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家山”

2023-06-11 03:19孙功俊
阅读时代 2023年6期
关键词:跛子沙湾外甥

孙功俊

《家山》是著名作家王跃文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作家以宏阔的笔墨描绘了沙湾自大革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风云际会,讲述了陈家五代人的命运,是一部以家乡为背景的社会变迁史、社会生活史,也是一部乡村民俗史。

“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开头的故事像是流行小说的故事开端,沙湾村民和舒家坪的村民展开了一场械斗,直至出了人命。而这条人命还发生在甥舅亲缘之间,舅舅四跛子在万般无奈下将杀红了眼的外甥舒德志给“剁了”。他们本可以将沙湾与舒家坪的亲缘提升为血亲一家人,却因为“今朝没有舅舅外甥,只有陈家舒家”的疯狂理念,导致无法挽回的痛心疾首。无谓打杀的由来更显荒谬,只因为沙湾独姓的朱达望一句酒后疯话,惹得舒家坪人同陈姓家族大开杀戒。这个开头让小说陡然有了戏剧性。

之后的故事围绕着如何化解这场不可化解的矛盾展开。陈家四跛子杀死自己的亲外甥舒德志,让本来的姐弟俩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个死结直到小说的第十七节才完全了结——四跛子将自己的次子送给姐姐当儿子作为补偿。“骨肉就是骨肉,哪里打得散”,这几乎是两村人的共识。无论是沙湾还是舒家坪的村民,都希望两家能从此化解仇恨,姐弟和好如初。一波三折之后,目的终于达到,两村人又可以从容往来,一片祥和。

《家山》以沙湾一个小村庄、一群小人物的小切口来叙事,写得张扬、铺陈、厚实,精密的场景、人物、对话,细腻入微。宏大叙事不一定就是大人物大事件,小切口叙事也可以展现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时代。作家是清醒的叙事者,简繁得度,一张一弛,使叙事显得变化多姿。没有晦涩的意象,没有时空错乱的蒙太奇,没有泛滥的心理独白,传统的直白、线性的叙事结构确保叙事连贯顺畅,阅读起来没厌倦感。

何为“家山”?小说的第二十三节,陈劭夫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喜闻父母及家中顺吉,家乡瑞雪,河山安宁。”由此也就知道,“家”“山”可视为一种理想:家庭和家乡人顺遂吉祥,家乡山水安泰无恙。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理想,但要变成为现实却很难。《家山》就面对着这样的难题,在一个烽火连天、动荡不定的时代,一群人为了一种共同信守的理想而堅韧地生活着,守望相助中又有通融理解,从而凝结成一种信念,将理想之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中,始终不让它泯灭。

小说细节生动,针脚绵密。作家深受明清小说的影响,深谙历史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外,也是由生活日复一日的细枝末节构成的道理。小说沿袭《红楼梦》的写作手法,专注于日常化写作,在柴米油盐、耕读劳作的生活中写出生命的悲与喜、爱与愁,借助生活细节营造情境,烘托出一种空灵神秘的氛围。这些朴实清新的细节描写,温情而让人心生欢喜。寥寥数笔,绘出了一幅幅鲜活灵动的乡村画卷,把传统文化的妙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难能可贵的是,《家山》大胆使用方言俚语作为叙述语言,在作家王跃文看来,乡音能让感情表达得更加精准。他说:“如果用标准的普通话,没法表达乡村人物的情感,我使用民间语言的时候,学到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词汇、修辞,而是家乡人物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等,这些都通过他们的语言活生生逼到眼前来。”

《家山》是一部史诗之作,通篇充盈着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写尽了寻常百姓的悲欢命运,揭示出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这份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家山”,读懂了《家山》就读懂了乡土中国。《家山》给我们的启示,可谓看得到山水,听得到乡音,闻得到烟火气,记得住乡愁。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跛子沙湾外甥
6岁外甥难倒我了
跛子爷
番禺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的分析与研究
磕头
六岁外甥难倒我了
查跛子
查跛子
多源多相复杂储集层预测——以春风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1砂组为例
小沙湾黄河特大桥针对高低塔的减震设计
小沙湾黄河桥主塔锚固区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