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通货膨胀的原因、走势和应对

2023-06-06 12:27张菲旸
辽宁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应对方法通货膨胀经济增长

张菲旸

〔内容提要〕当前全球通胀引发世界关注。本文用大历史观看全球通胀差异情况和形成原因,用大发展观看全球通胀的发展趋势和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用大系统观看各国应对通胀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启示,深入思考应对之策、破解之道。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应对方法

当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问题,备受关注。我们知道,通货膨胀就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体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是物价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有CPI、PPI和GDP平减指数,最常见的就是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有爬行式、步行式、小跑式和奔腾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通常称为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就是每个月的通货膨胀率超过50%的情况。历史上德国、匈牙利等都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简称“通胀”)会导致经济崩溃。这一轮全球通胀高企虽没有达到恶性通货膨胀,但已给各国经济恢复和增长带来严峻挑战。为应对高通胀率,全球多国央行启动加息周期,全球市场进入过去30年未有的高通胀、高利率时代。

一、用大历史观看当前全球通胀差异情况和形成原因

目前,全球多个经济体通货膨胀率持续高升,达到近几十年来的高位,然而我国却保持物价基本平稳。我们要用大历史观穿透来看,在辩证思维中把握历史规律,在问题导向中洞察历史大势。

(一)全球进入高通胀

俄乌冲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美联储激进加息外溢效应等诸多因素,导致欧洲能源危机、非洲等低收入国家粮食危机,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能源、粮食价格持续攀升,通胀压力增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从美国看,2022年整体CPI一度最高突破9%,创41年新高(见图1)。美国物价飞涨,全年整体通胀率超过5%,远高于美联储当初所设2%的年度目标。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开启了自2018年1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开始迈入紧缩货币周期来应对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压力。截至2022年12月底,已经6次调高利率,且连续4次加息75个基点,累计加息37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经调到3.75%—4%。尽管有多数美联储官员透露,美联储有意放慢加息步伐,但通胀压力依旧巨大。

从欧元区看,2022年9月份,欧元区通胀率首次达到两位数,升至10%,这是引入欧元以来的最高通胀水平(见图2)。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通胀率超过20%。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9月份通胀率达到10%。欧元区国家通货膨胀主要是能源价格强劲上涨推动,能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0.8%。

从日本看,日本物价指数已经连续14个月上涨,2022年4月以来快速上升,10月份核心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3.6%,这是第二次石油危机后出现长期通胀的1982年2月以来的最快速度,创近41年新高(见图3)。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认为,日本加速通货膨胀主要是日元急剧贬值造成的。到2022年9月30日,日元对美元已经持续贬值25%,从2022年3月份美联储启动首轮加息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跌到20年新低,迫使日本央行时隔24年不得不再次出手干预汇率。2022年12月21日,日本央行允许国债收益率从0.25%提升至0.5%,实际上是变相加息。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尽管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准调控宏观经济政策,加大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力度,目前通胀水平总体可控,但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觑。CPI从1月份的0.9%上升到9月份的2.8%,10月降到2.1%,11月又降到1.6%,重返“1”时代(见图4)。主要是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2021年同期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

(二)全球通胀的形成原因

按照发生的原因,通货膨胀大致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型、结构型通货膨胀四种类型。笔者认为,这次全球通货膨胀属于供求混合型,成本推动作用明显,但需求拉动是主因。

一是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美国实施了激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导致了流动性泛滥,成为这轮通胀的重要推手。从2020年4月到2022年2月,联邦基金利率月度均值为0.08%,美联储实施了大约两年的零利率政策,大规模举债印钞,注入4万亿美元流动性,自2021年3月以来又出台超过5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措施,用财政赤字为美国居民发放三轮大规模疫情救助,美联储总资产规模从2020年2月的4.2万亿美元扩张至2022年2月的近9万亿美元,短短两年翻了一番多。客观上促进资本回流美国、推动经济恢复,导致很多国家遭受恶性通胀和资本外流的双重冲击,造成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让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低增长的“滞涨”或衰退风险。

二是疫情反复和美国逆全球化造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以及原材料、物流和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商品供給不足造成物价上涨。近年来,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外部和内部的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造成港口一度封锁,物流中断,缺“芯”少“屏”,工厂停工,导致部分劳动者暂停劳动供给,劳动力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美国对中国芯片等高科技企业围追堵截,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逆风,无形之中增加了各项要素成本,推升产品价格。

三是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导致全球能源和粮食供给不足、价格暴涨。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能源、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国,是全球主要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分别占世界的12%和30%,欧洲高度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半导体芯片所需的金属钯和氖、氪等稀有气体,俄乌两国也占有较大份额,全球四成的钯由俄罗斯生产,七成的高纯氖气由乌克兰提供。两国小麦出口占全球的28%、玉米出口占19%。俄乌两国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运输通道,所处区位极为重要。俄乌冲突及美西方对俄的经济制裁,导致世界汇市、股市、原油、粮食、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反复震荡,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二、用大发展观看全球通胀的发展趋势和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

这轮全球通胀来得快、来势猛,各国陆续采取应对措施,通胀水平有所缓解,但挑战仍然巨大。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来分析全球通胀走势和对经济的影响。

一是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升的强化机制业已形成。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工资和物价螺旋式上升是美西方国家通胀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元凶祸首。当前,美国和英国失业率处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低位,欧元区失业率也创出其成立以来的新低,企业只有涨薪才能招到需要的人才。2022年,美国非农企业工人时薪连续5个月同比涨幅超过5%,英国平均周薪涨幅也基本达到5%左右,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让通胀更为顽固。

二是逆全球化和后疫情时代导致供应链不稳定性依然突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特别是美国对我国的封堵遏制变本加厉。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觑。加之,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此起彼伏,降低了全球生产体系的效率,增加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三是能源转型和俄乌冲突会使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当前正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阵痛期,传统能源储备减少,产能提升有限,特别是清洁能源革命引发的“超级大宗商品周期”对价格构成上行风险。同时,绿色能源技术还不够成熟,供给波动较大。这次全球通胀,欧洲涨幅最高的依然是能源,俄乌冲突加剧了能源危机,但当前并没有停止的迹象,能源价格也难以回降到合理区间。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因素,市场普遍认为,全球通胀“高烧难退”,将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减速乃至衰退,2023年世界经济将延续低增长趋势。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将有至少1/3的国家陷入衰退;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2.2%;IFF(国际和金融论坛)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为2.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高盛、花旗银行等国际投行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以下。

三、用大系统观看各国应对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全球通胀更多是由国际经济大循环周期演变而形成的内生问题,需要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考察,用全面、辩证的系统观念来思考,从而采取更加科学精准的解决之道。

(一)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理通胀的措施方法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过大规模通货膨胀,通胀率都达到了两位数,美国最高达到19.7%,英国达到14%,日本达到21%。其采取的办法主要有:

一是通过紧缩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实施货币紧缩政策,严控货币发行量,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抑制通胀的关键手段。1979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后,采取激进加息,放弃原来小步慢走的政策,美国基准利率从5%提升到20%,短时间内提高3倍,最终以美国经济两次陷入衰退为代价遏制住通胀。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央行贴现率从4%提高到9%;20世纪70年代末,央行贴现率从3.8%提高到近10%,均有效抑制了通胀。日本央行也采取了提高利息、提升准备金率等缩紧银根措施。这轮全球通胀,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采取了加息等货币政策。

二是通过各种办法降低能源价格。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1974年8月,美国与沙特建立“石油美元”机制,沙特接受以美元作为石油出口计价和结算货币,“石油美元”机制再次确立了美元霸权地位。一方面,巨量超发美元进入国际市场,以石油美元形式进行牟利蓄水,减轻了对美国国内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石油美元體系帮助美国化解了能源危机。1980年以后,原油价格出现下跌,随着1985年底沙特不再限产,油价大跌,进一步压低了物价水平。这次新一轮全球通胀,能源价格推动也是重要一环。

三是通过支持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稳定粮食供应和价格在稳定物价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通胀,除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外,与自然灾害导致全球农产品减产、酿成粮食危机也有很大关系。因此,西方国家将农业保护放在政府决策的优先地位,保障粮食生产自给自足和价格稳定。政府大力资助农业发展,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这是通用的做法。这些有效做法,也推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

四是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干预。美国成立反通货膨胀审查委员会,出台政策限制物价上涨幅度,并授权总统在国家经济形势需要时调控工资和物价。面对本轮通货膨胀,2022年2月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两部新的反垄断法案,就是《美国在线创新与选择法案》和《开放应用市场法案》,规范大型科技平台公司行为。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涉及气候、医保、税改等领域,以解决气候和通胀问题。法国规定,在物价飞涨时,政府有权控制物价和工资增长。日本政府通过颁布《国民生活安定紧急措施法》等对物价进行调控。

(二)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

我国要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全力以赴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一是科学做好宏观调控。物价稳则增长稳、民生稳。鉴于中国通胀与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走势有所不同,我国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住经济大盘,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构建起能够统筹兼顾总供给和总需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通胀治理体系。

二是完善價格监管机制。要调整CPI篮子权重,适度提高住房租金、服务类等对居民影响更大类别商品的权重,更真实反映民众的生活成本。针对金融市场发展对居民影响逐步加大,探索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条件指数,及时跟踪分析资产价格整体波动及市场运行情况。借鉴国际做法,建立中国通胀预期抽样调查制度,建立健全利率、工资与物价水平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哄抬物价、恶意涨价、囤积居奇等行为。做好价格监测,健全国家储备调节机制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是坚决做好粮食、生猪等关键民生商品稳定供给。粮食和生猪是影响居民生活和物价水平的关键产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要狠抓粮食保供稳价,保障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稳定,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四是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保供稳价工作。在当前逆全球化思维下,能源安全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也是影响物价走势的重要变量。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21年我国能源自给率达到82.6%。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国,2021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5%。我国要继续实施找矿行动,优化能源供应体系,夯实能源自给基础,加强大国能源合作,引导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稳定煤电油气供应,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

五是做好大宗商品监测,严防输入性通胀风险。当前,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都在加息,这种情况大宗商品价格走牛的概率不高,对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预计2023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将出现一定分化。要高度警惕输入性压力,增强政策协调性,从生产、供应、储备、销售、加工全链条增强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的能力,以我们自身的最大确定性来应对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时,要加强对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坚决打击资本恶意炒作行为。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

猜你喜欢
应对方法通货膨胀经济增长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及其对策探究
大数据对媒体管理的作用以及应对方法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长期并存现象的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对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经济计量性检验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