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打人”娃

2023-06-13 05:55徐桂凤
家教世界·V家长 2023年5期
关键词:打人因果关系爸爸妈妈

徐桂凤

宝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热衷于”打人了,稍不留神,一转身他就打了别的小朋友。宝妈很尴尬,赶紧赔礼道歉并给宝宝屁股来两下。许多父母开始疑惑,原本乖巧的宝宝怎么突然喜欢打人了呢?

是的,这种所谓宝宝“打人”的情况,确实是普遍存在!而且也存在孩子会挑“软柿子”捏,特别针对某一个人打,我家妹妹小团子一岁多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情况,奶奶那时就抱怨:妹妹总是喜欢拍她的脸,也喜欢抓着她的手按嘴里咬,却不打我和她爸爸,实在太郁闷了!

那小宝宝“打人”,是宝宝真的有暴力倾向吗?需要担心吗?应该如何应对?

宝宝在探索自己胳膊的活动范围和能力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充满了好奇,他对世界的探索最初是从对自己的探索开始。婴儿期,他们会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身体部位以及功用。说到这,我先要跟大家介绍一个认知行为发育的重要概念——即时因果关系。

从4~5个月开始,孩子逐渐学习因果关系,这个时期,他会努力弄出声响甚至噪音,比如敲击玩具,或者把玩具扔出去。在这些动作中,宝宝逐渐知道:“哦,原来我这样做,就会出现……的结果呀!”在这种反复的实践中,他逐渐习得因果关系的存在。

当孩子第一次用手拍到妈妈或者爸爸的脸上,他们会因为听到“啪”的一声响而咯咯笑,就和他们拍打玩具一样。可是他们很快发现,拍爸爸妈妈的脸可比拍玩具好玩多啦,因为他们会给出不同的表情呀!

妈妈可能会表情吃惊和故作痛苦,爸爸还可能在旁边直乐呵,甚至拍手称快呢!于是,这种打人,尤其是“啪啪啪”的打脸行为就被维持下来了。就像我家妹妹特别喜欢打奶奶的情况,我仔細观察了一下,妹妹每次打奶奶脸或者咬奶奶手的时候,奶奶的表情和声音都很夸张,有时还哈哈大笑。所以,并不是宝宝暴力地“打人”,而是宝宝错把养育者当成了学习因果关系的教具。

应对方式:我们乐于让孩子去探索学习因果关系,但我们当然不希望他养成打人的习惯。当孩子打人的时候,我们保持平和,对于其拍打行为不要给激烈的表情回应,既不要表现得很开心很好玩,也不要很夸张很生气,这个时候即使是生气或痛苦的表情,宝宝也有可能觉得很好玩。

我们可以把头扭到一边,如果宝宝继续拍打,可以轻握宝宝的手,再拿起一个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用嘴巴探索世界的宝贝和出牙期的宝贝。保持平和,不要有其他过激反应,然后给宝宝备好磨牙玩具,就可以阻断宝宝咬人行为的持续了。

我家娃的奶奶按我说的方法做之后,妹妹打她脸的情况就明显减少了,后面慢慢就没有再出现了!除了宝宝出现该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应对很重要之外,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丰富的体验也很重要。

对于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充满新奇的东西,我们可以营造安全的环境供孩子探索,更要允许宝宝去探索。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看到孩子摔打玩具会很紧张,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这个时候孩子拍打甚至摔打玩具,是想体验每次动作和各种结果(发声、掉落等)之间的即时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准备合适的玩具,这样既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还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身体部位的运用,锻炼肌肉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宝宝还会因为自己对身体部位的掌控感而逐渐建立起自信。

表达情绪尤其是表达兴奋情绪的一种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兴奋得蹦蹦跳跳的娃,当宝宝看到下班回家的爸爸妈妈时;当孩子收到满心期待的礼物时;当孩子提出想要多看会儿iPad被应允时……他们真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们不会说“太好了”或者“我太开心了”,更多是用肢体来表达。而他们的手部力量和精细运动发育还不完善,还很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就会拍打东西来表达情绪。

此外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边界意识,不知道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宝宝觉得很高兴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失控地“拍打”到你了,但在其他人看来就觉得是孩子在“打人”。

除了开心的情况外,有些孩子在茫然无措的时候,焦虑不安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手也会不自觉地“拍打”着,有时候就是拍打在他人身上。这种“拍打”也有可能被父母认为是故意“打人”。

应对方式:这种情况根源是孩子不知道怎么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慢慢引导孩子认识情绪,并一点点示范如何表达情绪。

比如,当孩子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说“太好了”,一边欢快地拍手。当孩子焦虑惶恐时,我们可以及时拥抱、抚摸他,给他安全感。

如果充沛的精力没有发泄出去,娃在家里就各种情绪激动,手舞足蹈,上蹿下跳,就是不睡觉,胃口也不那么好……所以呢,为了减少娃的这种情绪宣泄式的“打人”,还不会走路的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满地爬吧,会走路的娃,直接放出去野吧!

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岁左右的宝宝还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候宝宝有想要的东西,例如想要吃奶、想要爸爸妈妈陪玩或者想要出门,就可能会爬到或者走到爸爸妈妈身边,对着爸爸妈妈一顿拍打,可能嘴里还带着“哇哇咿咿”的声音。

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察觉到孩子的需求或者以为宝宝在“打人”,制止宝宝的行为,可能宝宝还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

应对方式:敏感察觉孩子的需求,可以多观察宝宝的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看看孩子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如果无法准确判断,我们还可以和孩子确认,例如抱抱孩子问是不是想喝奶,或者指一指玩具,看看孩子是否想和我们玩。继而我们可以及时响应孩子需求,给他示范如何用言语和肢体表达想要的东西。

最后我要再强调下,大多数情况下,小宝宝所谓的“打人”和我们所理解的“攻击性行为”是两码事,宝宝还不明白自己的“打人”行为会引起他人的痛苦和无奈呢!因此我们既不要觉得宝宝有暴力倾向,也不要因为感觉孩子好像不会疼惜父母而难过伤心,这是孩子发展路上的一个过程,只要我们给予合适的引导,宝宝慢慢就会度过这个阶段。

猜你喜欢
打人因果关系爸爸妈妈
玩忽职守型渎职罪中严重不负责任与重大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打人的年纪
我的爸爸妈妈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
帮助犯因果关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