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实词梳理

2023-06-13 10:08姜楠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纳谏邹忌齐王

姜楠

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识别和记忆。下面,笔者就梳理一下初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实词。

一、策

①鞭子。如《马说》中的“执策而临之”,意思是拿着鞭子面对它。

②用鞭子打。如《马说》中的“策之不以其道”,意思是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鞭打它。

③记载,记录。如《木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意思是记载功勋的册子足有十二本那么多,賞赐的(财物)成百上千。

④拐杖。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弃其策,化为邓林”,意思是夸父丢弃了他的拐杖,化为桃林。

⑤策略,计谋。如《进<诸葛亮集>表》中的“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意思是诸葛亮当年27岁,就提出了一个神奇的策略。

二、信

①信用,诚信。如《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意思是中午没有到,你这是不讲信用。

②相信,信任。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③确实,的确。如《促织》中的“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意思是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狗也成仙。

④诚实,如实。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意思是对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会如实相报。

⑤通“伸”,意为“伸张”。如《隆中对》中的“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意思是我不能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

三、许

①大约。如《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

②允许,答应。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安陵君其许寡人”,意思是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③赞同,赞成。如《愚公移山》中的“杂然相许”,意思是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④地方,住所。如《五柳先生传》中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意思是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

四、异

①不同,差异。如《岳阳楼记》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怪异的,奇特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意思是奇特怪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景色。

③对……感到奇怪或诧异。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意思是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十分奇怪。

④别的,其他的。如《吕氏春秋》“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意思是农民不敢做生意,不敢做其他的事。

五、修

①修建,修葺。如《岳阳楼记》中的“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

②建立,培养。如《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究诚信,建立和睦的关系。

③整治,治理。如《隆中对》中的“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意思是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吏治。

④长,高。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俊美。

六、诚

①确实,的确。如《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意思是这的确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意思是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②诚心,诚意。如《愚公移山》中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意思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③如果,假设。如《降中对》中的“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意思是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七、辞

①辞别,告辞。如《桃花源记》中的“停数日,辞去”,意思是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

②推辞,推托。如《孙权劝学》中的“蒙辞以军中多务”,意思是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③言辞,文辞。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意思是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没有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得温和一些。

……

【趁热打铁】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D选项。

解析:A项中的第一个“策”意为“记载”第二个“策”意为“鞭子”;B项中的第一个“许意为“答应”,第二个“许”意为“大约”;C项中的第一个“异”意为“对……感到奇怪”,第二个“异”意为“奇特的”;D项中的两个“诚”都意为“的确,确实”。

当然,文言文中的实词还有许多,笔者在此只列举了课本中常见的七个实词。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实词,结合语境来理解它们的意思。

猜你喜欢
纳谏邹忌齐王
邹忌劝齐王纳谏
呆若木鸡
邹忌比美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栾书纳谏
画鬼容易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