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教材“综合与实践”部分修订的几点建议

2023-06-17 11:32张晓东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学段数学课程

张晓东

[摘  要]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内容相较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较大改动,主要表现为:学段划分更细,加强了学段衔接;进一步阐释、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要求;分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两类。研究者建议根据内容要求调整、充实内容;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形式;在第三学段适当增加项目式学习。

[关键词] 综合与实践;教材修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问题提出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修改为“综合与实践”,并明确了其内涵和要求。“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1]。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也是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质量测评的依据。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22年版)》)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2]。其“综合与实践”内容相较于《标准(2011年版)》有较大改动。

教材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也是驱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诱因,是课程改革的物化反映[3]。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各项目标,进一步提升教材的质量,教材修订势在必行[4]。李文革认为教材修订要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突出教育性和先进性,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强化主体性和探究性,遵循易教性和易学性[5]。

對相关文献的查阅与整理发现,目前基于《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较少,其中关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更为缺乏。基于落实课程改革的和分析相关教材文本的需要,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编排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现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2013版教材”)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梳理其每一册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在涉及数学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生活情境以及主要活动、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编排情况,并对两版课程标准“综合与实践”设置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2013版教材”与《标准(2022年版)》要求不相适切的部分,提出意见,以期为教材再版和教师教研提供参考。

三、目前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编排分析

1. 活动内容设置

“2013版教材”适用于“六三”学制小学阶段,共12册。每一册安排了“数学好玩”单元,包括2至3节内容。第1节为“综合与实践”,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第2、3节为数学游戏、数学趣题、数学应用等,大多需要课内外相结合。每一册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生活情境,以及主要活动形式,如表1所示。

教材素材的选取应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由表1可知,“2013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章节的主要数学知识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统计(数据收集与处理)出现频次较多。涉及的生活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校园环境为主。活动相关内容多为美术或科学知识,体育、道德与法制、语文等学科略有涉及。

制定方案、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交流与评价为“综合与实践”多数章节的主要活动,另外还包括发现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分类、测量、科学实验、图形欣赏与设计等。这些活动过程大多在教室内即可进行,部分需要在室外校园内完成,较少涉及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

“综合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核心素养方面,应用意识贯穿每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创新意识出现在多个章节,数感和运算能力也有所涉及。

2. 活动流程设置

《标准(2011年版)》将“六三”学制的1-6年级划分为两个学段。

第一学段为1-3年级。本学段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情境图、活动任务、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和自我评价等环节。情境图展示活动情境,利于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活动背景,为引出活动任务和探究问题做铺垫。“活动任务”基于对情境图的思考与讨论,提出任务要求和主线问题。“议一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通常有淘气、笑笑等学生角色旁白自己的观点,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智慧。“做一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自主或与同伴合作开展活动。“想一想”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活动经验。“自我评价”让学生自评在每次活动中的表现,多为用“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工具”“能合理分工”“能积极与同学交流”“能主动参与活动”“能积极思考”等方式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维度的评价,用“笑脸”“平淡”和“难过”三种表情表示达到的程度,总结进步与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符合主体多样的评价要求。

第二学段为4-6年级。本学段教材“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情境图、活动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和交流反思等环节。“设计方案”通常包括三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开展活动之前,对活动具体事项进行商量和讨论。“动手实验”通常包括二至三个提示性问题,并给出实验报告单、活动记录单、活动方案等的模板,引导学生收集数据,进行活动。“交流反思”引导学生在设计活动方案之后回顾活动过程,总结活动方法,反思活动的意义和收获。

四、新旧两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部分对比

1. 由粗到细、连段成线:学段划分更细,加强学段衔接

《标准(2022年版)》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细”,在育人目标、课程方案实施要求、评价与考试建议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增强了指导性,并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六三”学制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段[6]。其中,小学1-6年级由两个学段重新划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并对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水平进行调整。加强一体化设置,更注重学段之间尤其幼小和小初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2. 从无到有:进一步阐释、明确“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要求

《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要求,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标准(2011年版)》中的“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说明仅明确了学段结束时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大致相当于新版的“学业要求”。

“内容要求”主要描述学习的范围和要求,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标准(2022年版)》各学段“综合与实践”内容要求如表2所示。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 I. Goodlad)将课程划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和体会的五个层次[7],而明确评价标准是减少各层之间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学业要求”明确了学段结束时学习内容与相关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程度,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利于强化核心素养要求与考查的一致性,实现“教—学—评”统一。

“教学提示”是针对学习内容和达成相关核心素养而提出的教学建议,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给一线教师尤其新手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

3. 由一生二:分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

《标准(2022年版)》将“综合与实践”分为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主题活动分为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而项目式学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其主要特征之一是由学生结合已有信息和经验提出要解决的主线问题。

4. 涤故更新:调整、丰富了活动内容与教学实例

《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各学段“综合与实践”内容。结合表1和表2可知,其相比于“2013版教材”内容有较多调整且更为丰富,“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认识方向”“了解负数”为“2013版教材”“综合与实践”相应学段不具备的内容。《标准(2011年版)》附录给出了8个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实例,《标准(2022年版)》增加到16个,且内容有所调整。

五、建议与反思

1. 建议

(1)根据内容要求调整、充实内容

参照《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内容要求及附录实例调整、充实活动内容,剔除与新课标不相适切的部分。加强学段间(尤其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各学段活动内容,体现连续性与进阶型。在教材中设计更为丰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题材,供教师选择。坚持与时俱进,遴选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内容。

(2)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形式

根据表1不难发现,目前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活动形式多为小组讨论、书面设计、校内测量、实验操作等,活动范围局限于教室和校园。建议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查阅资料、校外调查、自主探索、访谈等),注重活动化、生活化学习,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

(3)在第三学段适当增加项目式学习

“2013版教材”每一节“综合与实践”内容都给出了明确的活动任务,学生围绕活动任务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學知识或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教材再版应当参照《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第三学段适当增加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结合已有信息和经验自主确定要完成的主线任务,开展调查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2. 反思

本研究关注了“综合与实践”在教材中的编排情况,但未对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据笔者了解,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综合与实践”部分的处理方式是让学生自行阅读了解,甚至直接跳过,未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远未达到课标的要求[8]。除此之外,本研究仅关注了学生用书,未涉及教师用书、多媒体光盘、教具学具等课程资源。笔者后续将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鉴,单新涛. 论教材驱动教学变革的逻辑与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3):78-85.

[4] 郁波.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J]. 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05):32-37.

[5] 李文革. 对新一轮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修订的展望[J]. 基础教育课程,2019(17):71-73.

[6] 朱立明. 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2011年版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3):1-6.

[7] 苏春景. 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刘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策略探究[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1):173-176.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学段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