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实践观的变革及其理论意义

2023-06-09 16:10刘广莉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实践

【摘要】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批判以往哲学家们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实践的认识,将实践概念冠以历史性的思维,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实现了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实践观;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20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下新时代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C2022-s919)。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大多数学者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点。把实践观作为哲学的核心观点并不是马克思所独有的创造,但是真正把“实践”这个概念理解透彻并形成科学的理论,最后作为改变世界的活动却是马克思所独有的。马克思在批判以往西方传统哲学对实践观的错误理解上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的实践观,将历史唯物主义引入到实践哲学之中,最终完成了对以往实践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对实践观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所有科学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对以往哲学家们实践观的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系列经典著作中短小却十分精悍的著作。其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凝结了马克思对实践这一范畴的全部理解。也是从这部著作开始,“实践”这一词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成为其中极为重要且经常出现的词,“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词也开始走进哲学历史舞台。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中就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并剖析了以往唯心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一)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是抽象的发展了……”由此可以看得出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相比于旧唯物主义其进步之处在于看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是其最大的局限性却在于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意思是唯心主义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一切实践活动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中抽离出来了,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由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意念等主观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因为唯心主义们把意识(精神)当成是第一性的,所以他们在人的意识(精神)和主观作用给无限夸大了,意识(精神)脱离了物质。因此,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精神)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一切事物的本质。所以最后唯心主义也把实践排除在了人的精神之外,没有认识到实践对人的意识(精神)的重要作用。

尽管以往也有不少唯心主义哲学家们提出过实践这一观点,也将这一观点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上。例如,叔本华——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就主张把哲学贯彻到道德实践中,而尼采则主张积极进取,将实践贯彻到政治领域中,法兰克福学派更是主张将哲学贯彻到社会革命中用来指导社会变革。但是他们所主张的实践都并非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大多是指高级的知识分子以及英雄人物不是社会上人民群众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和以往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区别开来,实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二)对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的实践观吸收了以往哲学家们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与以往实践观有很大的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哲学家们只看到了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而没有发现实践活动也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尽管它包含了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和合理因素,但它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实用的观点。马克思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对实践的认识和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支持旧唯物主义们“物质第一性”和事物发展具有客观的规律的基本思想,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理论中的消极被动性。马克思认为人与客观事物只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认识关系;一种就是实践关系,而实践关系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基本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先有实践认识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旧唯物主义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关系。旧唯物主义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离开了人的实践,在分析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以及在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脱离了实践,单纯从认识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人。一方面,他们把客观事物只当成了认识对象而没有把其作为实践对象,甚至把人的认识当成是消极的和被动的和直观的。另一方面,他们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照镜子”似的反映,认为客体事物的变化和主体的活动无关,不知道实践对客体事物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由人的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的主动的活动;人的认识也不是感性的直观而是理性的思维,它不但可以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表象,甚至可以通过事物的表象而发现其本质。以往的旧唯物主义们把实践排除在了认识之外,所以认为人只能被动直观的认识世界,而这也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费尔巴哈,虽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唯心主义实践观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但是最终却陷入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在人的实践活动上,费尔巴哈把人的活动区分为“理论上的活动”和“实践上的活动”,但是他却更看重“理论上的活动”而对于“实践上的活动”则有着明显的轻视。他把实践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即实践是最狭隘,最卑污意义的功利主义活动,一种人类追求功利的一种行为,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的自私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没有认识到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对人的重要作用,只看到了人的劳动异化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即只看到實践的消极作用,忽视了其积极作用;不清楚实践在人的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才不明白历史活动中人民群众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最后成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对实践观的阐发

在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读中可以发现,马克思说对实践的认识总是建立在唯物主义之上的,并且还形成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将实践关系带入到历史领域之中,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而马克思的实践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存”。人们想要创造历史,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人能够生存下去,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生产实践,获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衣服和住所等,生产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各种资料。随后,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又因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也就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了。人类的生产实践不仅仅创造了人,还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实践,或者停止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将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第二,实踐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这里的“人”是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也还是有意识的人。“感性活动”是指社会交往和物质生产,它是人类生存的真实方式,没有它就无法懂得马克思的实践观。马克思认为以往旧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主要缺陷,就是他们不是从作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来理解客体、现实和感性的,而是以直观的、被动的方式去理解的。实践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而是人的各种活动中的一种,现实的人进行的客观的和物质的活动,是人作为主体和客体互相影响互为对象化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人以外部世界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外部的世界同时也在改造着人。人的孤立抽象的自我运动,不能被视为实践。

第三,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人从事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例如荀子在《王制》中说:“人力不若牛,行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所融合产生的社会性。虽然实践也可以表达为一个人的个体活动,但人们总是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凭借与他人的联合力量(生产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社会实践。同样的,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是可以反映历史的,人们的实践力量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每一代人从事实践活动总是在继承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活动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所来。人类每一代人都会把前人的实践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入自己当前或以后的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扩大自己的实践范围。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以及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用理论来证明的,理论也是属于意识层面的,其真理性是由实践得出的,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论证自己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让自己的理论从“彼岸”到“此岸”。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是正确的,不能单从主观意识去认证,不能只用理论去论证理论。不是依据主观意识来定的,而是通过客观实践的结果而定的。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实践,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他理论的基本观点。它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所有科学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

第一,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个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观几乎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切真理性认识都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然后形成理论,再由诸多理论形成理论体系。

第二,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可以说马克思的新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它不仅解决了以往旧哲学中无法解决的历史观问题,还进一步提出实践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命题,打破了唯心主义历史观中的“绝对观念”命题,不是认识决定实践而是实践决定认识。另外,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不仅超越了旧哲学中认识只在理性的范畴内研究的局限性,把认识论作为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提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还把人的认识活动放置于整个人类史中去考察。把认识论和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了更加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这也是超越了以往一切旧哲学和其他哲学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第三,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前哲学家们特别是费尔巴哈之前的哲学家们在思考问题和阐述历史时都以一种极为抽象的思维方式从主观意志上出发。马克思确立了对实践思维的方式,从而使以往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层次多领域的改变。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开始了解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历史的重要作用。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片面的实践观,马克思也进行了彻底地摒弃。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开始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斗争带来了一套全新的系统理论。它在促进人类对世界新的思考,新的行为方式上具有重要作用,改变了“以往哲学家们只知道认识世界”却不知道哲学真正的价值在于改造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的完整也使其与以往哲学体系相比更具创新性。马克思的实践观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第四,它存在着改变世界的价值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显著特征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以往的哲学笔记中就有明确的表达,主体和对象之间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还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黑格尔时期及以前的哲学家们用理论不断地去“认识世界”,只有马克思提出哲学真正的作用在于“改造世界”。人们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必然”通往“自由”,才能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马克思所倡导的世界的变化不是自我内部不显著的偶然性的变化,也不是自我意识在无声中的变化。马克思的意思是,改变世界是反对世界上某些“现存的东西”,只有改变这些“现存的东西”在世界的各个方面进行“革命”,才能真正地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赵家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8]欧阳康,张明仓.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黑格尔实践观及其意义[J].江海学刊,2008,(5).

[9]王仕民.简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J].哲学研究,2008,(07).

[10]丰子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2,(3).

[11]赵家祥.全面理解实践的本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

刘广莉,女,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实践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