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注博望

2023-06-15 01:03周以成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汉代张骞西域

【摘要】案诸文献,不难看出近十年张骞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文献发表数量、质量较先时有显著提升。总结而言,其研究方向约为三端,或为对汉世之后张骞形象变迁的深入探讨,或为对与张骞相关的文本及史实的考察,又或以丝绸之路为中心对张骞其人以及西汉政治、中外关系进行研究。本文拟以以上三点为纲要,回溯前贤所论佳作,希冀对张骞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梳理,并略表拙见,力图补益可接续研究之处,旨在为学界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张骞;西域;汉代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23

一、张骞形象相关研究

张骞作为西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历代均有文人关注,将张骞的历史形象置于各个断代之下,考察其形象或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心态,这都对于理解张骞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关于后世张骞形象的论著并不少見,其开端启于于洁,其竭力挖掘宋元时期的张骞形象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原因,指出宋人对于张骞其人及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常持否定态度,在这一时期张骞形象遭遇了“价值否定的高峰”,往将其视作追求名利的等闲之辈以及耗散国库的发端者;时至盛元,张骞多以积极形象现于作者笔下,并逐渐回归理性,这一时期的骚人墨客将前代所有的“仙人”形象与功臣形象相糅合,投射出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时人心理的影响。李荣华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张骞形象进行探讨,在这一时期,张骞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为植物种子的引进者,又为佛教和异域文化的传播者,还为乘槎经月、穷河源等神话故事的践行者,将这些与张骞本人以及其出使西域的史实并无关联的功劳加于张骞,体现了当时对于张骞形象的认可,也体现了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认可。周刘备则对唐代诗人眼中的张骞形象进行探讨,指出唐人因张骞开拓西域,行“凿空”之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对张骞广加称赞。梁中效也对唐诗宋词中张骞形象的变迁进行探究,他认为唐宋之际存在着张骞形象的重要转折,从唐诗中对于张骞形象的塑造多为正面,称其为功臣、开拓者等等,而在宋代这一情况则终分两歧,开始述其为罪人,这背后的原因与中华文明的转移不无关联,唐代文明中心在西北,政府注重对于西部的管理,自然张骞作为西域的开拓者地位随之上升,而宋代文明中心渐移东南,政府不再着重强调对于西部的掌控,张骞的形象也随之走低。同时在之后梁中效就唐诗宋词中的班固和张骞两人的形象进行对比,认为唐代始终于二人保持着敬畏之心,而在宋代,相较于出使西域的张骞,宋人则更爱投笔从戎的班固。韩占红则是就历史叙事中的张骞与文学叙事中的张骞形象两相对比,指出在前者的叙述体系中张骞以一位坚守汉节的外交家形象而闻名,而在后者的叙事体系当中则补充了例如对父母尽孝等形象,较前者更加丰满。张大可则较为宏观地对后世张骞形象进行论述,尤述在东汉时期继承张骞衣钵的班固之言,表明东汉政府对于前朝这一名臣的认可。总而言之,关于张骞形象研究在近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以及必要性,研究形象变化是研究一个人物的重要方法,就课题其本身而言,正如莫里斯·阿布瓦赫所说历史具有记忆作用,回顾隐藏在历史记忆之后的原因对于历史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历代对于张骞形象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一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背后的原因也不全然相同,这些也需要学者分断代进行分析。目前关于明清时期张骞形象的变化并未有过多的提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都有关于对张骞形象的评价,其中评价的韵律也并非完全统一,考察这背后的文化心态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明清时期作为一个重要时期,有待各位学者的研究和发掘。

二、对与张骞相关的文本或史实的考察

这一部分主要可分为对与张骞相关文本的考察以及对与张骞相关史实的考据。首先是对与张骞有关文本的考察,主要多以与张骞同时代的文本作为材料进行,例如《史记》《汉书》等等,李佳以司马迁眼中的张骞为出发点,在《史记·大宛列传》的文中道出司马迁的“若隐不发”,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理性思考,既肯定了张氏出使西域,“凿空西域”的伟大,也表现了自己对于汉武对于西域战争的不理解,指出对于张骞为私利怂恿武帝挑起西域战争的憎恨。王文光、尤伟琼以《史记·大宛列传》为中心进行探讨,提出《史记·大宛列传》将眼光放置于世界性质之中,具有世界史的性质,而张骞出使西域作为分界线可以充分看出汉政府对西域乃至外域民族认识的转变,于此之前汉政府对于外域民族不甚了解,而于此之后则开始与其交往,并且记载了与其相关的特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对于后世了解汉代边境少数民族的情况也具有深刻影响。张虎安也以《史记·大宛列传》为切入点,指出在张骞首通西域之后,在“丝绸之路”上汉政府使用了一种白色金币,这种金币借鉴了外域因素。张连杰对汉武帝时期征讨大宛取汗血马中的求仙因素进行研究,揭示了张骞出使西域为汉武帝的求仙思想有关,为汉武帝得道升仙的重要步骤。刘泽群通过《史记》《汉书》中与西域相关的内容的研究,体现这两本书所具有的民族传记的内涵。例如《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可以充分证明这点。龚伟则以这两本书记载张骞出使西夷西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提出了《汉书》对于《史记》的调整,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本在后世流传中的讹误等、班固本人主观认知的不准确以及当时东汉政府对于该地行政区划的改动所致。以上所论就为对《史记》《汉书》中提及与张骞有关文本的考察,而关于与张骞有关的史实近十年亦有大量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意见,笔者拟就其中的重要篇目略作分析。孙启忠等人考证了汉代苜宿的引入与张骞的关系,综合了学界几种重要观点,指出张骞在苜蓿传入中国的路径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否由张骞直接引入,都为后来的“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宿”奠定了基础。周妍等人以西晋《博物志》中的“张骞乘槎”的典故为研究的出发点,介绍了典故的渊源,并指出这一故事在历代的发展,揭示了这一典故在后世的具体内涵并点明这一典故背后“不屈不挠”的核心内涵。张连杰则就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提出了几个问题,着重指出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张骞出西域的意外成果,张骞本奉命联合大月氏,却偶然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且指出西南丝绸之路也与张骞有关联。而关于丝绸之路与张骞通西域,孟宪实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张骞出使虽然“不得要领”,没有完成最初联合大月氏和乌孙的预定目标,但是沟通西域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汉之前两者零星交往的关系逐渐转变为频繁往来,世界一体化也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总而言之,对于张骞以及与其有关的文本或是史实的考察往往较为集中,《史记·大宛列传》作为记载了大量张骞沟通西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文献自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多从《史记·大宛列传》出发,作为研究课题,或是考察史料或是考察史实。同时,不难看出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贸易道路,其开通也与张骞不无关系,这一点也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学者主要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张骞沟通西域的关系出发,并且指出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意义,也表现了对于张骞这一行为的认可。笔者认为西北地区的大量汉简记载了众多汉王朝于西域往来的事迹,其中也包含着与张骞有关的内容,如若以此为切入点恐不难得出的收获。

三、与张骞有关的中外或民族关系研究

关于“西域”这一概念,近些年著述较多,且佳作不断,究其原因与众多因素不无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注视到这一问题,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沟通了西域与中原,将两者之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交换,正如孟宪实所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王子今先生梳理了近四十年秦汉中外关系史,其中涉及大量与张骞有关的中外关系的论著,对笔者裨益甚多。谢晓丹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者出发探讨两汉时期的中印交流,起初人们对印度了解并不甚多,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撷取,而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由于中原与西域之间隔阂被打破,两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相互了解逐渐加深,这也是迈出了中印交往的重要一步。杨巨平紧随其后,也以中印关系为研究课题,指出在汉武之时,印度(身毒)开始与汉王朝有了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并不能算深入交流,关于是否互派使者也不得而知,但是这一时候两者有直接关系和接触当是无疑问的。王文光、李丽光则较为全面地述说了司马迁与中国民族研究,其中包含的史料多是来自《史记》,在对印度进行介绍时说明了张骞派副使出使身毒,具有开创作用。龚伟认为虽《史记》对于张骞副使拜访身毒的事迹所言甚少,但是作为一次历史性的尝试,对于探求西南夷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于阗作为西域的主要国家之一,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荣新江、朱丽双则讨论了于阗与中原的关系等问题,关于中原与于阗二者关系的建立,张骞功不可没,正是由于张骞二访西域的过程中派副使首访于阗,奠定了基础。除了于阗之外,大月氏也为诸多学者探求的焦点,众所周知,张骞出访西域的重要目的之一便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达到以安边患的目的。袁炜以汉简等出土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西汉与大月氏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出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大月氏与汉王朝来往密切,互派使者交换礼物等等,直到王莽初年才斷绝这一结论,充分体现了汉和大月氏之间的良好关系。王连旗等学者则从边疆安全的角度出发点名了大月氏对于中原的重要意义,张骞联络大月氏在边疆安全史上意义非凡,正是汉政府企图以此“断匈奴右臂”,体现了汉武帝刘彻对于西域边疆安全问题的重视。张骞出使西域也成为了汉政府与大宛关系变化的转折点,张骞探访大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军事实力之后,汉武帝雄心渐起,拓边欲望逐渐加大,并最终派遣大将李广利征大宛。黄尧慧对两汉时期汉王朝与西域关系之演变进行探究,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一项更能代表汉王朝态度的外交活动,极大地开拓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匈奴作为长期与汉代政府对垒的政权,自然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杨倩如点明了汉代对于匈奴的制胜战略的关键在于承担大国责任,以政治利益为主导,恩威并施,使得西域他国从汉,而在这一过程中,张骞沟通西域携带大量礼物、财物,彰显自身的强大国力,虽有粉饰太平之嫌,但是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史继东则是从张骞“凿空西域”与西汉中期的汉匈政策出发,他认为张骞的出访可作为汉政府对于匈奴关系转变的“前站”,由汉初的妥协转变为汉代中期以武力等措施攻打,正因张骞出访极大地拓展了武帝的视野,并为汉代“断匈奴右臂”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打下了基础。朱绍侯认为西汉时期对于匈奴的策略符合“以夷制夷”的战略,即联合大月氏、乌孙等国作为耳目,与匈奴相抗衡,张骞则作为先锋而存在。张倩将武帝对于西域的民族政策概括为三点,一为和亲,二为顺抚,三为迁民戍边,张骞沟通外域就为第二点的重要一步,外域各国在了解汉王朝的实力后皆服汉。以上就是关于与张骞有关的民族或者中外关系的梳理里,总而言之,这一部分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一些与中原文明发生较多关联的民族或者政权,例如匈奴、大月氏等等,其余的例如身毒、大宛虽有所涉及,但所论不多,综合这些文献来看,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家关系的意义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战略,正是由于张骞通西域带来的大量有关西域的一手资料,武帝得以对西域有更多的了解,以至于日后的征大宛、“断匈奴右臂”等战略的实施都基此而生。

四、总结

大体而言,近十年与张骞有关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基于张骞本人及其事迹的研究,也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于当时政府战略的探讨,了解前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了解历史的高低吟唱。

参考文献:

[1]于洁.宋元人心目中张骞形象及其历史渊源[J].中原文化究,2014,2(01):64-69.

[2]李荣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张骞形象考述[J].中华文化论坛,2014,(02):100-103.

[3]梁中效.博望与定远:丝绸之路上的双子星座——立足于唐宋诗词的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18,(03):131-137.

[4]张大可.“丝路学”的奠基人司马迁和张骞[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2):24-28+51.

[5]王文光,尤伟琼.从《史记·大宛列传》看汉王朝对西北民族的治理及对中亚、南亚民族的认识[J].学术探索,2013,(02):69-73.

[6]周妍,任继昉.“张骞乘槎”典故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05):87-90.

[7]孟宪实.张骞的“不得要领”与丝绸之路的开通[J].西域研究,2020,(04):1-10+167.

[8]杨巨平.两汉中印关系考——兼论丝路南道的开通[J].西域研究,2013,(04):1-12+137.

[9]王文光,李丽双.司马迁与中国民族研究(上)[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01):22-31.

[10]朱丽双,荣新江.两汉时期于阗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关系[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31(04):12-23+212.

[11]杨倩如.汉匈西域战略成败的原因——兼论大国的对外战略导向与战略信誉[J].国际政治科学,2016,1(03):53-90.

[12]史继东.张骞凿空与西汉中期对匈奴策略探析[J].兰台世界,2015,(17):191-192.

[13]朱绍侯.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J].史学月刊,2015,(05):5-42.

作者简介:

周以成,男,安徽合肥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秦汉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汉代张骞西域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八月西域行印记》
西游新记7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