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6-15 07:19鹿瀚文宋静
今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鹿瀚文 宋静

摘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景泰蓝制作工艺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对景泰蓝进行传承转化,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新时代,沿用传统的方式传承景泰蓝制作工艺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来传承非遗文化。本文分析了景泰蓝制作工艺活态传承面临的困境,认为活态传承景泰蓝制作工艺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要以科技为基础,不断更新其表现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了提出适合景泰蓝制作工艺新的传承发展策略,旨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工艺;文化双创;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6-0108-04

基金项目:2021年度唐仲英山大学子“中华文化创未来”重点项目:我是“守”艺人———景泰蓝画创意体验的阶段性成果(21CWL0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简称为“双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传统文化“双创”的提出既是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人民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作为“皇家礼器”的景泰蓝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但是,目前其精湛的工艺濒临失传,陷入了艰难困境。習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景泰蓝制作工艺发展历程与特色

景泰蓝制作工艺在元朝时由西域传入,称“大食窑器”[1],在与国内文化融合发展之下形成了中国著名的特重金属工艺品。由于该制作工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特别是在景泰年间最为盛行,且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同时因其是把珐琅釉料填充到花纹中烧制而成,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画稿、制胎、掐丝、点蓝、烧蓝以及磨光等流程,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因此在民间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的说法。现代景泰蓝制作工艺在纹饰、点蓝等方面的技术更加精湛,但是,由于其产品形式创新不足,与时代潮流结合不紧密,因此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景泰蓝制作工艺保护传承困境及保护取得的成果

景泰蓝制作工艺曾是皇家专享,象征着皇家贵族的尊贵和威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属珐琅器就有6000余件,极具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加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从而导致这一精湛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困境。

随着景泰蓝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对景泰蓝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本文主要从景泰蓝制作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成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景泰蓝制作工艺传承创新取得的成果

1.景泰蓝制作工艺在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新发展。政府部门、相关企业以及学者开始合力拯救手工艺产品。其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致力于保护景泰蓝传统制作工艺[2]。

20世纪50年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指导方针的提出,为古老的景泰蓝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政府和专家的大力推动,成立了特种工艺公司,由梁思成提议建立了景泰蓝创作专门研究小组和实验工厂。1952年,景泰蓝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赠与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嘉宾。截止到1956年,北京市一共成立三个珐琅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并为北京市景泰蓝工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景泰蓝行业发展达到新的巅峰时期,无论是企业规模、从业者数量、设备引进都达到了历史之最。大量的国外订单涌入,带动了北京周边地区中小乡镇企业的发展。但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国际市场遇冷,国内政府对行业放手,以及中小私营企业的不当竞争,导致了景泰蓝行业效益下降、经营亏损等局面产生。直到1997年,我国取消出口许可证制度,景泰蓝行业完全进入了自由竞争时期,行业间不断创新,重新赢得了海外市场的青睐。同年,《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颁布,国家从立法的高度对景泰蓝制作工艺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促进了景泰蓝行业的良性发展。这一阶段,景泰蓝还作为纪念品投入文化旅游消费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景泰蓝行业发展经过市场优胜劣汰,总结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开始从以经济效益优先转变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2006年,景泰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2年北京珐琅厂建立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形成了陈列收藏-展览学习-创意研发-旅游销售的经营模式。北京APEC会议期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送给参与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寄意世界和平、共同发展,景泰蓝工艺品由此开始作为国礼登上国际舞台[3]。2020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重点培养了40名优秀人才,设计制作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景泰蓝工艺品及文创产品。

2.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关专家学者除了保护景泰蓝传承工艺外,还十分注重形式的创新。在1949年8月,北京市政府邀费孝通、梁思成、徐悲鸿、王世襄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各界代表举办座谈会,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认为:“产品的艺术性与销路是一致的,必须认识过去中国美术的优良传统,要表现出新中国精神,要在形体、花样、颜色上进行改良[4]。”1952年,林徽因发表《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再次强调形体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其带领研究小组的成员对景泰蓝图案进行创新设计,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如敦煌藻井、北魏汉画像石、青花瓷器等。到20世纪90年代末,景泰蓝行业经过一段发展低迷期后,重新发掘国外市场,设计出一批具有欧美风格和伊斯兰风格的景泰蓝产品,摆脱了长期以中国传统青铜器、陶瓷为模仿对象的程式化造型。同时,华夏、动物这两类形式的创新也赢得了海内外的喜爱。

新世纪以来,创新仍是时代主题。景泰蓝的制作不囿于器物这一形式,而是不断跨界融合。产品设计与生活物品相结合,造型更加现代化。工艺美术大师钟连胜设计的《花开富贵》喷水池就是景泰蓝积极融入景观设计的重要代表之一。相关部门还促成景泰蓝工艺与饰品品牌跨界合作,尤其以卡地亚、香奈儿的珐琅腕表最具代表性,极具美学享受。上海老凤祥也积极致力于珐琅饰品的开发,成立了上海老凤祥珐琅艺术有限公司[5]。特别是我国进入数字化以来,数字技术与景泰蓝制作工艺开始不断融合。中国景泰蓝之乡———大厂回族自治县举办了2021中国·大厂景泰蓝家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参赛作品运用3D打印技术创新了景泰蓝制作工艺的表现形式[8]。2021年12月30日,“钱美华景泰蓝艺术大展”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利用VR技术实现了数字云展览,给观众营造了沉浸式体验。2022年3月26日,景泰蓝京剧脸谱系列数字藏品上线,用科技赋能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传承。

(二)景泰蓝制作工艺保护与传承困境

国家大力支持景泰蓝的工艺、造型等方面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发展,但是,由于其传承与设计等问题,出现了创新驱动力不足的情况,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

1.民间艺人失传,传承单一化

首先是传承方式单一。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传承仍然是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为主,使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传承环境相对封闭,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其次是传承区域单一。如今的景泰蓝制作工藝的传承主要活跃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区域较窄。最后是传承人才单一。景泰蓝制作工艺繁琐,历经108道复杂的工艺才能成型,无法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大部分年轻人无心学习这一传统制作工艺,导致工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且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2.定位高端,欣赏群体缺失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非遗传承人的积极传播,景泰蓝作为国礼登上历史舞台,一度成为收藏界的“新宠”,价格一路狂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景泰蓝这一工艺精品。由于工艺复杂,景泰蓝工艺品的价格较高,导致大众购买意愿低,从而无法真正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3.作品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弱

从景泰蓝工艺品的制作来看,其受制于非遗传人的年龄,目前仍延续着过去的器形、题材以及色彩,无法结合当下的文化潮流导致它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从景泰蓝的产业化经营来看,将景泰蓝本身直接做为文化产品[6],忽略了可以将景泰蓝的造型、图案、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这一非遗间接产业化路径,从而无法将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深层内涵与文化创意衍生品相结合,导致了融合发展和产业化经营落后,无法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4.宣传力度差,缺乏创意团队运营

景泰蓝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珐琅厂”是景泰蓝行业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工业遗产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虽然“北京珐琅厂”已在其官网“北京市珐琅厂商城”、淘宝店铺“北京市珐琅厂”开通了线上购买渠道,但是品牌影响力依然较弱,营销运营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销量较低。

三、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它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基因。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对其有序的传承和创新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工程。景泰蓝作为传统手工艺,若想适应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其创新性发展,进而生产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同时,还要立足于数字技术对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创新设计和创造性转化,利用数字媒体对景泰蓝制作工艺进行传播推广,推动景泰蓝制作工艺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重新焕发其生机与活力。

(一)创新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要加速互联网档案完善及相关数据库建设,最大程度保护景泰蓝制作工艺,最有效的方式是要搭建空间化景泰蓝数据平台,完善数据资源。首先,将不同地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传承发展状况、传播演变规律、空间位置、地理位置、时代特征以及动态变迁等立体化展现出来,从而使景泰蓝制作工艺爱好者更好地浏览掌握资源。其次,建立数据库可以提供信息检索、下载以及留言等服务,深度整合数据,提供智能化、一体化的数据库知识服务,在保证工艺不流失的同时,吸引更多景泰蓝制作工艺爱好者观看留言,从而为传承人与观众提供直接对话的平台。最后,完善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信息。将手艺人的制作过程进行多角度拍摄、记录,整理、归纳,通过视频剪辑成片上传网络。景泰蓝的展示方式不能局限于平面或是现场观看的形式,还要在展览展示的基础上开展创意体验、互动交流以及文创售卖等多元活动。例如,手艺人可以现场展示精湛的技艺,引导参观者体验景泰蓝制作工艺,也可以利用AR、VR技术为参观者打造一种沉浸式体验,从而使人人都可成为非遗“传承人”。

(二)创新景泰蓝制作工艺传承与传播途径

当今世界,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已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和交往方式,并且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有重大意义。通过数字媒体对景泰蓝制作工艺进行推广,让其从“活起来”到“火起来”,这不仅弘扬了传统工匠精神,还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自信,激发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网络短视频已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的现象级产物,其具有内容范围广、传播性强、数据精准推送的特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表明,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大众除了运用短视频娱乐休闲外,还利用其补充文化、社会等科普性知识。越来越多的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开始从保守单一的传授模式转为线上传播,通过讲解景泰蓝的历史发展以及制作过程的视频来吸引观众,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视频浏览量已经超过1.4亿[7]。因此,利用短视频向人们传播景泰蓝制作工艺是快速而有效的途径,这也为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发展提供借鉴。相关保护部门应与非遗传承人联合起来进行专业内容策展,以短视频为媒介向大众讲述非遗故事,借助正能量的网络红人对此进行宣传,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四、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文化品牌建设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者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9]。”特别是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信息壁垒逐渐缩小,景泰蓝工艺制作的产品同质化現象愈加严重,因此要挖掘工艺内涵进行再生设计,保证产品质量,与各行业跨界联合,打造个性化品牌差异来凸显竞争优势。

(一)景泰蓝制作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化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深挖非遗的创新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创意资本和动力引擎,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例如,贵州苗绣、苗银等非遗手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下开展的。

民间艺术产业化主要有两条途径,分别为直接产业化和间接产业化[10]。目前,景泰蓝制作工艺已经实现了直接产业化,即将景泰蓝作为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运营,现在需要做的是要将景泰蓝制作工艺的色彩、纹样等元素挖掘出来进行间接产业化运营。此外,推动景泰蓝产业化发展既要注重其文化创意价值,架起文化与生活、传统与时尚之间的桥梁,同时,还要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价值打造景泰蓝文化IP,在保证艺术性的基础上增加其使用价值。

(二)“景泰蓝+”多方跨界联动

景泰蓝作为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既要注重社会效益还要注重经济效益。脱离了文化传承与人民需求谈经济,会造成文化空泛、精神缺失的现象,反之,只谈社会效益不谈经济,就无法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只能固封原地。对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创新需要与当下积极的潮流文化相结合,挖掘其特色纹样、色彩以及器形,契合时代潮流与审美,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支持景泰蓝制作工艺与不同品牌进行跨界,探寻不同市场、消费者与资源互补的品牌组合,创建联名品牌,提升品牌的丰富感和纵深感,为不同消费群体进行量身定制,最终实现1+1>2的共赢效果。

五、结 语

景泰蓝制作工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双创”方针的引领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积极解决景泰蓝制作工艺面临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对景泰蓝制作工艺进行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 段岩涛,钟连盛,孟曦.景泰蓝[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0.

[2] 林徽因.爱上一座城林徽因谈建筑与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148.

[3] 李贞.国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403/c1002-31010893.html,2019-04-03.

[4] 刘彦宁.景泰蓝制作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5] 黄文捷,傅蓉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设计探索———以景泰蓝制作技艺为例[J].设计,2015(5):88-90.

[6] 李瑾.2021中国·大厂景泰蓝家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精彩启幕[EB/OL].https://www.360kuai. com/pc/9eb2125ded735bb28?cota=3&kuai_so=1&tj_url=so_vip&sign=360_7bc3b157,2021-12-29.

[7] 张中波.文化传承与传播视域中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功能[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8:1.

[8] 李建滨.抖音发布非遗数据报告:过去一年相关视频数量增长188%[EB/OL].http://www.cnr.cn/swzg/gdxw/20210611/t20210611_525510997.shtml,2021-06-11.

[9]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梅汝和,梅清豪,张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 王伟.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路径研究[J].学术论坛.2010:8.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