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2023-06-15 00:30汪传艳朱峰张岚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汪传艳 朱峰 张岚

摘   要: 学业韧性为解释“为何一些留守儿童身处逆境却能取得学业成功”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双一流”高校S校的13位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促使留守儿童克服学业困境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积极的应对倾向、坚强的意志过程等个体特征因素;祖辈、返乡或随迁父母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等家庭因素;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支持以及成功的择校经历等学校因素。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是促进留守儿童培养学业韧性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学业韧性;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因亲子分离所引起的继发性风险而处于学业危机之中,如何缓解或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危机一直是教育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关注的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呈阶梯式下降,高中净入学率仅有23.1%,高中入学推迟率则高达56.5%,两项指标均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及城镇儿童。1 这表明,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凸显,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大学梦”破灭。面对这种局面,为探寻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成就的有效策略,研究者需要了解面临高学业失败风险的个体取得学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对留守儿童的学业韧性研究尤为必要。

学业韧性是指个体处于学业困境甚至面临退学的压力条件和事件下,仍能保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学业韧性的概念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经历学业困境,这不仅包括学业领域的困境,还包括生活困境以及个体的特殊身份或特殊地位等;二是取得学业成功,通常用学业成绩来衡量。2 学业韧性的形成过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危险性因素被认为是个体具备学业韧性的必备条件,指学业发展过程中面临长期或严重的逆境,如贫困、种族歧视、疾病、童年被虐待经历、学业压力大、成绩差等。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等因素。3学业不良现象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当个体调动保护性因素积极应对学业逆境时,就可能获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学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认为个体经历学业困境时所拥有的积极品质与资源更值得学习和掌握,可帮助处境不利儿童走出学业失败的境地。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双一流”高校S校的13位曾有留守經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识别和理解留守儿童学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这些受访者均经历了长期的学业困境,但最终都凭借所能调动的保护性因素考入了重点高校,是具备学业韧性的群体。这些个案也具有如下共性:留守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普遍存在心理和行为障碍、处于动态留守状态,这些特征与目前主流研究观点相一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研究深描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及其成功逆袭的关键性因素,总结留守儿童取得学业成功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他们克服和消除留守生活的不良影响提供新的经验支持。

二、艰难求学路:学业韧性的危险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学业困境)是个体具备学业韧性的前提条件。基于文中个案所生存的具体社会环境,留守儿童学业韧性的危险性因素主要包括:较低的教育起点,因留守儿童的身份所面临的学业、情绪和行为适应障碍,因身份转化而产生的学业适应困境等。

1.教育资源匮乏:就读于农村教学点等薄弱学校

为适应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趋势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在此轮布局调整中,撤点并校是最主要的模式。据统计,2001—2011年,我国农村教学点减幅达41.2%。1 直到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盲目撤并行为才有所缓和。侥幸保留下来的农村教学点积贫积弱,加剧了农村富裕家庭的“向城性择校”趋势,形成了“城满、乡弱、村空”的格局。这种局面导致农村教学点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处于劣势的留守儿童。2 回顾文中个案的教育经历,他们读中小学时正值大规模布局调整时期,几乎都就读于农村薄弱学校,学校被撤并使他们经历了动荡的学习生涯。如珍珍就读的小学每个年级不足30人,三年级时学校被撤并,“那一年,我都陷在无书可读的恐慌之中。我们照旧只有语文和数学课,全由一位老师上课。学生上课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需要老师拿着锤子敲击铁块”。

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农村教学点处于整个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成为新聘教师的“练兵场”。3 而从教师调配机制来看,许多地方政府采取个人申请、公开选拔或积分竞争的方式弥补县城学校的空缺,抽调的往往是农村学校的年轻骨干教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矛盾。4 在这种背景下,留守儿童难以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来自偏远乡村的朱伟说:“刚毕业的老师会分配到落后地区,每年进行评比,教得好的老师往好的地方调,空出来的岗位留给新毕业的老师。我们那里的辍学率相当高,我有9个堂兄弟姐妹,其中7人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

在师资、办学经费、硬件设施等发展障碍的情况下,教学点难以为这些家庭教养功能弱化的留守儿童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性支持,“走不掉、过不好、帮助少”的现实让他们时刻面临学习和生活困境,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道路更为曲折。

2.历经学业逆境:学习、情绪和行为适应障碍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务工带来同时存在的一组对抗力,虽然会因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增加教育投入,但父母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都存在负面影响,这对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都会产生消极影响。5 黄斌欢的研究也指出,家庭教育虽不能起到激励性意义上的学业支持,却能起到保障性因素,使他们能安守本分、勤勉学习。1 留守儿童因父母缺位便缺失了这一重要的保障性因素,更难顺利完成学业。个案中的王兰在一岁时父母外出务工,她跟父母很疏远;读初中后,王兰因早恋而成绩下滑严重;读高中时仍无心学习,高一没读完便辍学了。

留守身份对留守儿童个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使他们遭遇更多的校园欺凌,这更加降低了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吴要武等人对17000余名寄宿生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卷入欺凌的儿童有较低的自尊心和较高的抑郁感,这会使他们自暴自弃并处于“自我孤立”的“隐形辍学”状态,进一步招致师生的排斥、疏远和歧视,使他们承受持续性的心理创伤,从而对学业产生负面影响。2 文中的不少个案遭遇过校园欺凌,例如,小宇因父亲常年在外务工,说话有些弱气,读初中时经常受到室友扔鞋、起外号、排挤、身体攻击等欺凌,无心学习;丁玲几个月大时便留守老家直至10岁,经常受到邻居小孩精神和言语上的羞辱。

纵观13位曾为留守儿童的大学生的生命历程,他们都曾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产生各种持久性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并因此影响学业表现。虽然我们不能泛化这些负面问题而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但也不能规避留守儿童群体真实存在的“弱势特征”。3 受访者最终突破这些困境进入“双一流”高校,本身也说明了“弱势特征”并非必然引致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探索这些高风险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保护性因素的必要性。

3.生活动荡漂泊:跟随父母流动后学业适应困难

留守儿童的身份会随着家庭决策的变化在“留守”“流动”和“非留守”之间反复转化。在这些个案中,有多人处于动态留守状态,因随父母进城、自己返乡或父母返乡而经历多次身份转化。在学龄期,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和学校,只有稳定的社区和学校生活才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4 对于有跟随父母进城经历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城市学校都处于边缘化状态,面临各方面的适应障碍。5 珍珍在学校被撤并后被父母接到合肥,她形容自己“前九年人生和后九年人生几乎是割裂的”。由于不会说普通话以及教材版本和课程进度不一致等原因,她一直难以适应学校。已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丁玲也在五年级时被接到了城市,一进校就被老师质疑智力有问题。在老家不受祖辈重视的玲玉读四年级时来到城市,但她将此形容为“痛苦与抑郁的开始”;她震惊地发现自己还有一个亲妹妹,妹妹在外面称自己为表姐,母亲对自己也不亲近;她就读的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同样面临同伴和教学体系的适应问题。

总体而言,留守生活从不同方面给农村儿童的学业表现产生不良影响。外出务工者中的一部分精英群体逐渐实现了家庭化迁移,但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制度性的壁垒,使得这些从留守转向流动的儿童在学业道路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重要转折点:学业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这些曾留守的大学生在学业道路上遭遇各种困境,但最终凭借保护性因素考入了重点高校。概括而言,这些保护性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1.个体因素

(1)个体积极的应对倾向,促使留守儿童对学业逆境进行正向解读

应对倾向是个体面对学业挫折和困难所采取的理解认知、应对态度和反应倾向。1 学业韧性理论认为,学习者对压力事件及环境中的支持、资源的感知和应对,是重要的个体特征保护因素。2 留守儿童能否对学业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正向解读,激发自身正能量积极应对,是形成学业韧性的关键。小宇受室友欺凌后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信心,而一本漫画书中主人翁积极乐观的精神让他受到了启发,反思父亲外出务工的合理性,逐渐调整心态,专心学习。玲玉因不能在城市报考高中便在初二时返乡,考上重点高中后,因父亲剪光她的头发、学业压力、与同学差距过大等问题患了抑郁症,为克服这些问题,她阅读大量书籍来拓宽视野,努力修炼心性让自己开朗起来,而对于父母的忽视和观念冲突,玲玉放弃了争论和期望,而是去理解和接受现实。

(2)个体坚强的意志过程,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投入度

意志过程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调动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克服学业困难和挫折,坚持完成学业的过程。3 马丁(Martin)和马什(Marsh)将与学业韧性相关的个体因素总结为5C模型:自信(自我效能感)、协调(计划)、控制、沉着(低焦虑)以及承诺(坚持),这些因素可显著预测三种教育和心理结果:对学校的兴趣、课堂参与和总体自尊。4 学业坚持性是促使留守儿童主动选择学习策略和加大学业投入度的重要因素。王兰在学习理发手艺的过程中后悔辍学,母亲便想办法将她送回学校。由于数学基础差,她的起步之路异常艰难,“别人午休的时候我在学习数学,别人吃饭的时候我仍在学习数学”。经过不断的努力,她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S校。

2.家庭因素

(1)留守期间监护人的正面引导,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性支持

祖辈隔代监护是我国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祖辈的养育功能因祖辈的思想观念不同而呈现差异。当祖辈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正面引导,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时,则能够起到较强的正面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為什么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未受到父母外出的负面影响。5 文中13个案例中有9人由祖辈监护,受到良好照顾的有4人(珍珍、茜茜、胡杰、张成),未受到良好照顾的有5人(小琴、王兰、丁玲、小武、玲玉)。祖辈监护不力的主要表现为忽视和溺爱,根源在于祖辈的重男轻女思想。受到良好照料的群体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性,都极为肯定祖辈对自己的品行养成、生活照料及学业支持的积极影响。母亲监护也是另一种主要监护类型,有小宇、朱伟和小海3人。同祖辈监护一样,每个人的境遇因母亲的监护能力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小海的母亲能给予及时的安慰、鼓励与开导,帮他纠正玩游戏、早恋、抽烟、厌学等各种不良行为,树立学习信心。

(2)返乡或随迁父母的及时干预,为留守儿童提供工具性支持

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的身份只是一种暂时性状态,父母或子女任何一方发生流动,都会引起儿童身份的转化。对这些个案的研究发现,子女与父母团聚,并不意味着父母必然会发挥正面功能。如小琴读初中时父母返乡,但经常吵架,致使她产生过离家出走的想法。玲玉在城市与父母一起生活的经历,让她体会到了“小心翼翼”的含义。然而,父母回乡或将子女带到城市后,如果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则能对学业表现起正向的促进作用。茜茜童年时漂泊不定,初中时父亲返乡,结束了家人分离的生活,此后,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她,时常告诉她“家”是她最坚强的后盾。丁玲来到城市后,母亲对她严格要求,让她补习英语、练字、学素描,纠正学习和习惯上的偏差。

3.学校因素

(1)良好的班级氛围,为留守儿童营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

班级氛围对学业成就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学术研究领域的证据支持,基于PISA数据的一些跨国研究都强调班级氛围的重要影响。如古辛(Güze)和贝尔贝奥卢(Berbero?lu)对OECD国家的研究发现,纪律氛围与学业成就具有正向相关关系。1 马(Ma)等人对一些亚洲国家的研究表明,学校的纪律氛围对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个学科的学业表现都有积极影响。2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班级氛围可有效缓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和留守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如阿远小学时自己上学,初中时寄宿,高中时校外租房,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他独立坚强但也敏感冷漠的性格。高中时,同学大多来自县城,很活跃,也很有集体感,会主动找他聊天。即使在紧张的高三阶段,阿远的班级依旧笑声爽朗,这让他心情很放松。而隔壁以留守儿童为主的班级,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低着头,甚至有人因打架斗殴或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而被开除。

(2)成功的择校经历,为留守儿童提供了重要保障

如前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点较低,大多就读于农村薄弱学校,这制约了他们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一部分留守儿童父母通过择校扭转了这种局面。朱伟读小学时成绩一直垫底,镇上的初中每年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他的父母想办法把他送到了县城的私立学校。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全封闭管理,不准携带手机,仅周六允许学生请假两个小时外出购买生活用品。严格的管理制度让朱伟的成绩有了起色,最终考上了重点高中。珍珍读六年级时在舅舅的带领下四处参加初中名校考试,最后成功进入名校。可见,一次关键的择校经历改变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命运,让他们有机会凭借个人天分和努力去获得更大的学业成功。

(3)教师的有力支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了学业信心

发展心理学认为,学校和教室中的人际关系状况构成了学龄儿童的学习心理环境。3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支持,教师作为他们接触最多的群体最易成为“重要他人”,师生关系质量则成为影响学龄儿童成就水平的关键因素。法默(Farmer)认为,教师支持是学生所知觉到的教师支持,教师对初中生的影响力远胜父母。4 索萨(Sosa)和戈麦斯(Gomez)的研究表明,教师支持对培养拉丁美裔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韧性具有积极作用。5 雷万鹏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学习支持、情感支持和交往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毅力、开放性、学校适应和交往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个案中小琴的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父母返乡后也未关心过她的学业。“但一位优秀的英语老师经常给我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要求,让成绩平庸的我取得了迅速进步。这也使得更多的老师更加看重我,使我逐渐建立了自信心。”小琴说。

四、培养留守儿童学业韧性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学业道路面临诸多危险性因素,但也具有很多保护性因素。这两种因素并不存在绝然对应的关系,当留守儿童积极调动其中一种或多种保护性因素时,便获取了克服学业困境的动力。这些个案的人生轨迹蕴含着普适性的积极意义,为有效帮扶留守儿童群体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为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其亲职教养意识与能力

研究发现,无论是祖辈监护还是亲子重聚,当监护人提供正向的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时,能为留守儿童培养学业韧性提供重要的力量源泉。基于这一论断,为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服务,提高亲职教养意识与能力是当前推进留守儿童关怀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鉴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系统化、常态化、满足城乡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一是全面推进留守儿童联络员制度和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建设工作,以此为抓手,加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调研,建立翔实完备的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二是通过开发本土培训课程、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体系等途径,创建一批有明确服务理念和教学计划、内容丰富具体的家庭教育培训项目,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指导服务。三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推动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鼓励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

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有力的教师支持是留守儿童培养学业韧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享受学校”(Enjoyment of School)是一个与学校相关的认知—情感“结果”结构网络,它塑造了学生的上学意愿,也塑造了他们在学校和在校外继续教育的学业目标及其总体自尊。1 这为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干预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学校层面,应加强校风和纪律管理,从心理健康、学业帮扶、亲子交流、教师培训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管理,同时,加強软硬件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在教师层面,教师可通过积极倾听、鼓励、关爱和尊重等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性支持;通过明确学习规划和目标定位、建立朋辈指导制度等措施提供工具性支持;通过寻求和宣讲社区服务、入学升学政策讲解等措施提供信息性支持。此外,良好的个人特质也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引导留守儿童培养自律、自信、坚持、沉着和计划性等人格特质,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情绪管理和调适能力,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感。

3.建立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做好城市教育包容性发展的顶层设计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具有先天性劣势,留守时缺少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后又面临各种隐性或显性的排斥。克服前期困难,考入一所重点高中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取得最终学业成功的关键转折点。而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在流入地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能否跳出政策限制则起关键作用。对此,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应进一步优化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儿童优先的原则下做好城市教育包容性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国家应加强对农村学校资金、设备、师资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小规模学校、寄宿学校及偏远地区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其次,流入地应逐步放开流动儿童就读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门槛,减少流动儿童因诸多原因返乡以及由此衍生的适应问题,提高其学业成功概率。

The Protective Factors of Academic Resilienc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ANG Chuanyan,ZHU Feng,ZHANG L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Academic resilienc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why some left-behind children can achieve academic success in adversit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13 students, who used to b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 university,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protective factors that motivate left-behind children to overcome academic dilemmas mainly includ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tendency to positively cope with difficulties and strong will; family factors such as the positive emotional suppor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coming from guardians, and returning or accompanying parents; and school factors such as a posit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 teacher support and successful school selection experience. The ke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 service system for demand-oriented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creating a good campus atmosphere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Key wo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academic resilience,risk factors,protective factors

基金項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农民工返乡子女学校适应困境与整合性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FA210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传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民工子女问题研究;朱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研究;张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研究。

1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第13-29页。

2  Martin A.J., Marsh H.W.,“Academic Buoyancy: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Everyday Academic Resilience”,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Vol.46, no.1 (2008), pp.53-83.

1  Wayman J.C.,“The Utility of Educational Resilience for Studying Degree Attainment in School Dropou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95, no.3(2002), pp.167-178.

2  雷万鹏,王浩文:《70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回顾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12-24页。

3  付建强,伍雪辉:《“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定位及发展策略》,《中国农村教育》2020年第17期,第116-118页。

4  朱许强:《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教育评论》2018年第10期,第13-16页。

5  赵丹,范先佐:《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期待各界支持》,《人民政协报》2020年8月12日,第10版。

1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留守儿童的就学和学业成绩——基于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双重视角》,《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第50-60页。

2  黄斌欢:《留守经历与农村社会的断裂——桂中壮族留守儿童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第48-58页。

3  吴要武,侯海波:《校园欺凌的影响与对策——来自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证据》,《劳动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第36-55页。

4  邓纯考,周谷平:《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范式:问题与超越》,《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18期,第78-84页。

5  唐有財,符平:《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及其社会化》,《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第108-113页。

6  王中会,石雪玉:《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第6期,第86-91页。

1  朱祖林:《在线学习心理测评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

2  何孟姐,杨涛,辛涛:《心态x资源:影响小学流动和留守儿童学业成就的关键》,《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11期,第27-31页。

3  朱祖林:《在线学习心理测评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8页。

4  Martin A.J., Marsh H.W.,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It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 A Construct Validity Approa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43, no.3 (2006), pp.267-281.

5  许琪:《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第39-51页。

1 Güze C.I., Berbero?lu,“Students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 to Mathematical Literacy Measures in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2003”, 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0,no.10(2010), pp.93-113.

2 Ma X., “A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toward Mathematics and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30, no.5 (1999), pp.520-540.

3 Kalil A.,Zilo-Guest K.M.,“Teacher Support, School Goal Structures, and Teenage Mothers School Engagement”, Youth & Society, Vol.39, no.4 (2007), pp.524-548.

4 Farmer H.S., “Model of Career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32, no.3 (1985), pp.363-390.

5 Sosa T., Gomez K., “Connecting Teacher Efficacy Beliefs in Promoting Resilience to Support of Latino Students”,UrbanEducation, Vol.47, no.5 (2002),pp.876-909.

1 雷万鹏,李贞义:《教师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60-168页。

1 Martin A.J., Marsh H.W.,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It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rrelates: A Construct Validity Approa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Vol.43, no.3 (2006), pp.267-282.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