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现状、问题与路径

2023-06-09 13:58王玉龙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为创新区域教育治理模式、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提供了技术支撑。作者梳理了数智时代教育治理的政策与实践案例,并以某市为例,指出当前区域教育治理尚存在区县数据难以纵向整合、业务数据难以横向融通、数据潜能难以释放等现实问题,进而提出应从完善制度与标准体系、实现数据融通,构建区域教育大脑、释放数据潜能,提升数字素养、打造区域样板三个层面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数智技术;区域教育治理;技术赋能;实践路径;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0-0086-04

数智技术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政策梳理与实践案例

1.教育治理的内涵

“教育治理”是“治理”的下位概念,其学理起源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奥斯特罗姆夫妇所创立的多中心理论及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所提出的协同理论。[1]一般认为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2]教育治理由教育管理发展而来,但在核心理念、参与主体、管理手段等关键维度,相较于传统的教育管理均有显著变化和长足发展。其核心理念由管理走向服务;参与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走向政府、学校、社会、公民个体的多元主体;管理手段由自下而上的行政推动走向自下而上的民主协商。

2.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治理的政策梳理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多策并举,以技术赋能教育治理。2017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指出要全面利用大数据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推动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称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3],数据被赋予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十四五”时期,社会进入数字化转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社会数字化进程倒逼教育数字化转型,基于数据的现代教育治理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力度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标准规范,重点制定平台建设、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平台互联、数据互通。由此可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教育治理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治理模式变革,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治理的实践案例

在国家层面,2015年5月,“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正式启动实施,该系统融合了教育与经济、科技、人口、产业等多领域数据[4],充分释放数据潜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开展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监测、评价、预警,全方位反映各级各类教育运行态势,诊断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支持国家教育科学决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监测教育发展进程提供了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撑。在省市层面,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区已经涌现多个实践案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领衔,协同北京市教委、通州区和房山区政府,共同构建了双师服务平台、“智慧学伴”平台、区域教育质量地图以及评估数据质量核查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有效提升了区教育治理水平[5];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利用智能巡课系统对全市各校日常课堂教学状况数据进行全景式收集,为解决各校教学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课堂观察”资料[6],为徐州市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地理信息系统(GIS)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引擎,综合各区县的人口数据,全方位呈现区域人口规模与结构,动态呈现人口流动和幅度变化,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从而精准诊断教育需求,为教育管理者进行学区规划、学位供给和教育资源精准配置提供详实依据[7];陕西省教育厅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了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向上对接国家系统,向下融通厅局系统、市县系统和校际系统,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融通,以数据为核心,优化业务流程,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8]

數智时代区域教育治理的现状与问题——以某市为例

1.教育统筹力度不强,各区县数据难以整合

随着《某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实施,某市的教育新基建扎实推进,为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市级层面对区县教育的纵向统筹力度不够,教育部门对相关政务部门的横向统筹能力不足,对信息化系统规划、教育数据分类体系、数据采集的运作机制、政务部门的协同机制等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约束。各区县教育信息化系统各自规划建设,区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数据劣构、时相简单、类型单一,难以有效支撑全市教育布局、资源配置、学位供给等重大决策。

2.技术标准不健全,各类数据难以融通

教育领域的众多突出问题、长远问题并非缘起于教育领域内部。因此,往往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经济、人口、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上综合考量教育发展,需要多个行业部门和政务部门间有效协同,整合融通。从某市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区县的教育信息化系统、数字政务系统相对独立,尚未形成健全的教育数据分类标准、教育数据采集标准、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规范、数据流通与互操作的接口标准以及教育服务调用接口标准,各县区教育信息与数据难以整合,各类行业数据和政务数据难以融通,“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教育决策还缺乏客观全面的数据支撑,区域教育预测、监督、评估、诊断、预警、干预等方面还缺乏多维度、多时相、动态、实时的数据支撑。

3.制度体系不完善,数据潜能难以释放

随着教育新基建的进一步推进,智能、泛在、物联的数据采集网逐步建立,各类智能终端、智能设备被广泛使用,师生基础教育数据、教育装备与环境的运行状态数据、各类教育资源数据和教育用户行为数据[8]可以实现伴随式采集。但由于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机制、协同共创的激励机制、安全责任机制不健全,导致数据在纵向的管理服务部门、横向的各类业务系统之间未能自然流通、全面共享、充分开放,教育信息数据的生产者和拥有者不愿开放、不敢开放,教育治理相关利益共同体未能充分协同、深度参与,教育治理效率低下,教育数据潜能未能充分释放。

数智技术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路径

技术赋能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框架包括制度体系优化、技术标准完善、基础平台搭建、数字素养提升、科研引领和应用推进等多个方面。数智时代,应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减少复杂教育系统的不确定性,推动“经验型”决策向“数据型”治理转变。在实践中应贯彻应用驱动、服务导向、示范引领的区域教育治理理念,以数治促人治,以共治求善治,探索符合区域教育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典型案例,促进区域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1.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标准体系,实现数据纵向流动和横向融通

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是实现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在宏观层面要契合国家政策导向,中观层面能有效促进区县联动,微观层能有效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参与,实现以共治求善治的区域教育治理目标。在面向市域的区域教育治理实践中,应进一步增强市一级教育统筹能力,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探索构建市级统筹、各区县联动、政企协同、多元共治的保障体系。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在制度体系方面,要夯实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保障,建立教育数据共享制度、教育数据开放制度、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保障制度、教育治理经费投入制度、教育数据治理考核与激励制度;二是在技术标准方面,要保障教育业务的纵向流动和各类政务数据的横向融通,建立教育业务流程规范、教育数据分类目录、教育数据采集标准、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规范、政务数据流通与互操作的接口标准以及教育服务调用接口标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助力数据开放;三是在资源建设层面,要完善资源准入机制、产权保护机制、按用付费和资源互换的激励机制,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供给主体,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构建“众创、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实现从各区县的“专用资源”向多元共创、跨区县共享的“大资源”体系转变。

2.构建区域教育大脑,加强数据开放,充分释放数据潜能

将教育治理纳入区域社会治理战略统筹考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促进教育数据和区域人口、经济、科技、产业等各类政务数据的整合融通,为教育决策提供更为全面、详实的数据支撑。在实践中,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设“区域教育治理大脑”,对接国家、省教育基础数据平台,联动区域各类政务数据,融合教育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汇聚师生基础教育数据、教育装备与环境的运行状态数据、各类教育资源数据和教育用户行为数据。研发决策支持服务系统,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区域教育运行态势进行全面监测,综合研判,提前预警和即时干预。其次,基于区域教育大脑,搭建一门式数字政务平台,以数据流为核心,重构教育业务流程,以数据跑代替人跑。跟踪、挖掘业务流所潜藏的数据流,对教育资源配置、设备采购、经费流向等进行过程性监管,并可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回溯,诊断原因链条,明晰责任主体。最后,加强数据开放,释放数据潜能。基于一门式数字政务平台,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扁平化环境,畅通公众参与教育治理的信息渠道。加强数据开放,构建开源环境,搭建众智平台,鼓励个人和组织基于开放数据开发教育应用,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充分释放数据潜能。

3.提升数字素养,打造区域样板,引领区域教育治理创新

要有效推动数智技术赋能区域教育治理模式变革,需要进一步转变各类教育治理主体的治理理念,提升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彰显新一代数字技术对区域教育发展的贡献度。具体而言,要着力提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数字素养,将数字素养融入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项目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项目,转变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治理理念,提升数字素养,保障专业的教育治理人才供给。进而,要建立统筹规划、项目驱动、示范引领的实践思路,对接国家、省级层面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等系列试点项目,结合区域实际,重点谋划,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加强科研引领,打造区域教育治理和技术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和典型案例,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的观摩交流活动,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彰显实效,提升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实际成效促进教育治理理念转变、模式创新和应用实践。

结语

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应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利用新一代数智技术,构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创新教育治理模式,推动教育治理数据与教育治理业务的全面深度融合,发挥多元教育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释放教育治理动能,以共治求善治。实现教育治理主体从单一管理转向多元共治,教育治理决策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循证,教育治理过程从事后反馈走向事前预警。同时,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治理,不是唯技术论、唯数据论,在实践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统筹能力,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高效地利用数据,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潜能。

参考文献:

[1]楊现民,田雪松.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18—2019:走向数据驱动的现代教育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39.

[2]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4-11.

[3]杨现民,吴贵芬,李新.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数据要素的价值发挥与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8):5-13.

[4]李伟涛.决策支持视角下的国家教育决策系统功能分析——基于证据整合的教育决策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5):61-67.

[5]余胜泉,卢宇,陈晨.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2018:203-206.

[6]杨现民,郭利明,王东丽,等.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框架、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02):73-84.

[7]张曦,王磊,叶赛君.数据互联互通助力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以宁波教育GIS系统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5):32-35.

[8]邢蓓蓓,杨现民,李勤生.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采集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8):14-21.

作者简介:王玉龙(1982—),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支持的教与学、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技术驱动的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供给诊断预警与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19CJY02)。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CeBI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