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汉译原则

2023-06-16 20:19张桌雅
今古文创 2023年20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小王子儿童文学

【摘要】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儿童文学著作《小王子》享誉世界,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广受全世界儿童喜爱,其汉译版本也值得研究。本研究对比分析《小王子》三个不同汉译版本,以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的四个方面为理论基石,探讨中译本的差异与翻译策略,以及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翻译标准为儿童文学翻译所提供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日后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思路,以期为蓬勃发展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建议。

【关键词】 《小王子》;儿童文学;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3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传播学视角下微语言的语用价值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C0130)。

一、儿童文学与理论框架

自“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开始以独立文学形式出现在中国。从此以后,文人学者开始把目光聚焦于儿童读者的需要,主动探索儿童的精神世界。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汉译在20世纪盛行,这也反映了国内市场对儿童文学的需求扩张。

(一)儿童文学语言特征及翻译研究

孩童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便是童话。童话幻想色彩厚重,运用天马行空的拟人、夸张、象征、比喻、想象等手段来刻畫人物形象,折射现实生活。童话故事情节颇为离奇来吸引小读者。语言具有鲜明特色,往往通俗易懂、稚拙淳朴,音乐性和节奏感十足的话语令人读之朗朗上口。因此对于此类作品的翻译要基于译文、忠实原文内容,传达原作的童趣于译作。因此,儿童文学汉译从语体角度上就对语言表达提出特定要求。

在文章《发展的童话:鲁迅、爱罗先珂和中国文学》中,汉学家安德鲁·琼斯先生(Andrew·Jones)这样写道:“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必须依赖于中国儿童的发展。”因此,翻译工作的研究人员理应重视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汉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儿童的教育与发展越加重视。国内图书市场也直观地反映了儿童文学的需求。与之相随的是大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和西方儿童文学汉译作品。另一方面,兴盛的翻译活动也相应暴露出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工作的缺乏和不足。随着中国三胎政策的正式放开,在可以预见的接下来十年间,中国新生儿将在政策的推动下出现激增,由此带动的儿童文学需求将持续加大,从而进一步引进优秀儿童文学翻译作品。面对实际的需求膨胀,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层面的研究必须紧随其后乃至同步进行,从而指导翻译实践,为实际儿童文学译者的翻译工作指明清晰的方向,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石。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1.功能对等

尤金·奈达是一位广为人知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其理论核心概念是“翻译对等”,即译者在翻译时要以双语之间的功能对等为重。他指明对等的四个方面为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而一篇优秀的译文应当是重视原文内在意义实现了深层文化对等的,而不仅仅是表层词汇信息对等。

2.基本步骤

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过程可以囊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再现语义;由于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不可能相同,所以对原文文化完美再现的译文不存在,所以译者只能尽力实现源语言文化再现。第二,舍弃形式对等;译者要秉持意义优先,当意义和文化出现不可兼得时,要舍弃形式对等。第三,重新创造;若原文的文化和语义在舍弃了形式后仍不可得,译者可以用译语的词汇来解释源语文化。

二、以《小王子》中译本为例分析儿童文学翻译

《小王子》写于1943年,是一部让人永葆一颗赤诚之心的纯真作品,是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写,语言简约,可读性强。原文的时态简单,语法结构也并不复杂,同时也充满了形象的比喻、重复和隐喻的修辞。儿童可以收获寓教于乐的体验。因此,该作品的中译本也应在读者群中收获同样体验。译者应基于功能对等的原则,生动形象传达源语语言特色,并且带给儿童审美情趣。以下案例分析则是选取周克希、李继宏和张小娴三个翻译版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的恰当翻译方法。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语言风格

例1:Thus you can imagine my amazement, at sunrise, when l was awakened by an odd little voice. lt said:“lf you please——draw me a sheep!”

“What!”

“Draw me a sheep!”

周克希译文:所以,当天刚刚亮,有个奇怪的声音轻轻把我喊醒的时候,你们可以想象我有多么惊讶。这个声音说:

“对不起……请给我画只绵羊!”

“嗯!”

“请给我画只绵羊!”

李继宏译文:因此,你们可以想象到,当我在第二天拂晓时被一个奇怪而微小的声音吵醒时是有多么吃惊。这个小小的声音说:

“请你给我画一只绵羊,好吗?”

“什么!”

“请给我画一只绵羊!”

该例两版译文共有两处不同。首先是译者“if you please”的处理,周克希翻译的是“对不起”。李继宏翻译的是“请你……好么”。然后是“what!”两位的处理分别是“嗯!”和“什么!”。根据文章的语境,这是小王子初次见到飞行员时提出的要求,此时的“if you please”是小王子初次见面采用的礼貌用语。而飞行员则对于沙漠中出现另一个人感到十分震惊和对于突如其来要求的不解。由此,李继宏的两次处理更能直白的传达双方的情绪特点,令读者收获合情合理的阅读观感。

例2:“l feel sorry for you, being so weak on this granite earth,”said the snake.

周克希译:“在这个花岗石的地球上,你是这么弱小,我很可怜你。”

李继宏译:“我觉得你挺可怜的,在这个坚硬的地球上,你显得很脆弱。”

《小王子》译本主要受众为儿童,因此应当着眼于儿童视角,尝试着体会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周克希在译本中使用的“花岗石的地球”,用词偏向直观描述,可以帮助孩子瞬间建立直观想象,激起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力。“花岗石”引人联想到冰冷的地球,对比“弱小”的小王子,自然引发“可怜”的共情。周克希的译文对比李继宏的译文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讲,激发小读者思想的火苗也是其附属功能。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重点发展期,世界正在向他们徐徐展开,然而受到阅历和生活背景的限制,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仍然是懵懵懂懂,该时期是塑造儿童品格、认识世界能力的窗口期。儿童文学作品就提供了这样绝佳的训练素材,他们可以于文学作品中窥探世界的一角,学习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培养对世界和他人的感知力。如果文学作品能够恰如其分地提供拓展儿童联想能力的词汇和表达,这将对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应考虑到这一读者具体特征和需求,在选词造句时多多斟酌。

例3:“a brightly lit express train, roaring like thunder, shook the switchman's cabin.”

周克希译:“一列灯火通明的快车,像打雷似的轰鸣着驶过,震得扳道房直打颤。”

李继宏译:“这时有辆灯火通明的特快列车轰隆隆的驶过,震得扳道工的小屋摇摇晃晃。”

周译中保留了原作比喻性和拟人性十足的语言,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中文中可以直接对应。列车轰鸣好似打雷、房子拟人化“直打颤”,画面感十足,小读者可以轻松建立起联想,更加深入体验文本情感。小读者对于这些词汇也很容易吸收理解,并且印象深刻。李译则没有直接保留原文“像雷声一样……”这些字眼,但巧妙地使用了“轰隆隆”的拟声叠词,暗含了原文“thunder”所想表达的“巨大声响”的内涵,且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有助于小读者建立拟声词“轰隆隆”和“快车经过发出的声音”之间的联系,丰富小读者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基于“功能对等”的原则,儿童文学翻译作品适当保留和使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或者多用叠字,增加文章音韵美。

例4:“lf someone loves a flower, of which just one single blossom grows in all the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stars, it is enough to make him happy just to look at the stars. He can say to himself, ‘Somewhere, my flower is there. But if the sheep eats the flower, in one moment all his stars will be darkened. And you think that is not important!”

张小娴译:“一个人如果爱着一朵花,一朵在千千万万颗星球中唯一的花,那么,他只要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便会觉得快乐。他可以对自己说:‘我的花儿就在天际某个地方。但是,如果那只绵羊把花吃掉,他的万千颗星星就会突然黯淡无光。而你竟然认为这不重要!”

周克希译:“如果有個人爱上一朵花儿,好几百万好几百万颗星星中间,只有一颗上面长着这朵花儿,那他只要望着许许多多星星,就会感到幸福。他对自己说:‘我的花儿就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可要是绵羊吃掉了这朵花儿,这对他来说,就好像满天的星星突然一下子都熄灭了!这难道不重要吗!”

对比这两段译本,源语“one single blossom grows in all the millions and millions of stars”张小娴选取的词语是“千千万万、唯一”,源语“be darkened”译文是“黯然无光”。这些都是中文中包含情感的进阶词汇,选取感情丰沛的四字成语既诠释了文本内涵,提高了译本可读性,也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储备,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成语以及相关应用场景,有助于提升儿童对文学的兴趣和审美意识。周译中对应的选词是“好几百万好几百万、望着、一下子都熄灭”这一类简明扼要的词汇,这样的选词符合译者对于文本的定位,突出了文本语言朴实无华的特点。小读者从中却不易体会出小王子对玫瑰的这份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文学作品也承担着初代启蒙老师的角色。很多成年人回想自己语言积累最为迅速的阶段就是孩童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学习能力不应该被低估。有吸引力的作品不仅会将小读者带入情境,体会主人公喜怒哀乐,人生经历跌宕起伏,还会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习得词汇的具体应用场景,不自觉掌握词汇用法,助力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调用这一知识储备。童趣化的文章语言辅之以适度让人眼前一亮的成语或者典故,则可帮助提高儿童语言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要素,适度选取具有儿童词汇拔高意义的表达,帮助读者积累语言知识。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应时刻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的三个步骤为标杆,指导翻译过程。

通过以上三位译者不同翻译版本的例句分析,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要实现奈达对优秀译作的要求,即“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源语风格和精神”,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三个步骤,保留原作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巧用修辞手法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增添文本趣味性同时保留文学价值,吸引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寓教于乐。

(二)对译者的基本要求

《小王子》英语原文语言直白简洁,语言充满童趣又兼具哲理性,通过直达人心的独白把人物性格塑造的鲜明立体。翻译《小王子》这类儿童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中英字词转换的过程,译者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开展翻译活动,力争在汉语读者群中实现源语读者群达到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反响。根据奈达目的论的原则,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避免西式中文和死板生硬的语气,致力于译出通顺清晰、生机勃勃的对白,充分再现原文在读者群中营造的童真和趣味,实现奈达所提出的译文的功能“对等”。童话作品对原文意思的把握并不是译者所面临的难点,重点是能否体现出童话故事本身的风格,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总而言之,译者在翻译童话时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严谨的翻译态度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基石。任何文章的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精准把控,只有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出现基础的翻译问题。其次,要遵循目的论的翻译理论指导,明晰译文的对象,使得译文适应和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最后,翻译的原则和语言风格也要建立在功能对等上,力求精准的传达原文的含义且译语自然流畅又趣味横生。从而摆脱思维的禁锢,使得汉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样能够启迪儿童心灵、增进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能力,且令小读者们爱不释手。

三、结语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理论基础,也可用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优秀的儿童文学译本会照亮孩童的精神殿堂,启蒙儿童心灵。受限于特定阶段的知识水平,儿童不适合阅读过于晦涩的作品,这会影响阅读体验,消解其阅读兴趣。因此,翻译儿童文学,尤其童话时要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进行,应当考虑受众特点和审美需求,不能完全直译、死译,宜意译、灵活翻译。不仅要清晰再现原文信息还要重视原文风格。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也应优先归化,重视译本的可读性,传达出原作中宝贵的那一份“童真和童趣”。

参考文献:

[1]孫海灵.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D].山东大学,2012.

[2]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3]周克希译.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李继宏译.小王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5]王晓龙. 《小王子》翻译项目报告[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6]刘元秀.谈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视角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7]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6): 33-36.

[8]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严维明.谈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8,(5):52-54.

作者简介:

张桌雅,女,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翻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小王子儿童文学
小王子
小王子的圣诞节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呆萌小王子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