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三色”文化,打造“琼花”印记

2023-06-09 07:11许志坚
新教育·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色

许志坚

【摘要】为顺应当下教育方针、“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及琼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育人“三色文化”,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规划,明确以“志行教育”为教育哲学的办学理念,探索以德为基、尊重差异、教学相长、全面发展为根基的“小琼花课程体系”,即依托党组织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创设“德慧健美,情愉和创”八大课程群,志在培育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兼具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志行教育;小琼花课程;八大课程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重磅教育政策。琼海市第一小学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深刻思考如何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再梳理再升级,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再规划。

一、课程规划的目标

首先我们认真研究党的教育方针、“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琼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育人“三色文化”,学校明确以“志行教育”为教育哲学的办学理念。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层次:承前辈之志,行致远之路。在志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全体师生研究总结了学校的“一训三风”,制定了育人目标,即培育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兼具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老师们将教师这份职业当成一份志业,在工作中矢志不渝,崇德力行。同时,学校注重打造校园“家”文化,不仅举行各种团建活动让教师成为家人,更鼓励教师创建办公室文化,成为学校的主人,以校为家,全力实现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愿景。

二、课程规划的理念

借用红色娘子军创始人之一庞琼花(电影等作品中名为吴琼花)之名,学校开发了小琼花课程体系。小琼花课程秉承“志行教育”的教育哲学,强调以德为基,尊重差异,教学相长,全面发展。以德为基,突出了明志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小琼花课程助力学生行远,课程建设做到尊重差异,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为每一朵花的绽放提供适宜的教育,为师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小琼花课程不仅以琼花为名,也以花的直观形象为其外显形态。小琼花课程包括三部分内容:两片叶子象征党组织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这既是学校发展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更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以绿叶托起学生的成长,也体现了学校一直倡导的“大课程观”的理念。围绕着花蕊的八朵小花象征八大课程群,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多彩的平台。红色花蕊象征根正苗红、茁壮成长的学生,长短不一的花蕊也代表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近年来,学校结合“红色文化”,把思政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力求通过党建引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同时将德才兼备,改革创新,终身学习,团队成长作为教师发展理念,形成教师发展的六三模式,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小琼花课程的科学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课程规划的具体内容

小琼花课程按照“德慧健美,情愉和创”八个字展开,八大课程群不仅以琼花聚八仙的形象示人,也表达了学校在课程育人方面的深入思考。人的发展就像琼花的生长一样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向内看”指向自身,“向外看”指向环境。“向内看”要求我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保留他們未来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我们不希望学生只知道低头做题,希望他们能够承前辈之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希望他们能够聪慧灵秀,更加有智慧地学习;希望他们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希望他们多才多艺,具备更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这恰是“德慧健美”四个字的由来。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实施案例对八大课程群进行阐述。

1.薪火相传“德”课程

“德”课程以象征着革命颜色的红色为主色调,渗透于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学校借助红色文化铺设“德”课程底色,通过国防教育、国旗颂、党史宣讲、思政大讲堂、寻访红色足迹等课程培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充分体现学校“以德为基”的课程理念。

在“德”课程群中,关于琼崖革命这一课程,我们分年级开展育人活动。学生在一、二年级便开始接触国旗颂、革命故事等课程,通过由五、六年级学生到各班的讲解,了解国旗文化、学讲英雄故事和学校思政大讲堂中的“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光辉斗争史,从而在心中埋下爱国种子。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受国防教育,接受为期三天的校园军训,三天的训练不仅包括站军姿、齐步走、军体拳等体力训练,还包括学习琼崖革命史、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学会急救知识和军事化的内务整理等,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五、六年级学生可以加入思政大讲堂、党史宣讲团,成为学校的红色讲解员;同时,学校还鼓励各班创编琼崖革命情景剧、亲子讲英雄故事,成为红色文化的宣传者。通过六年的学习,孩子们便能充分了解并讲述琼海红色经典,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琼海非遗文化传承这门课程,我们以手工粿社团的形式开展,学生一二年级时根据自己的想象学会捏各种生动的物体或生物形状,三四年级开始结合手工粿制作过程,进行一系列的实操制作,充分感受手工粿文化,了解手工粿制作过程和琼海民俗文化,感受琼海人民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五六年级的学生结合制作过程向其他同学推介手工粿,为手工粿写宣传词、结合数学课优化手工粿制作、结合英语课推广手工粿走向国际化等,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这些做法凸显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育人工作方向,夯实了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根基。

2.博学多识“慧”课程

博学多识“慧”课程以欢快跳跃的粉色为主色调,将快乐学习的理念融入其中,结合国家课程,开设了多门特色校本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加了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希望以此引导学生不仅热爱学习,更要智慧学习,快乐学习。

以数学为例,我校参与了中国教科院的“益智器具与思维发展”和省“数学文化”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创设学校的益智器具课程。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能学到一套由学校教师创设的手指操,学会两种益智器具玩法。通过手指操和益智器具游戏发展学生思维。学校每学期通过班级初赛、学校决赛来评价学生,促进益智数学落地。语文和英语学科以绘本和课本剧(情景剧)作为载体,集读、写、绘、演于一身,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放飞自我,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让“慧”课程落地生根,让学生茁壮成长。

3.悦心强体“健”课程

悦心强体“健”课程以充满阳光活力的橙色为主色调,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阳光成长、身心和谐的理念融入其中,既开设了篮球、足球等多种体育运动课程,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确保了学生都能在身心协调、健康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从生理健康和运动习惯两方面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既开设了国学武术、军体搏击、篮球、足球、羽毛球、轮滑、跳绳等多种体育运动课程,也开设了生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确保了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4.多才多艺“美”课程

多才多艺“美”课程以充满艺术气息的紫色为主色调,以“八仙模样似,缤纷香自來”为核心理念,希望为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艺搭建多彩的舞台,引导学生在舞台上找到自信,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其中合唱是我校的音乐主打课程,学校以自编校本教材《合唱》作为班级和合唱队教学的资源。校内“人人歌唱,班班合唱”蔚然成风,学校被选定为海南省“合唱教育基地”,合唱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品牌。同时,为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形成,实现人人会1至2种乐器演奏,能写一手好字,画好一幅画,音乐组的老师以社团的形式开设非洲鼓、架子鼓、管乐团等课程。美术组常态化、制度化利用六·一儿童节、元旦等节假日开展年级组书画大赛,大赛的内容融入清廉文化、禁塑宣传、我心中的自贸港、我的中国梦等主题,优秀作品将在三个校区巡展。艺术组老师以我校红色文化和国旗文化建设为灵感,创编了全校推广的校园集体舞《我是小小护旗手》、校园情景剧《护旗手》、桌面操《绽放》等,有机地将“德”课程融入到“美”课程中,扩大“德”的外延,增强“美”的内涵。

5.修身养性“情”课程

学生成长离不开家乡的沃土,我们致力于通过中华文化传统和四礼八仪等课程培育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在学校里为学生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平台,唤起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产生浓浓的乡土情怀。同时“情”课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课堂教学和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向“阳”发展,希望孩子们形成完整的人格。

6.赶海拾趣“愉”课程

南海是琼海人民的“祖宗海”,潭门渔民在南沙海域捕鱼的历史,明代文献就有记载。认识南海和保卫南海是每一个琼海人的使命。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海洋应当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包括海洋意识、海洋与不同国家的文化、海洋与环境保护等都应当成为支撑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开设赶海渔歌、南海故事、保护南海等校本课程,特邀“七一勋章”获得者王书茂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为老师们带来一场精神洗礼的同时,更为学生搭建了认知海洋、畅游海洋的平台。借助潭门国家中心渔港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大队部认真组织开展“走进南海博物馆”“保护南海我先行”等实践教育活动,邀请海洋渔业专家到校开展科普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海洋环保意识和领海保护意识。同时,学校通过“认识自贸港”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海南发展史,引导他们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海南自贸港的重要战略地位,了解海南的海洋文化以及海洋文化滋生出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海南人文精神,使他们逐渐形成自豪感和使命感,形成“朴实”的特色印记,从而努力成为自贸港建设的后备力量。

7.热爱自然“和”课程

热爱自然“和”课程以象征着“生机与和谐”的绿色为主色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琼海市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全国文明城市,对绿色生态文化尤为重视。学校依托绿色文化,开设了垃圾分类、净化母亲河、禁塑行动等多门课程。同时,热爱自然便是热爱生活,学校的劳动课程围绕“田园课程、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开展,田园课程引导学生培育浓厚的乡土情怀,增强学生农耕劳动技能;生活劳动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理的人格,其中,学校结合午托服务开设用餐礼仪课程,劳动内容有小志愿者分餐服务、自主排队领餐、集中用餐、剩饭剩菜处理、餐具收拾、整理床上用品和寝室内务等,在学校、老师日常的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将光盘行动、互相照应过集体生活等良好生活习惯灌输给学生,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每一餐都赋予爱惜粮食、关注粮食安全的思想内涵,生产劳动树立学生用劳动改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理解“粒粒皆辛苦”和“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深刻含义,志愿者服务则培育学生作为文明城市市民的担当。

8.面向未来“创”课程

面向未来“创”课程以超越之青为主色调,旨在培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具备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目前,学校已经将智能编程机器人、动漫教学、科技创新、机械和电气化模型拼装、七巧科技、航模、车模等模型课程常规化,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分别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课程。每类课程软硬件设备按教学需求添置,配备专业教师任教,自编的教材或课程包均通过专家评审,确保准确性和科学性。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科技节和两次家长开放日,全方位展示学校的科技教育成果。学校积极打造科技丘陵,开发“创”课程群,“创”课程以学校科技丘陵为主阵地,以各班流动科学角为常规驻地,引进先进科技设备,培养孩子在六年学习中逐渐形成科学素养,培养科创意识,使学生形成“好学上进”的特色印记。除此之外,学校科技辅导团队采取“以赛促教”的方式,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科技类大赛白名单目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大赛,现在学校着力打造科技园区,已通过“琼海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海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评审并挂牌,让科技创新课程成为我们学校的特色品牌。

八大课程群的设置在海南学生特色印记的培育上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使学校特色课程在纵向上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脉相承,与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横向上,其致力于沟通学校特色课程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

四、课程规划的预期效果

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逐渐成长为兼具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接班人。

1.德育方面

熟悉了解经典革命故事,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政大事的习惯,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智育方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灵活的学习思维,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较高的学科核心素养。

3.体育方面

热爱运动,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习惯。经过六年的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一项田径特长技能和两项球类特长技能。

4.美育方面

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美术类掌握一项画画类特长和一项手工类特长;音乐类能够掌握简单的乐谱和两项技能。

5.劳动教育方面

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整理个人内务、做饭、打扫家庭卫生等,掌握简单的植物种植知识和技能。

五、总结反思

1.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时刻结合国家政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需要学校明晰国家政策和党的教育方针,时刻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

2.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

学校不是凭空“生出来”的,而是在学校当地世世代代的人的成长中发展的,这些发展恰恰是学校课程成长的根基,是校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去挖掘,从本土文化中找到学校文化的灵感,从而找到课程建设的方向。

3.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灵活激活教师创造力

在校本建设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结合自己的才能设计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展示的平台,让教师的想法得以落地。有想法的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开设相关课程,学校成立专家团队评估可行性并指导其不断完善内容,同时对创设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表彰,激活更多老师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借力“三色文化”、打造“特色印记”夯实学生德育根基,通过小琼花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科学减负与提质增效同在,让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齐飞。学校全力培养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兼具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力实现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聂秀娟.德育课程校本化[J].黑龙江教育,2015(012).

[2]梓樺.筑我幸福梦—江苏省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幸福教育掠影”[J].湖北教育,2014(005).

猜你喜欢
三色
金坛奋力描绘农业强区“三色”
迈进另一个阶段的三色激光强作 BenQ(明基)i985L
体验与想像——殖民地朝鲜京城帝大知识分子的“三人三色”北京体验
多彩教育 “三色”增辉
内蒙古70年:“三色”话发展
秦巴山区的“三色”文明之歌
“三色”德育立贤人
“三色”大地谱新章
中西音乐“生万物”的“三足鼎”
“三色”旅行恰似一部无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