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2023-06-07 08:40张胜金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环境

摘要 从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到生态宜居农村生产生活模式,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特色建设时期,农业经济是中国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基于生态环境建设视角,对农业经济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十分重要。基于协同发展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農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容、特征、用机理,并深入实践剖析了两者协同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探讨了更加完善的发展路径,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农村生产生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2–0040-03

1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1 协同发展的内涵

第一,利益协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以利益协同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在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双重影响下,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相关利益主体不断进行博弈,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第二,组织协同。组织协同是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两者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保障各参与主体有序参与协同发展过程,需要在兼顾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的同时,构建协同发展的组织构架,以保障其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基于新时期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态势,在优化组织协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资金、政策和法规。同时,要加强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组织的培育,通过多元农业组织的参与来形成协同发展合力[1]。

第三,信息协同。信息不对称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因此在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协同,提升信息流的畅通性十分关键。这需要对农户行为、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进行科学定位,并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行为主体获取和发布信息。

第四,科技协同。科学技术是连接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加强科技协同是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科技协同的过程中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发展,努力研发保护环境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而助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1.2 协同发展的特征

第一,原态性与新质性。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中既保留了传统农业的原态性特征,又通过两者相互作用形成新质性特征。在两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经济质量,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生态文化需求,而这势必会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其良性循环。

第二,相生性与相克性。在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过程中,两者既相互阻碍又相互促进,因此具备相生性和相克性的特征,而两者的协同发展就是对相生性进行挖掘,减弱相克性,以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2]。

第三,静态性与动态性。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实现协同发展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协调统一。

第四,反馈性与整体性。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构建整体性的动态平衡体系,而这一整体体系是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不断反馈而形成的。

2 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分析

2.1 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机理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可以为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其具体作用机理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合理利用资源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保护。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农业经济的科学合理发展可有效解决资源的消耗、污染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以农村技术的进步减少污染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物。三是为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环保资金与设备。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业生产环境发展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撑。四是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层次和关注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层次,进而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五是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自然资源的配置,进而保护生态环境[3]。

2.2 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生态环境可以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提供自然资源、接受生活废料,因此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的推动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可以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成本,如环境治理成本。二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保障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都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如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社会效益等。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的农产品的产出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障碍分析

3.1 经济因素

虽然农业经济水平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如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村各企业单位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等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中“市场失灵”,如未设置环境资源资产权,一些环境资源未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等,加剧了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除此之外,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还未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农产品市场价格偏离了稀缺性物资的价值,造成资源消耗的速度快于人造资本能补充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制度因素

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依据,制度直接影响了两者的协同效率。然而,现阶段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少激励机制,有效率的制度应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但是从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来看,其约束性远远强于激励性,导致企業和消费者自觉遵守制度的积极性不高,低效率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利于两者的协同发展。二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滞后。虽然现阶段我国农村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自然资源价格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核算制度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我国农村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4]。

3.3 认识因素

思想意识作为行为的引导,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相关参与者树立协同发展的意识理念,更好地践行协同发展理念。而现阶段在两者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在集约式经济发展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运用粗犷式模式,重经济发展速度和数量,重外延扩大生产,轻发展质量,忽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除此之外,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作为参与的主体,其环保意识较薄弱,如滥用化肥农药、农村生活资源乱堆乱放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压力。

3.4 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阶段应用于农业经济的科学技术较少,仍然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农业原始状态,表现为农田的基础设施薄弱,如水利设施、机械化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降减弱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二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进程缓慢,如生态农业智能监测系统、农田科学管理系统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因此,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4 国外生态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经验

4.1 低投入、高质量的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追求低投入、高质量的生态农业,主要通过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减少对农业生产资源的投放,进而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如喷灌、滴灌技术的应用可以节约水资源,对农田水分、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可以精准掌握农田生产效率。同时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雇用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农田,以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

4.2 安全性、多样性的发展模式

德国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多样性,以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德国依据地域性和农产品的种植习性,制定了生态农业补偿政策,激励并指导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并激励农民有意识地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规定了生态农业企业施用化肥、农药的范围,以强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安全性。同时,德国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如在种植传统玉米、甜菜等普通农作物的基础上,培育研发甲烷、乙醇等绿色能源。澳大利亚基于自然生态的均衡注重生态环境构建的多样性,鼓励推广有机农业,植物的维护采用综合治理方式,及时处理生活废水,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绿色发展。

4.3 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发展模式

日本农业资源发展匮乏,因此日本十分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日本重视生态农业的科普和推广,通过全社会的广泛推广与普及,提升全民的环保自觉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态农业的产销对接工作,通过指导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4.4 资源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英国的生态农业经济通过对资源的良好配置,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效用的最大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利用土壤、利用资源的循环和重复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投入,优化生态农业的自我调节结构,如利用其他种类植物的功效保持水土、阻止害虫入侵,通过这种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5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

5.1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思想基础。首先,要转变思维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动两者的协同发展。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容量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建设速度,将节能环保与农业生态文明作为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要事。其次,要节约农业资源。依靠增加资源投入满足农业产量持续提升的需求是不现实的,农业经济需要走集约化道路,以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提倡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和应用节约型灌溉技术和土地耕作技术,适度开发能源,以实现农业循环经济。

5.2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大量农药、化肥等投入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污染,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推进。基于此,减少污染排放,推进清洁生产模式的实施变得尤为重要。一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利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推广秸秆还田,强化病虫害的绿色防治,以此减少化学药剂对农业的污染。二是优化农膜使用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膜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但是污染了土壤、破坏了结构,在这种情形下,研究无膜种植技术,提高农膜的回收利用效率就显得十分关键。三是采用新型环保农机。对于一些农业机械化密度高的农业经济,加强农机的治理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农机污染排放的问题。

5.3 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包括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技术,是两者协同发展的主动力。一是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调节、农户积极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研发生物防治、农作物新品种、秸秆还田等循环性技术。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引进农业科研人员,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工程的建设。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实现科学服务到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技术的发展。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户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对农户的科技指导。要推动跨区域合作交流,提高落后地区农业生态发展水平。

5.4 强化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两者的协同效率。一是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行便于农业生产的农田划定与建设规划,并结合实际的生产需求,统一建设标准,以构建水利灌溉便利、田园管理规范和公路运输快捷的农业耕地网络。二是要加强多功能的水利工程建设。重视高效节水灌溉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建立,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重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全面普及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保障农业生产水资源的节约、高效。要加大对江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从源头上维护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健康。三是要加强农村交通运输的建设。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自由快速流通。打造生态旅游业,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5.5 完善保障制度

农业协同发展生态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特征,同时与工业经济相比,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弱质性特征,需要政府的公共政策给予支持,以便有效解决农业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将农业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生产力,需要积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机制。支持鼓励具有长期效益、综合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并对作出相应贡献的企业和个体进行补偿。积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控制制度、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等,以有效落实农业生态经济的推进。二是构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农业生态和经济的协同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持、引导作用。要健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标准化体系,以增强农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生态环保意识。要明确绿色生态农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生产过程,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质量。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与信息服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农业生态协同经济的有效供给和生态标准。

6 结束语

生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如生态意识薄弱、科学技术匮乏、经济投入力度不足、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农业经济亟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充分发挥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作用,助力农业生态经济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丽萍.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2(12): 126-128.

[2] 胡铭焓.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及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

2021,41(5):114-119.

[3] 高静,于建平,武彤,等.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1-7.

[4] 王修美.浅析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耦合协调发展[J].商讯,2020 (12):183.

责任编辑:黄艳飞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

icultural Economy

Zhang Sheng-jin (Peoples Gover-

nment of Yangdian Town, Wenshang County, Wenshang, Shandong 272515)

Abstract From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mode of ecologically livable agriculture in rural areas, China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conom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t this stage, Chinas economy was in the period of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haracteristic economy,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re-examine and positi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value func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coordin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more perfect development path, aiming to promote the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conomy.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R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mode

作者簡介 张胜金(1976—),女,山东济宁人,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1-22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概述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