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域下秦淮文旅事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3-06-10 14:13高紫萱钟清蓉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新

高紫萱 钟清蓉

摘要:在两千多年历史与文化的滋养下,南京秦淮河在江南众多河流中独树一帜。围绕秦淮河而作的秦淮文学屡出上乘之作,这使秦淮河久负盛名,千百年来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驻足于此,一个独特的文学审美空间由此诞生。秦淮河承载着数千年来人民群众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是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由此观之,文学自古便与地域文化、旅游事业紧密联系,深入研究文学文本对传承地域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秦淮河蕴含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如何推动秦淮河流域的旅游业由数量效益型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继续开发秦淮河流域资源、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行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文学旅游的理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理念,与创新产业链的时代要求相符,因此在新时期探究以文学为导向的旅游业在秦淮风光带中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发展文学旅游有助于推动南京文旅事业发展与秦淮文化传承,更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章探究新时代推动秦淮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分析文学视域下秦淮文旅事业的创新性发展,以期用文学引领构建秦淮文旅新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秦淮文学;文学旅游;文学空间;文学意象;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7;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2NFUSPITP0180

秦淮河流域是南京母城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南京一系列文明的摇篮。秦淮河承载着数千年来南京人民累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是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发展至今,继续开发秦淮河流域依旧是发展南京文旅事业的重要工作。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秦淮河正面临尴尬的局面:水系萎缩,繁华不再;“非遗”、传统民俗逐渐消亡;商业气息浓厚,运营机制日益僵化;污染防治仍需巩固强化……如何使秦淮河流域文化摆脱困境,推动其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创造最光彩夺目、最生动形象的表现之一。文学自古便与地域文化、旅游事业紧密联系,因此深入研究文学文本对传承地域文化和发展旅游事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探究新时期以文学为导向的旅游事业在秦淮风光带发展的可行性,有助于推动南京文旅事业发展与秦淮文化传承。本文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理念展开叙述。

1 文学视域下秦淮文旅的发展

秦淮河历史悠久,古时称为龙藏浦,汉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经地质、考古学者证实,秦淮河是自然形成的,但其中部分河段不排除人工开凿的可能性。公元前471年,越王勾践在秦淮河畔的长干地区修建了南京最早的城池“越城”,这为秦淮文化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南北方文化在几百年的战乱与朝代更迭中于秦淮两岸不断交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空前的高峰,形成了“魏晋风流”。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慕名而来或迁居于此,留下了大量吟咏秦淮的著作和不朽的文化足迹。明代是秦淮文化的鼎盛时期,秦淮河流域也发展为“欲界之仙都,生平之乐国”(余怀《板桥杂记》)。清之后秦淮文化曲折发展,虽繁盛一时,但最终走向没落[1]。

秦淮文学作为秦淮文化的代表,与其命运休戚相关。魏晋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使秦淮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清以来文化领域的钳制则使秦淮文学的发展一度停滞;直到民国时期,情况才得以改变。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使秦淮文学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成为江南地区的文化典范。

20世纪70年代,已有学者敏锐地感知到了文学对旅游的重要影响,文学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2]。秦淮河流域作为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旅游事业自古便与文学交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于秦淮两岸吟咏歌会,留下了不朽的佳作,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审美空间由此诞生。这些围绕秦淮河而作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秦淮河丰富而独特的文学旅游资源,大大增强了秦淮旅游的吸引力。从文学的角度探究秦淮文旅事业的创新性发展,用文学引领构建秦淮文旅的全新发展格局,既是契合南京独特历史文化背景的创意思路,也是在新时代推动南京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2 以文学推动秦淮文旅发展的必要性

千百年来,秦淮河一直是文人墨客审美观照的重要文学意象,是一个承载着个体独特感受的艺术空间。秦淮文学空间与秦淮河本身具有的流域空间交织融合,形成了秦淮河流域最重要的文旅资源。

2.1 以文学角度出发探究文旅发展的优势

秦淮河文旅资源不仅可以提升秦淮旅游的文化品质,优化旅游体验,还能为读者或游客提供重新认识文学作品和旅游目的地的新视角[3]。将文学旅游者游览时涉及的文学意象与阅读文学作品的体悟有机结合,使旅游与文学相对应,读者或游客便能捕捉到作者创作时的独特感受,从而理解文学的深层意蕴。

2.1.1 文学时空抒写与秦淮文学意象

文学文本相较于其他表现形式,在叙述时间上有清晰明了的脉络,但在空间抒写上常常被认为不够直观。20世纪末以来,文学的空间抒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所能影响的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其他研究领域[4]。文学作品蕴含着客观的自然空间、作家的审美空间以及读者的联想空间[5]。换言之,文学描述的特定地点,汇聚了此地的现实空间、作者的情感空间和读者的心灵空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窥见作者对现实空间的描述,一方面能够对自然空间形成初步的总体感知,另一方面能够进入作者的审美空间,收获相应的审美情感体验。由此,文学完成了其在时空两方面的统一,为文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秦淮文化的包罗万象使秦淮文学具有多元的描写意象,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展现秦淮“欲界仙都”特质的描写秦淮风土人情的作品,另一类是承载金陵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咏怀讽喻之作。前者指秦淮文学自六朝以来便不脱“江左风流之风”,构成一脉相承的文学时间线。文人士大夫与秦淮歌妓一直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这使得秦淮文风不可避免地带上艳情浓丽之感,与中原地区庄重典雅的风格大相径庭。这种独具江南水乡特色、柔婉华靡的秦淮文学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虽然历来有诸多学者对这种近乎“靡靡之音”的文風加以批判,但不能否认的是,其确实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构成了南京文学之都的气韵。而后者则侧重于从文人自身的角度阐发情思。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无论是言内之意还是言外之意,两者都是文学文本对秦淮风物人情的独特阐释,蕴含着秦淮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旅游价值[6]。

2.1.2 文学受众的个体情感联结

“受众”一词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7]。文学受众在文学阅读、文学鉴赏的过程中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建立情感联结。他们是文学旅游的潜在游客,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份已建立的情感联结,其会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目的地旅游。课题组在秦淮河畔随机采访了部分游客,发现非南京本地人的80%游客都是通过《泊秦淮》《乌衣巷》《金陵十三钗》等经典文学著作了解秦淮的,到此旅游也是为了探寻文中描绘的场景。

秦淮文学是人们研究文人歌伎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的最佳素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前人的机会。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文学,但中国人骨子里的崇古尊史观念会使其下意识地靠近历史文化名城,感受与现代都市大不相同的复古韵味。另外,也有一些游人带着好奇心,是因为想要娱乐来到这里的,这也无妨,因为文学是包容的、雅俗共赏的。

2.2 秦淮地区与文学的适配性

南京素来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标志性景观,构成了无数名篇佳作的底色。自汉魏六朝以来,数量繁多、影响广泛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和视角诠释秦淮,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秦淮文学线,累积了人们对秦淮地区的集体记忆。可以说,秦淮自古便具有文学气质,是江南文化的精髓。

2.2.1 丰厚的文学气韵

纵观南京文学史,最醒目的当数一系列与秦淮相关的作品,它们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六朝文学评论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力透纸背,唐宋诗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的《乌衣巷》等璀璨夺目,明清小说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精妙绝伦。此外,还有风靡一时的戏曲传奇,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李渔的《笠翁十种曲》等。进入现代,又有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及众多优秀的散文名篇……秦淮河因为这些文学著作闻名遐迩,也因为这些文学著作拥有了丰厚的文学气韵。

2.2.2 地方文学的集体记忆

秦淮文学空间可以概括为一种地方文学。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中,“地方”指的不仅是生命的地图,情感、记忆与想象的载体,而且是一种观念、概念,以及在世存有的方式[8]。文学视角变换与旅游空间的建构相联结,成就了秦淮河独特的文学之旅。在形容秦淮风貌时,大部分游客都用到了“烟水气”“文化底蕴”“繁荣”等词。与众多游客的体验相符,很多文人墨客在抒写秦淮时也多用这样的表述或蕴含此种意味,这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对秦淮河的集体印象。秦淮水域的景物在文人笔下由简单的地标建筑转变为文学景观,造就了秦淮独具一格的“地方感”。从这个层面来说,游客与作者共同构建了秦淮文学的写意空间,而由这种文学空间构成的秦淮文化意象反作用于秦淮旅游事业,推动其千百年来繁荣发展[9]。

3 文学视域下创新发展秦淮文旅的路径

近年来,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文学对旅游的重要推动作用。秦淮风光带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文学旅游的活动,如印刻名家名篇于地标上或发放纪念册等,但总体来看,收效甚微。因此,必须深入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课题组在不同时间对秦淮风光带的200名游客进行了随机调研,基于游客对秦淮文化的了解程度及了解方式、选择来秦淮旅游的原因、对秦淮风貌的印象、在秦淮旅游的感受等方面进行采访。同时,结合秦淮文旅现状以及部分游客对秦淮文旅的看法,从内容挖掘、利用手段、宣传方式等方面,针对现存问题,探索更好地发展秦淮文旅的路径。

3.1 加大文学资源整合力度,探寻秦淮文旅新要素

首先是推动秦淮文学新发展。秦淮一带作为文化与风景交相辉映的独特地理空间,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亟待挖掘。先人留下了众多佳作,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发展显现出一定的疲态。如今的人们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游赏,浮于表面的吟咏感叹并不能起到赓续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应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提取符合新时期特点的价值理念,结合时代创新发展。

秦淮流域在古代文学中大多被塑造成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而现代的秦淮河作为城市景观之一,正在逐渐解构其缠绵悱恻的文化象征。当下应在保护已有秦淮文学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还原历史的同时寻找新的要素,结合当下特征续写新的“秦淮故事”。围绕这一观点,可以培养一批新时期的创作者,为日益僵化的秦淮文旅体系注入生机。这批创作者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秦淮现今的发展面貌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并不局限于文学,可以与各种媒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多种形式,以形成多元的文化结构。

3.2 创新秦淮文学表现形式,增强秦淮文旅吸引力

秦淮作为古代文化中心、文脉重地,在今天依旧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围绕这一特质,不断打造新的文化载体,发挥秦淮风光带的文化教育功能,并与社会发展现状有机结合,发展独特的文旅经济。此外,还要重视新兴产业对秦淮文旅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近年来很火的剧本杀、“沉浸式+”角色扮演、VR游戏等,都是可行的联动方向,在客观上能够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力宣传、倡导文化自信,各大景区打着“复古”的旗号建设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营销了无数网络热门打卡点。这看似是一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动,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开发者盲目跟风,致使景区开发雷同,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更有甚者唯利是图,随意歪曲历史,对文化教育事业造成重创。这些千篇一律的景区也许能走红一时,但必定不能长久发展下去,因为它们没有将景观与文学相对应,忽视了独特的地方感。

除了前文提到的软文化方面的进步,还要在硬件设施上不断更新发展。“文化意象对全域旅游的驱动主要体现在文学意象、空间意象、行为意象对旅游者出游动机、决策、行为、体验等的影响,以及旅游目的地在供给層面上基于文化意象所作的改革与创新上。”[10]既然要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指导旅游业发展,那么就要尽可能地还原秦淮风光带的历史风貌。虽然考虑到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无法做到样样俱全,但至少不能忽视文化特色。即使是创新,也要有所依据,切忌纸上谈兵。

3.3 采用多元化传播方式,加大秦淮文旅宣传力度

秦淮文旅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因此要创新宣传方式,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宣传。身处互联网时代,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忽视各大网络平台的营销作用。公众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臺都是良好的宣传阵地,可以利用其与网红、“大V”合作,展开矩阵式引流推广。

4 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从文学视域出发是发展秦淮旅游业有效且可行的办法。秦淮地区历史悠久,风韵绵长,用秦淮文学推动秦淮旅游发展是适宜此地的发展方式。文学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传递文化精神的载体,秦淮文学赋予了秦淮地区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附加值。通过文学作品的描绘,游客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淮当地的文化底蕴。若想将文学旅游落到实处,使其为大众所接受,需要整合文学资源、创新文学表现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这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将秦淮文学充分融入旅游,探寻秦淮旅游的更多可能,是当今创新发展秦淮文旅事业的一条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龚斌,范少琳.秦淮文学志[M].合肥:黄山出版社,2013:8.

[2] 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25-127.

[3] 赵耀锋.中国文学旅游自觉研究[J].社会科学家,2021(8):87-90.

[4] 张杰.空间视角开启文学研究新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17(002).

[5]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J].人文杂志,2016(5):60-65.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7] 孙守平.电视报道“受众意识”的强化[J].记者摇篮,2012(1):64-65.

[8] 蒂姆·克莱斯维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王志弘,译.台北:秀威出版社,2009:35.

[9] 李刚.文学旅游的时空建构:以南京秦淮河风光带为例[J].旅游论坛,2016,9(5):86-92.

[10] 杨伟容,朱振峰,曹艳琴.文化意象驱动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J].江南论坛,2022(6):68-71.

作者简介:高紫萱(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钟清蓉(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