空间、图书馆、体育设施、博物馆和其他展览空间,600名教师和4 000名学生将会在这里交流学习[1]。

项目保留了厂房原有的工业特色结构和顶部的连续气楼,构建了长约860m的“时间通廊”。长廊四周被玻璃和金属网包裹,引入自然光线,让人们沉浸在工业文化记忆的同时,与当代自然和社会相连。

1 建筑调性改造

改造前,厂房整体色调偏暗沉,立面为灰色老旧窗墙面,沿街界面多被植物遮挡,建筑与外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设计将旧厂房进行通透化处理,用玻璃幕墙代替窗墙,将破损部分拆除,同时打通山墙面,强化空间的连贯性。用拉伸金属网作为外表皮主要材质,并在气楼内植入反光板,利用材质的金属光泽和反射特性为建筑“镀光”。建筑周围有序种植低矮植被,留出广场和下沉庭院作为公共空间节点。

从封闭到开放,从暗灰到金属白,从窗墙到玻璃幕墙,从隔断到连通,更新设计塑造出全新的建筑性格,强化了“开放、共享、自由”的主旨。旧厂房空间内部被打通,表皮被点亮,热情地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2]。在功能和环境氛围上,这座艺术教育中心完美诠释了文化共融的理念。

2 原结构应答式空间塑造

项目室内空间保留了连续多跨支撑钢结构,延续了工业厂房强有力的秩序感。屋顶钢结构桁架层叠排布,赋予新的艺术空间以旧厂房的工业化质感,将钢厂背景与艺术文化融为一体。复杂的架构增加了屋顶二维表面的“厚度”,从而创造出三维体量。室内中庭公区的大台阶、下沉空间、空中连廊、各式“悬挂式”空间,在不同的空间层面上,为人们创造出与这座巨大金属“异爪”[3],形成视觉和心灵互动的平台。

漫步于贯通廊道,前后是无限延伸、错落有致的钢结构桁架,头顶是基于破损屋顶修缮而成的玻璃天井,为中庭提供自然天光。作为钢厂的重要标志,厂房顶端的通风气楼被完整地保留,原构造中的尖顶“掏洞”设计让自然光经过气楼和钢桁架的过滤形成了独特的光影。

共享中庭在原有钢构阵列围合的空间基础上,增加了矩形阵列框架以围合成多功能空间,例如地面的狭长廊道、悬挂在半空的“方盒子”房间等。这些由老厂房元素构成的空间不仅是对旧址厂房宏伟尺度印象的传承,也表现出设计师对于阵列元素应用的人性化理解。层叠阵列的桁架、气楼、柱子、“方盒子”支撑、大台阶、廊道相互配合,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人们在不同的高度和位置,看到的光影、结构交错方式、阵列疏密、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

在对于原结构的处理方面,伯纳德·屈米的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Le Fresnoy)与钢厂改造的手法类似。屈米在顶部运用新型材料和当代技法打造了一个巨大“顶棚”下的半室外空间。钢厂改造巧妙地引入“应答式空间”理念,利用现代结构的复杂度和材质的科技质感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由于屋顶设置了通风管道、钢铁桁架、支撑柱网等较为复杂的系统,所有结构均暴露在外,观赏者可以窥探到许多不一样的空间。悬空的座椅、架空的蓝色走道和维修楼梯、错综复杂的结构网会在某个视角上忽然出现或消失。这些丰富的空间元素是人们捕捉共鸣印象的重要来源,就像奥罗索夫在《洛杉矶时报》中写下的一句经典玩笑,“在这里,你可以发挥‘偷窥癖’,去盯着邻居家的花园,或者轻易逃离老师同学们的视线范围。[3]”

美国建筑评论家西尔维娅·莱文曾这样评价屈米的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它的表面不再是一个概念的薄膜,或者说精神客体,而是视觉层面的精巧增量器,一个将其内部产生的无限影像物质进行叠加存储的容器。[4]”这样的空间营造法则同样适用于宝武钢铁厂改造设计,除却支撑作用,设计对于结构和材料的手法化处理,使建筑空间转化为一座叠合钢厂历史文化和当代艺术创作的汇聚型容器,设计通过对原结构的再利用和活化,塑造出宏大且趣味十足的应答式空间。

3 超扁平化设计倾向

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的作品以“超扁平化”闻名,通过透明表皮的大量运用显示轻盈感;通过没有层级之分的混沌空间元素,强调形式和功能的多种可能。

金泽21世纪当代艺术馆是非常典型的“超级平面”,这座没有主次入口的艺术馆具有扁平化的整体功能布局,各式各样的展厅、商店、回廊、图书馆等功能全部在平面上铺就开来,没有高耸的塔楼结构。透明的建筑立面彰显了轻盈的自由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建筑室内外的界限[5]。户外草地上散布着丰富的艺术展品,将艺术氛围从馆内延伸至馆外,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馆方形的展厅与整体弧形玻璃幕墙同时也是公共活动区域的边界,整体空间富有流动性和偶然性,“方角”为邂逅铺垫神秘感,曲面玻璃和方形庭院为观赏者创造共鸣体验。

宝武钢厂改造项目在表皮和功能组织设计上具有类似的超扁平化特征。原厂房立面被改造为玻璃幕墙立面,人们可以透过立面观察到艺术中心“微型世界”的运作过程,并通过通透墙体和广场景观将空间氛围延续至城市中[6]。作为汇聚艺术资源的核心场所,透明边界强调一种自由化的感性氛围,彰显了开放共融的理念。整座建筑分为上下两个层次——屋顶构架和3层通高玻璃体,玻璃体“展柜”面向城市全方位展示丰富的内容,同时“吸收”周围城市的景观资源,二者互为风景。

1 时间回廊概念

2 原基地现状

3 美术学院一层平面图

4 西南侧日景鸟瞰

5 美术学院内部共享中庭

6 厂房屋脊上的气楼

7 法国弗雷斯诺国家当代艺术中心

在空间设计与功能组织方面,贯通东西的中庭整体呈现出3层通高的宽敞空间,高低错落的局部平台、大台阶、走廊、地景、花园、共享办公、读书空间等功能体块平铺开来。在平面上没有明显的隔断和分区,不同功能区由人行步道划分,流线有序通畅;在剖面上以通高大空间为主,没有明确的楼层概念。参观者漫步在这座轻盈明亮的长廊中,时不时可以看见悬在半空的多功能“盒子”、空中交错的飞桥和大台阶功能性呼应的衔接平台,下沉广场等活动场所塑造出多层次空间,仿佛这些空间自身也是玻璃体中的展品——悬浮、游离、自在[7]。

这样的多层次开敞式布局,结合屋顶上由钢构序列组成的“视觉增量器”,巧妙地展现出20世纪富有秩序感、物质化的工业历史记忆,与21世纪充满感性的当代精神空间塑造的叙事游园之间所擦出的戏剧性火花。

4 结语

巨大的屋顶是整个建筑的边界,它守候着一处充盈着如藤蔓般不断生长、不断杂糅的认知、想象、冲动与情绪的“异托邦”[8],旧时钢铁构架的秩序感与现代扁平化设计的混沌感在时空交错中共融,这样类似的情况,在多个城市更新案例中可以看到。

吴淞宝武钢铁厂改造项目在保留工业特色结构的同时,全方位强化整体建筑的自由度,呼应了社会自由开放的发展趋势。应答式空间和超扁平空间的建筑设计手法也为当代城市更新设计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引导。

9 图文中心主入口

10 图书馆

图片来源

1,3,4,8 gmp 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2,5,9,10 Willmore CG 提供

6 CreatAR Images 提供

7 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提供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项目

业主:宝山区政府联合宝武集团、上实集团

建设地点:上海市吴淞工业区

建筑设计: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总建筑面积:约22万m2

基地面积:12万m2

设计时间:2021

猜你喜欢
扁平化厂房空间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
扁平化的球星Ⅱ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
电子厂房多种接地连接方式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