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场人类学“能量”视角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

2023-06-16 15:00陈俊李
大观 2023年4期
关键词:能量

陈俊李

摘 要:尤金诺·芭芭的《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艺》立足于剧场空间,从不同视角切入,探究了演员实现舞台生命力的可行方法。重点探析该书中的“能量”章節,结合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语境,尝试由剧场人类学表演理论中“能量”的观点出发,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的生命力呈现。

关键词:“能量”;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情感

在《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艺》一书中,作者提出了26个剧场关键词——“解剖学”“学徒”“平衡”“扩张”“演出创作”“能量”“等值”“欧亚剧场”“练习”“脸和眼睛”“脚”“手”“历史书写”“蒙太奇”“乡愁”“删除”“相反”“有机性”“前置表达”“行为重建”“节奏”“舞台与服装设计”“技巧”“文本与舞台”“训练”“观点”。这些关键词的内容习得对于剧场演员表演能力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它们之间也存在某些必要的关联,本文所选取的“能量”一词内容也与“平衡”“训练”“解剖学”存在一定联系,故结合全书内容来阐释“能量”一词具有必要性。

一、剧场人类学中对于演员“能量”的阐释

(一)“能量”是赋予表演以“生命力”的品质

剧场演员的“能量”是指演员根据非日常生活模式来运用自身肌肉和神经的运作原则,这些不同的原则塑就了不同演出方式的技巧。这个理论对于中国不同种类的舞蹈演出同样适用,不管是国际标准舞、中国古典舞、中国现当代舞蹈还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些不同舞种的舞蹈演员需要不同的训练模式来塑造。这并不是说民族民间舞演员就不能接受其他舞种的基训,而是说某一类舞种的演员必须经过相应舞种的长时间基训,才能使自己的身体成为表演这类舞种所需要的身体——即某类舞种表演所需的、符合其风格特点的演员肌肉与神经运作原则。可以将这种原则视为使表演具有生命力的品质。当一个演员掌握了一种原则,就拥有了表演一门舞种的品质,这成为一种“能量”附着在演员的身体之中。《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艺》一书将演员的这种品质总结为“功夫”,其无法描述或度量,却能够经由具体的、可行的训练程序来达成。

(二)“能量”处于时空之中

空间中的“能量”是能够明显窥见的,演员躯干与肢体在空间中发生了变换便是空间中“能量”的展现。在舞蹈表演中,常见的空间中的能量包括队形变换、走跑、旋转、跳跃等。而更为重要的是时间中的能量,时间中的能量不能简单地被窥见,却能经由动觉所传达的感觉被观众所感知。这种时间中的能量更多地依靠演员的肌肉素质与演员自身感知身体的能力,来达成剧场表演时身体所呈现的“危险的平衡”,最常见的就是舞蹈演员单脚立起脚尖,以最小的地面接触展现舞姿造型。即使这种造型是在空间中静止的,但其在时间中是延续的,给观众以一种“随时要跌倒”的强烈动觉。观众的动觉被充分调动时,舞蹈演员的表演便是具有生命力的。这就是优秀舞蹈演员的身体在静止中也能呈现出巨大张力的原因。

(三)“能量”与心智相关

演员身体的品质需要特定的训练程序来锻造,那么在练习与表演时,舞蹈演员的身体动觉起点是在哪里?演员如何激发身体的动觉起点呢?舞蹈演员要塑造有生命力的表演,需由身体的“中段”启动躯干动能,由这种躯干动能来塑造四肢运动,而“中段”的启动需要由有意识的呼吸来带动。我们常说的“艺术呼吸”就是为了使腰部发力带动四肢来展现表演。中国武术讲究以“立腰拔背”“气沉丹田”“站如松,坐如钟”来使身体实现时间中的能量流动,找到躯体的“精气神”。

《剧场人类学——表演者的秘艺》一书所提及的“腰力”“气合”“巴幽”正是指由相似于上述的过程来获得演员表演的“能量”。

书中提到日本演员称“能量”为“腰力”,他们所说的“腰力”指的是臀部发力。演员的核心稳定点一般处于肚脐至尾骨构成的三角区之中,或许臀部肌肉的启动比腰部气息的流动更为首要。“巴幽”是巴厘岛演员对“能量”的称谓,“气合”大义即上文所提及的“精气神”。在剧场人类学中,“能量”的别称是“阿尼姆斯”和“阿尼玛”,二者代表一组相对的能量,通常是柔韧和刚强,或温和与健壮。而这种能量的不同类型的实现都首先需要依靠心智的启动来带动呼吸流动,再由呼吸来调动身体的肌肉与骨骼运作,实现心智所思与身体所动的统一,从而给观众展现出一个“会说话”的身体。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能量”

《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艺》一书中所提及的“能量”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能量”作为一种可习得的表演品质,是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化身体记忆的深层诠释。“能量”处于时空之中,表明中国不同民族的舞蹈在风格性的动律中传达民族情感。舞蹈表演中,“能量”的正确传达需要依靠演员的成熟心智。这就是说一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演员应在心智层面上理解所要表演的民族的文化,拥有热爱该民族的情怀,才能更准确地在舞蹈中传递民族情感。

(一)民族风格的身体印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演员多自幼年打下舞蹈基础,学习过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及身韵课程。西方芭蕾基训用在中国舞蹈训练之中,体现了我国舞蹈训练体系对西方文化的借鉴,而演员更多还是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舞基训来打下身体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演员,还需进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为基础的风格性元素训练,进而具备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所用的身体。

这种民族舞蹈风格元素动作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漫长训练之中,在跟随教师习识风格性动律、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来实现的由内而外的、由情感心灵到肢体外化而最终得以呈现的身体动律。如在学习北方汉族的东北秧歌时,如果学生演员自幼生长在东北农村,自然在耳濡目染中无意识地习得东北秧歌的体态动律,胸中一般也会浸染东北人热情质朴的性格,这就可以说该学生的身体是具有北方汉族的身体印记的。若是一个南方小镇的学生演员习识东北秧歌,则要在学习元素动作的同时了解东北人的生活习俗与民族性格,并在了解之后将自己想象为同他们是一个地区的人,内化为心智情感,扩张至身体动作,并经过日积月累的不断练习,才能拥有东北汉族的身体印记。

这种身体印记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演员的一种品质,在舞台表演之中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能够将身体的“能量”化为有生命力的民族情感传递给观众。

(二)流動与静止中的民族情感表达

流动中的中国民间舞动作是一种空间中的“能量”。舞蹈演员肢体在空间的变换之中展现出民族性的风格动律,传递出该民族群众的民族性格与情感。静止则是相对于流动而言的,我们在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时,会观看到很多在时间中静止的造型动作,有的作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点,有的则体现出民族信仰与崇拜,有的也作为情感转折点或递进点。舞蹈演员的这些造型动作在单纯的视觉上是静止的,但观众仍可由动觉体味到舞蹈演员的肌肉、呼吸、情感在时间之中流动着,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借由时间的停留、节奏的转变,舞蹈作品的情感展现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东北秧歌以脚下“艮劲儿的踢步”带动“上肢的扭”和“手腕的绕花”,在身体流动中展现出“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在动作上体现出收与放、静与动、强与弱的鲜明对比,展现了东北人热情质朴的性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

胶州秧歌有拧、展、抻、韧四大动态特点。拧、展是脚下运动的支撑点,发力重点由下至上,身体形成拧、展、扭的动态特征,从而使胶州秧歌线条弯曲,动作轻柔。抻、韧则是通过小臂动作的绕“8”字、手腕与臂部的配合、上下身体的协调和内在控制能力,呈现出“快发力、慢延伸、活动起来扭断腰”的特点,强调一个“扭”字。其动律体现出含蓄又挺拔舒展、内涵质朴又圆润流畅的美感形象。

蒙古族舞蹈的体态动律以圆形、圆线、圆韵的审美观贯穿始终。蒙古舞蹈剧目均展现出这个“马背民族”的生活姿态。例如:舞蹈《浪漫草原》以群舞形式展现了蒙古族人的淳朴、坚毅、勇敢;独舞《原上草》则以舒展、大方的舞姿展现出蒙古族人热爱家乡,以及世代生活于草原之上的眷乡情怀。

藏族舞蹈动律拥有高原特有的“一边顺”的美。藏族舞蹈中的“踢踏”要求演员膝部松弛而富有弹性,脚下灵活、敏捷,双膝上下运动频率快,节奏鲜明,形成上下颤动的动律。藏族弦子舞要求演员身躯前倾,膝部有规律地屈伸,上身随重心的移动而晃动,膝关节随重心的下移,具有沉重、缓慢的肢体语言特色,从而展现出藏族人稳重、朴实的特点。

朝鲜族的舞蹈动作无不在节奏长短交替之中共振,且起伏延续,体现出“鹤”一般的优雅深沉,常在舞蹈中以短暂的静止来展现优雅的呼吸节奏。

(三)民族情怀的身体呈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时间中的“能量”传达更多依靠舞蹈演员对该民族的理解,包括民族群众所处地域的地理特征、生活习惯特点、传统习俗、民族性格特征等等。从以上方面探究该民族的群众是如何生存的,何以衍生出民族形态的舞蹈动律特征,得出该民族舞蹈“为何而动”,进而通过专业练习习识该民族舞蹈“如何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进而在日常练习时将所得心智与动作能力练习统一起来,最终在舞台表演时用身体语言展现出自身对该民族情怀的感悟,让动作依靠心智的扩张来充分、准确地传达出具有民族生命力的表演,实现内涵深刻的能量传递。

要实现富有民族情怀的身体表达,就应在心智层面深入地学习与实地体验,在身体的内在层面实在地种下对一个民族的深刻情感种子。在练习与表演时,便由这粒种子开启身体核心点的气息阀门,继而用身体意识来引导呼吸散至全身,以呼吸来调动全身肌肉来让自己做好了“就是这个民族的舞者”的准备,继而启动剧目表演。这样,舞蹈演员的身体就像通畅的管道,在自身层面是身体联通了情感与动作,在他者层面则是联通了演员与观众。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演员的“能量”培养

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演员的表演可经由习得与强化“能量”的途径来实现,具体方法是通过日常的练习、心智培养来实现“能量”的储蓄,并在表演时将所储蓄的能量进行释放,传达给观众民族美感与民族文化。只有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演员的“能量”激活起来,舞蹈语言才可能具有传达性,方能说其是具有“生命力”的表演。

(一)幕后“蓄能”

在舞蹈演员准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剧目时,应先理解剧目。剧目为何种民族之舞?该民族在何地?这里的人如何生活、如何行走,他们有着怎样的天地观、何种民族性格?基于这些问题,弄懂剧目背后的文化底蕴,在心智层面明晰起来,在此基础上看这个民族的生活性动作被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家提炼成了什么样的动作元素,自己的身体能否感知得到这些元素动作的感觉,在自身舞动时,是否与所知的民族情感相符合。这一系列工作靠的是文化底蕴的日积月累与演员日复一日的身体练习。

(二)台前“释能”

在做好幕后工作的基础上,舞蹈演员在剧场中表演舞蹈时应使身体释放出日常学习和练习时所储蓄的“能量”,在理解动作层面之上理解音乐情感、灯光情感、服装情感,调动一切舞台因素为我所用,多次进行演前排练,熟悉剧场空间与观众视角,琢磨在舞台之上如何将日常练习的感觉继续适应舞台,让身体与舞台空间进行交互对话,用身体语言与观众对话,在无声之中传递有力量的民族情怀之声,只为将民间舞表演的“能量”层次升华到力所能及的最高点。演员凭借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心智素养形成合力,成功实现舞台上剧目表演的完整性。这样的台前表演便是准确运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能量”的传递系统,展现了演员表演的舞台生命力。

四、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优化方法可以借用剧场人类学“能量”的观点来探析。剧场人类学中的“能量”作为使表演富有生命力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习得,正如中国民族民间舞演员可以锻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身体印记。“能量”处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正是在动静之间流露出民族情怀。“能量”是与心智相关联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同样需要心智的参与。借用这些观点,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演员可经由幕后台前的练习来提升自身表演功力,展现舞蹈之美,传递民族之情。

参考文献:

[1]芭芭,沙娃里斯.剧场人类学辞典:表演者的秘艺[M].丁凡,译.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2.

[2]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编创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能量
女站长迸发大能量
能量之源
能量之源
能量之源
能量之源
能量之源
能量去哪了
能量之源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别忽视正向激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