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回忆:氢弹攻关之战

2023-06-14 15:31胡新民
新传奇 2023年22期
关键词:钱三强于敏外因

胡新民

于敏回忆:“当时提倡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我们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指导思想,研究了许多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方案。”

在新中国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此,“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曾撰文《艰辛的岁月 时代的使命》回顾了这段历程。

受邀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当时的二机部部长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一直在考虑如何落实毛泽东的指示。1960年12月的一天,刘杰约钱三强商量如何为氢弹研制先行一步。钱三强在介绍了一些关于氢弹的基本特点后说:“需要有人先进行探索,宜早不宜迟。”

据于敏回忆:“1961年1月的一天,钱三强先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希望我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对此,钱三强在《温故而知新》一文中写道:“毛主席在论述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时候,曾经引用过一句古人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能成功;如果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要失败。科学研究对工业生产来说,就有个‘预的关系。”

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指导氢弹研制

当时,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两台高性能计算机,一台在北京,另一台在上海。为加快进度,科研人员兵分两路,同时在北京、上海进行攻关。其中,在上海进行攻关的技术带头人是理论部副主任于敏。

于敏在文中写道:“当时提倡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我们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指导思想,研究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下的许多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当时,虽然掌握了突破氢弹的关键所在,但要创造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原子弹有巨大的破坏性,是很难驾驭和控制的。这时,得益于过去对热核燃烧内因和外因有关现象的基础研究,大家在上海连续奋战了一百个日日夜夜,终于形成了一套从原理到结构的基本完整的理论方案。”于敏的研究成果赢得了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

氢弹研制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要突破氢弹原理,其次进行氢弹原理试验,最后是全当量氢弹试验。

1966年11月16日至24日,二机部九院副院长朱光亚在青海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主持召开氢弹科研生产汇报会。12月初,朱光亚返回北京,在向二机部领导汇报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情况后,代二机部起草《关于氢弹头“初级”试验准备工作情况的报告》,于12月9日上报给了中央专委。报告指出:“正如毛主席教导的,目前我们对这次核试验的认识,还只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还没有得到证明,因而必须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12月11日下午,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专题研究二机部呈送的报告。他在讲话中说:“二机部的报告写得很好,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实践证明:只要发动广大群众,善于应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科学实验活动,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就能不断前进,取得更大胜利。”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以《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走自己的路”的“源头活水”。

大力协同和集体攻关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时任九院副院长彭桓武和理论部主任邓稼先为尽快落实毛泽东“氢弹也要快”的指示,把科技人员兵分三路,分别由黄祖洽、周光召和于敏带队,在北京和上海的计算机上去实际运算研制氢弹的可能途径。

于敏在文章中写到核试验成功时说:“原因何在?我认为最根本的是遵循毛主席‘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同时,也因为在科学技术上,我们摸索和发展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科学的和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

“大力协同”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在氢弹攻关时,九院党委提出“请群众当诸葛亮”,号召广大科技人员不问什么资历来头,都要踊跃参加“氢弹途径大鸣大放”。

于敏在文章中再现当时的场景:“当时,大家通过一个个的学术报告会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突破氢弹的设想和途径,其中有许多很好的意见。我们始终注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活跃大家的思想,发扬研究院在突破原子弹时期就形成的学术民主气氛,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从而避免了走弯路的风险。”

在这种“百家争鸣”“大鸣大放”的学术民主氛围中,有一次,于敏团队中某人的一个计算错误,竟然给大家带来意外启发,为最后确定核试验正确途径起到了重要作用。

《邓稼先传》中写道:“1965年9月,于敏率领研究组去上海,利用那里的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计算和探索。在于敏的指导下,几个青年科技学者终于见到了一束智慧之光,显示有可能拽住了研制氢弹的‘牛鼻子。于敏马上通知了正在青海全面掌握着各路进程的邓稼先。邓稼先立即组织理论部进行討论和验算,使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趋于完善。随即他带人飞往上海,组织大家寻找解决问题的入口处,终于形成了一个有充分论证根据的方案,被称为研制氢弹的‘邓-于理论方案诞生了。其后,邓稼先和于敏又在设计实验、生产试验等方面通力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氢弹的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在氢弹爆炸成功20周年时,聂荣臻致函阐发了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分子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迅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人类造福。”

(《党史博采》2023.5.24)

猜你喜欢
钱三强于敏外因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将位置排到最后
隐姓埋名的于敏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浅析影响银行业发展前景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