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自然灾害概况及特征研究

2023-06-07 18:06蒋若琼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民国时期

摘要 湘西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覆盖面广,密度大。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类型涵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多灾型共存与三大主要灾害突出、灾害风险性高与致损性强、灾害发生的连续性与复杂性构成了其主要特征。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湘西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自然灾害进行考察与梳理,以期对今后湘西灾害史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2–0188-03

中国是一个多灾之邦,中国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自然灾害的肆虐和破坏,民国时期情况也非常严重。对于民国时期严重的灾情,夏明方[1]曾作如下描述:“如果说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于一部中国自然灾害史,那么,一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三十八年的民国史,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频繁、最严重的一段自然灾害史。”湘西因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使其成为南方典型的自然灾害频发区,通过对史料发掘可得知,历史上的湘西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湘西地区的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1 湘西自然环境的总体概况

民国时期,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东南端,因湖南简称湘,故称湘西。湘西属于云贵高原东侧余脉的武陵山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与贵州、四川(今重庆市)、湖北省三省交界,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澧水与沅水的汇集之处。地势由西北向西南倾斜,武陵山脉由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境,境内沟壑纵横,山川壮丽,峰峦重叠,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湘西地区复杂多变的天气和独特的气象灾害特点,春末夏初的冰雹、雷雨大风,低温冻害,夏季的干旱、暴雨洪涝等,但整体以洪涝和干旱最严重,有“十年九遇”之说。旱涝所至,赤地千里或一片汪洋,受灾田地和人口常以百万计,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此外,湘西地区自然灾害除了常見的旱灾、水灾、风灾、冰雹灾等气象灾害,还有崩塌、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及虫灾、疫灾等生物灾害。因此,将民国时期湘西地区的自然灾害分为三大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并对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研究。

2 湘西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2.1 湘西地区的气象灾害

2.1.1 旱灾 旱灾即干旱灾害,一般是指在某一时期地方降水量偏少,河流干涸,土壤缺水,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水和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干旱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在干旱中尤以夏秋干旱危害最大,轻者造成农业减产,粮食歉收,人们挨饥受饿,逃荒流移,重者出现“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僵尸枕藉,饥民相食”的悲惨景象[2]。

民国时期,旱灾是湘西地区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通过梳理湘西地区地方志和史料记载,民国三十八年的时间内,湘西地区年发生旱灾24次,发生率为63.16%,即平均每1.58年就发生一次旱灾。其中,最严重的1921年、1925年、1934年。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湖南各地发生严重旱灾,受灾饥民达200万,史称“辛酉大旱”[3]。湘西地区受灾严重,21个县(市)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凤凰、乾城、泸溪、古丈、永顺、保靖、龙山,大庸、永绥、桑植等县春荒夏早,饥民流离失所。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一月)保靖、桑植等县旱灾,田土歉收,不到五成[4]。沅陵、辰溪、晃县、通道、永绥、泸溪、永顺、大庸等地久旱不雨,禾稼枯槁,井泉枯竭,河道干裂。是年夏历乙丑年,史称“乙丑大旱”。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湘、鄂、赣、皖等省旱灾严重。湖南特大旱,自夏迄秋,久晴不雨,湘中、湘南赤地千里,川泽断流,稻菜尽枯,田多失收,民食艰难,旱情为60年来罕见。是年岁逢甲戍,人称“甲戌大荒”。湖南大公报是年载文陈述:“全省五月至九月不雨(公历6月中旬初至11月上旬中),自南至北,稻禾枯死,草木干……”“秋收无望,收获奇歉,树皮草根均已食尽,逃难者于路不绝,饿殍载道,情景十分凄惨。”湘西更是灾情严重,自夏入秋,桑植、龙山等县,久晴不雨,旱情尤为酷烈[5]。保靖、乾城、大庸、溆浦、黔阳、绥宁、靖州、晃县皆因夏旱溪河断流、禾苗枯萎,夏荒严重,民多以掘草根树皮充饥。

2.1.2 水灾 水灾亦被称为水害,一般是指由于长时间降雨过多、山洪暴发或者河水泛滥而引发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来势凶猛、淹没农田房屋、折损树木、毁坏基础设施,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甚至绝收、人畜伤亡,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据统计,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比重最大。

民国时期,水灾是湘西地区发生频率最高,是危害最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到,民国三十八年,湘西地区发生的水灾年份则有34次,发生频率为89.47%,其中以1915、1924、1931及1935年最严重,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同时受灾。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3—5月,湘、资、沅、澧四水并涨。水灾遍及沅陵、辰溪、芷江、黔阳、会同、溆浦、靖县、新晃、麻阳、凤凰等地。各地无不大饥,上年既属歉收,是年,大水之前,即已青黄不接,全省饿殍载道,更为惨淡。《申报》6月1日载文:“溆浦县曾于上月被水成灾,于二十五日又复大雨淋漓,龙潭镇一带淹没田房人口较前尤甚。此外会同亦被水成灾,先后禀报到省,情形大略相同。”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湘、资、沅三大流域皆罹巨灾,湘西地区,通州、靖县受灾严重。(通州)县城外尽成泽国,是百年未遇的水灾。(靖县)由于特大洪灾,全县大饥,哀鸿载道,死亡枕藉,哭声震地,惨不忍闻。这就是州人传留至今的“甲子年”大灾。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是年,湘、资、沅、澧诸水同时漫溢,与长江洪水遭遇,造成全省性的洪灾,灾情之重,为数十年所未见。湘西地区受灾亦是如此,受灾的有沅陵、溆浦、会同、黔阳、靖县、通道等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6月下旬起,各县阴雨连绵,沅水、澧水、酉水并涨,同时山洪暴发,同时荆江暴发,倒灌洞庭,滨湖各地堤垸皆溃,水位较民国二十年高出0.67 m。各县灾民聚集山巅、高丘,嗷嗷待哺,其情甚惨,受灾之重,与民国二十年无异。大庸县雨量达750~800 mm,洪水泛滥;桑植县暴雨成灾;保靖、泸溪、古丈等县江河暴涨数次,沿岸田园多被冲毁。

2.1.3 风灾和冰雹灾 民国时期湘西地区除了水灾和旱灾,风灾、低温和冰雹灾也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其中,风灾和冰雹灾往往来势凶猛,往往会造成房屋倾倒,树木被折断,作物被毁,人畜被伤,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1—2月各地奇寒,泸溪河水冰,交通断绝,人畜相继冻死,为1912年以来奇灾。古丈、保靖河水冰冻,鱼多冻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保靖)8月20—21日第二乡第三、四保复遭冰雹袭击,大如鸡蛋,小若雀卵,待收稻谷,又遭摧毁。全县损失粮食70 000余石(10斗为1石),毁房20余栋,重伤5人,轻伤者较多,且有1 600多灾民外出乞食[7]。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初夏某天傍晚,忽降冰雹,大的如鹅卵,约20 min才停止。冰雹由沱江、水田直到林峰,沿途的麦子、油菜大部被毁坏,许多屋瓦被打破。

2.2 湘西地区的生物灾害

2.2.1 虫灾 民国时期常见的自然灾害,除了气象灾害、环境灾害,还有生物灾害,较为常见的是虫灾,湘西武陵山区主要的生物灾害为农作物病害、虫害、鼠害[6]。虫灾往往是由于气候复杂变化引起的,虫灾的暴发往往直接作用于农作物,并危害农作物的生长,造成粮食减产,农业收成的下降,最终危及人们的生活和生存。与此同时,虫灾具有很强的伴生性,干旱水灾严重的年份,往往出现虫灾,这是因为湘西地区灾后的气温、土壤条件、稻类作物有利于虫害的生殖繁衍。

民国时期湘西地区发生虫灾25次,大多数都是水灾、旱灾之后引发虫灾。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经历湖南大旱,(靖州)是年风,虫迭至,端午节后3月久旱未雨,飓风10余起,螟虫肆虐100余日,禾苗多被虫食,秋收未及三成,饿殍盈野,流离载道[7]。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水、旱、虫、风灾交侵,凤凰、古丈、永绥、泸溪、保靖、永顺、大庸、龙山等县,灾情惨重。(花垣)虫灾,为民国最严重[8]。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保靖)旱虫灾,端午节后2个月,云雨不见,河水断流。立秋前后,虫灾遍及全县各乡。

2.2.2 疫灾 疫灾是瘟疫流行所致的灾害。一旦某种具有传染病的疾病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疾病就变成了灾害,这样的灾害就称为“疫灾”[9]。

据统计,民国时期湘西地区共发生疫灾25次,疫病的种类则有天花、麻疹、鼠疫、瘟疫、急性痢疾、水獭铺、霍乱等,疫灾的暴发往往造成大量人畜死亡,引发社会的不安与动荡。天花是民国时期最频繁的一种流行病疾病,由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造成了多数人死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10月,天花流行,凤凰县城死亡200余人,保靖县死亡1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1936—1943年,凤凰县共发病642人,死亡率达到了100%。其次是霍乱,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霍乱爆发的原因通常是食用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导致细菌感染,因此水灾旱灾之后往往会引发霍乱的产生。湘西地区,1938和1939年连续暴发霍乱,造成多数人口死亡。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保靖)全县霍乱流行。最严重的是水田乡,达300余人死亡,其中有20多户全家死亡。踏梯九保夜咱村共200多人,因霍乱而死者达74人。痢疾也是湘西地区春夏季节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程度仅次于天花、霍乱。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年)秋,全县爆发痢疾和疟疾,病死者众多,许多成熟谷物无人收割。

2.3 湘西地区地质灾害

湘西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地区之一,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地震、塌方等,其分布广、影响大。关于民国时期的湘西地区的地质灾害记载相对气象灾害记录很少,这是由于北伐以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一些县编修过方土志或方土地理一类的资料,主要收录范围以政治经济为主,原来列入灾祥章目的地震资料被抹杀了。但是在寥寥数笔的记录中,民国时期的湘西地质灾害危害性仍很大。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溆浦县发生大滑坡,堵塞了河道,上游溆浦县城被水淹,损失惨重,当时国民政府组派劳工将河道疏通才恢复县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会同)县城发生地震,居民住房震倒。

3 自然灾害的特点

(1)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过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的研究得知,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从灾害发生的年份来看,水灾发生了34次,几乎每1.1年发生1次,旱灾发生了24次,几乎每1.58年发生1次,虫灾、疫灾发生了25次,几乎每1.52年发生1次,大风冰雹发生了24次,几乎每1.58年发生1次。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湘西地区几乎年年有灾、接连不断。与此同时,可以发现,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影响,湘西地区的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10月,比如,1915、1924、1931、1933、1935年,这5次危害性较大的水灾基本都暴发于6月。旱灾主要有春旱、夏秋干旱和冬干,但是出现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夏秋干旱。虫害和疫灾往往相伴出现在水灾、旱灾最严重的季节。湘西低温冻害多出现在冬春两季。大风冰雹主要与天气系统有关,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整体而言,民国时期湘西地区的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2)自然灾害的种类具有多样性,但以水旱虫灾害为主。民国时期湘西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虫灾、疫灾、大风冰雹、低温冻害、地震滑坡7种灾害。通过对湘西地区民国史的自然灾害的研究得知,民国时期的38年期间,从灾害发生的年份来看,共发生自然灾害约146次,其中水灾34次、旱灾24次、虫灾25次、疫灾25次、大风冰雹24次、低温冻害7次、地质灾害7次,水旱虫灾暴发的比率高达57%。在3种灾害中,水灾发生最频繁,且造成的破坏性最大,深受其害的人们形象地比喻旱灾是“慢性病”,而水災则是“急性病”。除此之外,风灾、雹灾、冰冻、瘟疫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这主要与湘西地区的地形地貌、天气气候、山川河流的分布状况有关。

(3)自然灾害的特点呈现连续性,整体表现为多种自然灾害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例如,大旱之后,常有虫灾,水旱灾害之后,常有疫情。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永顺)6月大旱,又遭虫害,严重地区粮产歉收七八成。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保靖)水、旱、虫灾。春夏之交,雨20余日,至4月初,山洪暴发,飞湍急流,淹死村妇、牧童11人。旋又旱,杂粮皆干坏,并有虫灾。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水、旱、虫、风灾交侵,各县多连遭数灾,灾情惨重。受灾地区有凤凰、故障、永绥、泸溪、保靖、永顺、大庸、龙山等。凤凰水旱灾后,又遭虫灾,一二三四五等乡,全无收获,损失较1928年尤巨。

(4)自然灾害的结果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往往造成农作物被破坏、生存条件的恶化、人口的死亡与流亡。“灾荒对社会生活的严重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戕害上。”自然灾害的暴发影响最直接的是农业,大片的农田被冲毁,农作物被毁损,粮食减产或者绝收,从而造成严重的饥荒。例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凤凰)入夏后又连旱两月,田土龟裂,禾苗枯死。秋后大部分田土颗粒无收,米价飞涨,四乡村民纷纷外出逃荒。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靖州)端午节后,连日暴雨,山洪泛滥,县城水深过丈,冲毁稻田无数,溺毙人口数百,其他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全县粮食收成未及常年一半,全县大饥,哀鸿载道,死亡枕藉,哭声震地,惨不忍闻。与此同生,其伴生灾害虫灾、疫灾的暴发更是加剧了灾情,灾民遍地,大批人死亡或逃亡。

4 结束语

民国时期,湘西地区自然灾害具有南方典型则自然灾害频发区,年年有灾、接连不断,且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气象灾害、环境灾害、生物灾害都有发生,其中以水灾、旱灾、虫灾最频繁,造成的伤害最大,此外风灾、雹灾、冰冻、瘟疫也较为常见。与此同时,通过对湘西地区自然灾害的时间、空间的横向纵向对比研究发现湘西自然灾害特点呈现连续性,往往表现为数灾并发,或前后相继。频发的水灾、旱灾、虫灾、疫灾等自然灾害,造成了农作物被破坏、人口的死亡与流亡、生存条件的恶化、社会秩序的混乱,严重危害着湘西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汤鹏程.湖南灾荒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湘西百年大事记[M].吉首:湘西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4]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湘西州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5] 凤凰县志编纂委员会.凤凰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 商兆奎,邵侃.武陵山区自然灾害研究[J].民族论坛,2020(2):59-66.

[7]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州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黄艳飞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n Natural Disasters in Xiangxi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Jiang Ruo-qi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Xiangxi region,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Hunan Province, has been an area where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and densely, hitting a wide range of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tural disasters across Xiangxi region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in typ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biological ones, which often take plac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ccentuate themselves with their complexity and continuity, and high risks and severe damage. The damage these disasters have caused isnt just limited to lo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people and their property. In order to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across Xiangxi region,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natural disasters across Xiangxi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examining and combing through historical materials.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Xiangxi region; Natural disasters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应灾实践经验的多点民族志研究”(20BMZ16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灾害文化与防灾能力建设研究”(19YBA276);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明清以来河南开封回族生计方式变迁研究”(JGY202163)。

作者簡介 蒋若琼(1996—),女,河南周口人,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16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