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童话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2023-06-16 00:15张小琴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木头整本书童话

张小琴

2022年版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拓展型任务群”,并对低年级的整本书阅读明确提出:“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结合课标及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低年级的童话故事整本书教学,不仅要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引导儿童习得阅读策略,最终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借助猜想,轻推“悦读”之门

在低年级整本书阅读中,猜想是指学生根据不明显的线索和已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凭借想象、思考、推理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1]童话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在童话类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借助猜想策略,猜想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结果,都是感受阅读之趣的有效方式。

1.在“阅读指导”处猜想

“阅读指导”一般出现在故事阅读之前,对于整本书阅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二年级《小鲤鱼跳龙门》一书的“阅读指导”中,呈现了这样的阅读提示:“小鲤鱼在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有没有跳过龙门?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在导读课上,教师先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小鲤鱼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如小鲤鱼会遇到大洪水、遇到大怪兽等,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均可以。再如“他们有没有跳过龙门”这个话题,让学生说出猜测结果的同时还要说出猜测的依据或理由,并记录下自己的猜测。这样的读前猜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产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2.在精彩情节处猜想

童话故事最吸引学生的就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猜想有助于情节的推动。在二年级《“歪脑袋”木头桩》的推进课上,在共读“工人们看到了木头桩”情节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工人们会怎样处理这个木头桩?”这时学生便开始了大胆猜想,有的说是挖掉木头桩,有的说是砍了当柴烧……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工人们是准备在这儿修一个儿童公园,并已经修好了秋千架、滑梯等,想一想,工人们会用木头桩做什么?”有了关键因素的提示,学生的猜测便有章可循,这时就有学生想到了将木头桩做成凳子、做成秋千椅等。这样,在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猜故事内容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提出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猜想,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明白,猜想不能天马行空,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关键要素合理猜测。

3.在结尾留白处猜想

童话故事的精彩之处往往在结尾的留白处。《神笔马良》故事的结尾,书中也设计了这样的猜测:“但是,马良后来怎样了呢?大家都不清楚。有的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种地的伙伴们在一起。有的说,他到处流浪,专门给穷苦的人们画画。”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开始了想象猜测。有学生说,马良到了2022年的中国,他来到沙漠画上了一排排的树木;马良还来了科研院所,他画出了新冠疫苗,很快就打败了新冠病毒。这样的想象补白,不仅让文本内容更饱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巧用图式,习得“阅读”之法

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给合适的图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得图式具体化的过程。阅读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文字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2]在低年级整本书阅读中,常用的图式主要是指插图和思维导图。

低年级的童话故事大多为桥梁书,桥梁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插图较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最大化地运用好书中的插图。

1.插图排队,梳理情节

在二年级《孤独的小螃蟹》一书的交流课上,教师提问:“你还记得书中的哪些故事?”并相机出示故事的插图,学生根据插图回忆相关故事情节。然后,教师让学生依据情节将出示的插图排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插图不仅仅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以用来回顾和梳理故事情节,形成“情节梯”,从而使插图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巧走迷宫,展示心情图

在整本书阅读中,除了利用插图外,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走向故事的更深处。有趣的人物形象是童话故事的特点。“歪脑袋”木头桩这个角色形象丰富,内心变化曲折。在体悟这个形象时,教师做了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所连的故事,想一想,在不同的场景中‘歪脑袋木头桩的内心有了哪些变化,试着在故事中的插图旁边写上木头桩不同的心情。”于是学生再次默读故事,并依据迷宫图所提供的场景,圈画出体现木头桩心理的词句,最后完成了木头桩的心情变化“山形图”(见图1)。

3.导图支架,仿编故事

具有相似的情节是童话故事的典型特点。带领学生阅读相似情节,发现童话表达的秘妙,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再利用思维导图仿写故事,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恐龙鲁鲁》这个故事的第二章《鲁鲁的蛋壳》中,作者用八句话分别讲述了蛋壳是鲁鲁的摇篮、小船、雨伞和太阳帽。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说蛋壳是鲁鲁的摇篮、小船、雨伞和太阳帽呢?”学生再读故事,寻找依据,完成共读单上的思维导图。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也开始了故事仿写:鲁鲁和好朋友一起聚餐时,他把半个蛋壳拿出来,哇,盛了好多好多的菜。这蛋壳,是鲁鲁的餐盘。

借助精美的插图、简洁的线条以及简单的图案文字,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提供表达支架,实现了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变。同时学生也在这样的阅读任务驱动中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讲述表演,体悟“越读”之妙

“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讲述故事及情境表演是童话类整本书教学成果评价时最常用的方式。

1.手偶表演

在二年级《“歪脑袋”木头桩》的阅读分享课上,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手偶剧场”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其中一个情节,并根据相关情节制作不同人物的“手偶道具”。表演时,一名学生朗读旁白,其他学生则借助手偶道具分角色表演,他们通过动作或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

2.好书代言

不同的“媒体”平台和工具,激发了学生讲述分享的内驱力。在阅读《孤独的小螃蟹》这本书时,教师以“一只难忘小螃蟹”为主题情境,设计了“那些难忘的声音”“那些难忘的朋友”“那些难忘的故事”三个子任务。在完成“那些难忘的故事”子任务时,带领全班学生按照情节轮流讲述故事,并通过媒体工具录制下来,发布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以开放的形式,让教师、家长、同学等对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学习平台和工具的引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得阅读更得法、评价更聚焦,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在这样的分享表演中实现了螺旋式提升。

3.超级辩论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 2022

年版课标中的“发展型任务群”之一。该任务群在“教学提示”中指出:“第一学段,重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引导学生多观察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以表扬为主。”阅读了二年级童话

《一只想飞的猫》《骄傲的大公鸡》之后,作为任务群的最后一个任务,教师设计了“公鸡是我们的朋友吗?”表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这两个故事,及其他公鸡故事,提出观点,述说理由。这样设计,立足儿童本位,帮助学生一方面梳理已读过的公鸡故事,再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展开比较,分析归纳,提出观点。如此,在思辨的任务情境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思辨能力,也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猜想在童话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0(6):80-81.

[2]戴小彬.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以《乡土中国》阅读指导为例 [J].语文教学通讯,2019(1):33.

[3]王金杯.积跬步以至千里——浅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J].课程教育研究,2016(5):106.

【注: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立项课题“构建全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H2020273)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木头整本书童话
一二三,变木头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搬来搬去的木头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给予木头身一颗灵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