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赋予孩子幸福的能力

2023-06-07 22:50余运西
大众健康 2023年6期
关键词:韧性心理学心理

余运西

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面临诸多挑战。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心理问题就像一团阴云,笼罩着孩子本该明亮的世界。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和心理低谷,积极拥抱生活?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

问:2023年3月30日《细胞》杂志发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揭示出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心理韧性这个词近来比较“热”,它是机体本就存在的一种对抗负性应激的能力吗?

答:心理韧性一般是指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在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中,在与各种各样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能激活人类抗击病毒、灾难、危险的应激反应,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和骨骼力量加强,让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耳朵、鼻子更灵敏,这样我们就能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准备。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当我们遇到挑战或者挫折时,能够让我们战胜消极情绪的,就是心理韧性。这犹如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拼心力。人生这场马拉松,最后靠的就是一股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心理韧性。在近年“内卷”的大环境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这股心力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心理韧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问:新冠病毒长达三年的影响,让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曾经持续干扰人们的生活。作为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的著名学者,您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该怎么建立积极心态?

答:在我的理解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个名词,而是个动词,就是我们要有所行动。1999年,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宾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用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心理科学和实践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力量,以提升人类的普遍幸福感,让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知识、想法、意念,更重要的是你去做了。

心理韧性的培养有三重境界,即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复原力,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以及创伤后成长的能力,也就是哲学家尼采说过的,“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加强大”。我曾针对“00后”的心理特征做过一些调查,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年轻一代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但新冠病毒带来的冲击,也让他们产生了焦虑、紧张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拖累、击倒,除了用韧性去抗争,还可以用积极的行动来替代、转移、升华消极体验。

问:现在,下一代的成长人人关注,教育极受重视,教育也很容易让人焦虑。您曾提出“积极教育”这个概念,那么如何把积极的力量,带到教育、家庭中来?

答:我们在清华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幸福既主观又客观,解答幸福,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知道,幸福的人更受人喜爱,有更愉悦的生活、工作体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有讓生活正向循环的力量。

在幸福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延展出一套针对孩子的积极教育方案。除了普及情绪调节方法和积极心理培育方法,还有两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一是针对孩子的心理课,守护好孩子的心灵园地。二是针对家长和老师的道德课,培育好园丁的精神世界。

目前,全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数据显示,北京已有70.9%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挑战,我们已在全国10多所学校开展了积极心理学的“新尝试”,包括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改名为幸福体验中心,制订专门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方法,资助学校配备生物反馈、脑电波相关仪器等。

问:过去10年,我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让人感觉越来越严重,存在心理困扰甚至走向极端的案例时有报道。您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答:当今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孩子们的社会支持结构。户外活动变少,邻里关系疏远,社交媒体盛行,孩子们的生活日益与真实的社会脱节。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铺天盖地,但追求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的中枢并不能良好适应。

与此同时,他们又生活在一个竞争意识太强、攀比心理太重的社会环境中,不仅要跟周围可接触的人比较,还要跟“网上最厉害的别人家孩子”比较,容易形成巨大的落差和冲击。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的生活在改善,人们的追求也在迭代,变得更加多元、复杂、个性化,欲望越来越多,压力当然会越来越大。

问:孩子在面对学业和人生压力时,有时会轻率地选择放弃,甚至放弃生命。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为何不那么强了?

答: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里,一个孩子有六个大人围着他转,大人给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也不从孩子身上要其他回报,只要孩子学习好。于是,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约不到玩伴一起玩耍了。他们缺少个人成长空间,用了漫长的时间学习,却没有学会必要的社会生活技巧,既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更容易遭受情感或心理方面的伤害。一旦犯错、逃学、抑郁、轻生,人们只会指责他们——不好好学习,还那么多事。

我的感受是,真不要埋怨现在的孩子脆弱敏感,爱走极端,真的是因为大人们都太爱孩子了,给了他们过于周到的保护。试想,在蜜罐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会有抗挫折能力呢?他们还没来得及发现问题,父母就帮他们解决了,他们怎么还能忍受更多委屈?

问:生活中“高心理韧性”的孩子是什么模样?他们生来乐观还是后天养成的?面对波澜时快速克服焦虑、面对困难时拥有更强大的内心,这是可以练习、提高的吗?

答:心理韧性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提高的,就像口才一样。培养心理韧性,可以試试“八正法”,即深呼吸、闻香、抚摸身体、幽默、倾诉、运动、正念、写作。从挫折打击中恢复到正常状态,一个特别重要的技巧就是深呼吸。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之前常常都会深深吸口气,因为这样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孩子们接受情商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气功”,吐纳之间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呼吸。

情绪不高时,记得给自己找点事做,动起来。因为压力激素无法靠“躺平”来化解,而要靠行动化解。运动产生的效果和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效果差不多,马丁·塞利格曼做了很多研究,发现锻炼10分钟就会产生积极效果,锻炼30分钟就会产生美好效果。行动起来,让我们走出狭小的空间,产生一种自我掌控感,“我行、我能、我动”,这种感觉特别好。

问:大家都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给孩子幸福的童年,维护儿童心理健康,我们的家长、家庭和社会最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答:最重要的当然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建立好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孩子合适的爱的滋润,拿出时间跟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童年的价值在于孩子可以真正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让孩子保持快乐,让头脑处在一个积极状态,他们做事情也会更容易集中和投入,效率也就更高了。

不久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浙江台州黄岩区共同打造的城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永宁幸福科学馆正式开馆试运营。这是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将数字化电子科技设备与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科普相结合,打造的幸福共享空间、科技互动空间和体验空间,目的就是助力创造幸福个体、社区和社会。

我想,作为研究人类幸福生活的学科,积极心理学应当深入基层、接通“地气”。在此也特别提醒做父母的,不要以为你爱孩子,就一定能让孩子幸福。父母之道,是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而真正的幸福,要靠大家提供适宜成长的空间、环境,让孩子自己来创造。

猜你喜欢
韧性心理学心理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