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构建抗疫精神的重要价值

2023-06-11 07:57杨军易善宇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

杨军 易善宇

摘 要:重视精神成果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抗疫的实践构建了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实现自觉的“精神生产”,为中国精神注入新鲜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从构建抗疫精神中深化对中国应对风险挑战条件的认识,确立中国抗疫叙事、增强中国际话语权,从而把握防范风险的先手、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构建抗议精神是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通过贴近人民群众的情感凝聚共识,引领大众把对中国抗疫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理性认识,抵御错误思潮思想对大众思想的误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疫精神;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1.011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CPC in Constructing the Anti-Epidemic Spirit

YANG Jun,YI Shan-yu

(College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It is a good tradition of the CPC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achievements. The CPC has built a great anti epidemic spiri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anti-epidemic.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construct the anti epidemic spirit. It mainly includes: realizing conscious “spiritual production”, injecting fresh content into the Chinese spirit, and highlight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PC; By building the spirit of fighting the epidemic, we will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hina can cope with risks and challenges, establish the narrative of China's anti-epidemic, and strengthen the voic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so as to grasp the first hand in preventing risks and resolving risks and challeng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test spirit is based on the “most tenacious facts”, by gathering consensus through the emotions of the people, leading the public to raise their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 into a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 system, theory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sist the misdirection of erroneous ideological thoughts on the public thoughts.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ti-epidemic spirit; important value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抗疫实践的精神产物。作为对中国社会在抗疫中精神状态的描述,“抗疫精神”并非自动生成,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觉构建起来的。习近平在总结中国抗疫经验的基础上,对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所彰显的精神风貌、道德品格等进行凝练、概括和表达,并对抗疫精神的根基、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党中央积极推动开展对抗疫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弘扬抗疫精神。这种精神成果的构建符合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丰富了中国精神的谱系,具有重要价值。

一、以構建抗疫精神实现自觉的精神生产

重视精神成果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形成这一传统是基于: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属于人的“全面生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包括在自发意义上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在自觉意义上形成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形而上学等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精神生产的发展逻辑,一方面受到物质生产生活的“纠缠”,另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的影响。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既要掌握物质生产的生产资料,也要掌握精神生产的生产资料。要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自觉进行精神生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精神生产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探寻复兴之路的征程充满了艰辛坎坷,长期面临着经济文化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也面临着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实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封锁、破坏和干扰。而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中,人的主观意志发挥着强大的反作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怀等精神力量往往成为强大的、持久的支撑。正如邓小平所说,“延安时候我们有什么?物质条件很差,就靠精神文明。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精神具有决定意义”[1]。中华民族探索复兴的历程生动证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其三,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正大步跟上时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复兴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的丰裕,制度层面的先进高效,而且在于精神层面的丰富。中华民族在精神领域能够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多贡献。“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只有在具有坚定的意志、崇高的觉悟和伟大的精神时,中华民族才能够克服现实中的各种障碍,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宝库增添新的贡献。所以,“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3]。

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活动所蕴涵的原则、道德、态度、情感等,历史性地建构了各具特点的精神样态。如中国革命时期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女排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災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样态虽然形成于不同时代和实践环境,但都凸显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蕴含为民、奉献、自强、团结、求实、创新等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利益诉求、未来愿景、现实关怀和生存智慧,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持续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精神成果,实现了对人民的教育、激励和动员。英国学者汤比因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4]。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点上具有更多的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精神生产。最突出的就是在既往党的精神成果基础上成功凝练了“中国精神”,提出“中国精神”的理论命题,构建了中国精神的谱系,用“中国精神”这一概念从整体上界定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生成的精神样态。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精神”的生成基础、主要内容、内在特点和时代价值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发,强调“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鲜明的精神标识,“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并在实践中推动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经过努力,中国精神日益成为聚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唤起人民大众的民族立场和民族自信、谋求中国社会广泛共识的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构建抗疫精神,为中国精神注入新鲜内容。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样态具有共同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中国精神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抗疫中表现出来爱国奉献、勇于担当,众志成城、守望相助,顾全大局、尊法守序,尊重科学、善于创新,团结合作、命运与共这些精神状态,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包含的元素。同时,由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较其他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发生的大事件而言,具有与人的生命安全直接关联度高、科学技术要求复杂、涉及人群广泛、控制疫情任务紧迫、系统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成为人类共同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在开放条件下领导抗疫,考察、描述中国抗疫必然具有国际比较的视角,也包含着对不同制度和价值观冲突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抗疫精神更突出对生命的珍惜、对科学的尊重、对团结合作的呼唤、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可以说,伟大抗疫精神是在全球共同面对疾病困扰条件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疫的特点和优势,是对中国精神所作的新诠释。

中国共产党构建抗疫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6]。中国共产党构建伟大抗疫精神正是如此。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及其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要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命关天”“以民为本”“以义为先”“勇者不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同”等观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疫行为的引导,深刻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深刻理解在国际比较中凸显“四个自信”的真理性、构建中国抗疫叙事的必要性,自觉从中国抗疫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从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萃取精华,凝练出伟大抗疫精神。从根本上看,凝练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自觉的精神生产、文化创造。中国共产党将伟大抗疫精神置于中国精神的整体谱系中,意味着抗疫精神将借助中国精神的文化优势不断焕发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要的精神力量。

二、以构建抗疫精神把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法宝

当代中国是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众多复杂矛盾和困难的条件下,快速推动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化、多种社会思潮蔓延,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些不够完善、科学的具体政策和体制机制在实行中带来负面效果等等,都极易触发风险。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抱持遏制中国崛起、“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积极利用其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在国际舆论空间的话语权,从政治、贸易、金融、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施压,并在网络空间散布各种抹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言论,按照它们的需要构建“中国形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源自国际的风险与源自国内的风险叠加、交织创造了条件。如果不能周密防范和妥善应对风险,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进程。应对风险挑战,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引领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必修课”。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7],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保持着清醒认识。

中国共产党以构建抗疫精神,深化对应对风险挑战条件的认识。新冠肺炎疫情如一只“黑天鹅”飞起,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人类猝不及防。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坚决果断地控制住这只“黑天鹅”,使其不至于引发“灰犀牛”出场。抗疫精神作为对中国抗疫实践的观念反映,蕴含中国抗疫的宝贵经验,刻录着中国应对这只“黑天鹅”的秘笈,即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使中国在这场“大考”中创造出优于其他国家的成绩。抗疫精神作为对中国抗疫实践的观念反映,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这个转变要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实现,靠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这一转变的完成就使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防范风险的先手、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风险是全球性的、系统性的、高层级的,中国抗疫期间遇到的风险挑战既有生命安全、生物安全领域,也有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那么有效应对这一风险中所获得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和所形成的精神样态,必然具有普遍意义,不会因为疫情结束、抗疫斗争结束而丧失价值。“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8]在这个意义上,抗疫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学到的东西,即应对风险挑战的法宝,必将成为中国在今后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支撑和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以构建抗疫精神,确立中国抗疫叙事,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在抗疫过程中,中国一直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构建全球抗疫叙事,尤其是中国抗疫叙事。长期以来,西方大国利用其把控的国际话语权,通过学术研究、媒体讲述、出版发表等途径,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界定国际事务、事件的性質、特点和价值评价,构建符合其需要的“真相”“历史”。为此,西方政客不惜伪造证据、编造谣言,西方媒体违背客观性,进行选择性地报道,甚至传播谣言。比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欧洲发生严重流感,尽管流感病毒并非起源于西班牙,欧美很多国家都发生了大面积的流感,而西班牙如实报道了本国流感的发病情况,结果这场流感就被界定为具有侮辱性的“西班牙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故技重施,用一套特定的语汇、句法和语义构建符合它们利益要求的“抗疫叙事”。如果任由充斥意识形态偏见和虚假信息的抗疫叙事蔓延,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将受到极大破坏,在抗疫结束后中国可能面临国际社会的孤立、排斥。而一些具有侮辱性的语词或将成为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叙述中约定俗成的固定话语,中国人民给予世界各国抗疫的支持就会被视为“赎罪”。因此,必须建立基于客观事实的国际抗疫叙事、中国抗疫叙事。

自抗疫展开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国际多次发表关于抗疫的讲话,《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对中国抗疫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这些都是构建中国抗疫叙事,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引导国际抗疫叙事走向的努力。构建中国精神是构建中国抗疫叙事的重要方面,与说明中国抗疫的实际状态、总结中国抗疫经验、分析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原因、部署中国抗疫工作一起,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中国抗疫的真实面貌。构建中国抗疫精神,叙述中国抗疫精神的内涵,实际蕴含着对西方抗疫叙事的回应。其核心内容是:其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生命至上”,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尽力救治病患,保护每个人避免感染,这是对人民群众基本人权最真实的尊重、护佑;其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抗疫上有稳定的共识、一致的行为,实现了“举国同心”。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并没有抹杀人民群众的意志,忽略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将人民的愿望汇入党的决策中,以国家制度的力量保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形成了集体的“合力”,以实际行动参与抗疫;其三,中国抗疫不是单凭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意志或者运作政治权力,而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技术的转化、创新来解决治疗、防控中的问题;其四,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大国责任,切实为全球抗疫提供物资支持、经费支持、技术支持,为促成全球团结抗疫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构建抗疫精神来构建中国的抗疫叙事,应对西方抗疫叙事制造的舆论危机,维护中国的尊严和形象,为中国在全球抗疫叙事上赢得话语权。同时,这也意味着“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今后突破西方叙事、应对风险挑战要高度重视的方面。

三、以构建抗疫精神实现思想引领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要竭尽全力来指导工人运动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未来社会。为此,共产党人“不仅要争取和引导整个无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绝大多数,而且要争取和引导全体受资本剥削的劳动者跟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锋队共产党走”[9]。思想引领力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具备并不断增强的能力。“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10]。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凝练精神样态、丰富精神谱系是实现思想引领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加强对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教育、思想引领,尤其是重视党的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思想引领力,以克服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带来的制约、阻扰,凝聚人心、谋求共识,画出思想的“同心圆”,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四个自信”。在全世界关注、全体中国人民参与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大事件上,提炼、构建中国的抗疫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引领的主动作为。

构建抗疫精神是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以人民群众的亲身经历和共同实践为基础来凝聚共识。抗疫精神源于抗疫实践的事实,全体中国人民是抗疫实践的主体。虽然不同地域疫情发展程度不一样,但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遵循的,疫情防控的基本措施是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执行的。那么,共同的实践经历能够带来共同的实践体认,包括人民群众对中国抗疫总体事实的了解和认可;基于共同经历而生发的跨越地域差别、文化差别、经济差别的共同情感和心态;基于个人在疫情中实际状况而产生的自我价值判断。正如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说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11]。以事实为基础的抗疫精神,为在人与人之间、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开展对话、凝聚共识奠定了基础。

构建抗疫精神是通过贴近人民群众的情感来提升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引领,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具有稳定性、深刻性的认识。尽管“四个自信”在表述上具有感性色彩,而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识大多属于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的感性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抗疫和世界抗疫更多的是感性认识。要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四个自信”,上升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同,需要有蕴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事物充当中介。习近平对抗疫精神所作的概括,使用了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且感性的语词,极易与人民大众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抗疫精神蕴涵着对中国抗疫为什么成功的回答,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能”的深刻理解。全面正确认识抗疫精神,既要有情感基础,又必须超越情感,去思考抗疫精神背后的“社会存在”,即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的上层建筑”等因素。抗疫精神将对中国抗疫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引导人民群众由对“中国抗疫”具体事件的感性认识转化、升华为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理性认识。

构建抗疫精神主动回应人们思想上的疑惑和问题,可以将更多的人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虽然中国抗疫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社会上始终有一些杂音,网络空间不时会出现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抗疫、美化西方国家为取向的言论。这些言论与境外一些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中国抗疫的声音形成呼应。尽管它们不是舆论的主流,却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以致人们在如何评价中国抗疫的举措,如何看待西方国家与中国抗疫效果的不同,如何看待西方国家在抗疫过程中出现的反智主义,真实的西方是什么样的,中国对国际抗疫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什么还要被攻击等等问题上,存在很多疑惑,并在网络空间展开争论。消除或削弱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帮助人民大众澄清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主动回应错误思潮涉及的问题。构建抗疫精神,阐明抗疫精神的思想蕴涵,阐明中国抗疫的独特优势、独特经验,倡导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就是对人们思想中各种问题的回应,同时也会压缩错误思想思潮蔓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3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6.

[4]〔英〕汤比因,〔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比因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94.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6.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19-220.

[7]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5.

[8]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0-181.

[9]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1.

[10][ZK(]习近平.平凡铸就伟大 英雄来自人民[N].人民日报,2021-01-02.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收稿日期:2022-12-22

基金项目:2020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与时代价值”(2020MSJ018)

作者简介:杨军(1967-),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易善宇(1993-),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