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

2023-06-18 23:45张斯琦高书睿
客联 2023年2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文化

张斯琦 高书睿

一、引言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在汉唐时期作为一种思想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宋明时期在吸纳了佛道两教的思想观点后儒学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化体系。从古至今,它既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指引与精神支柱 [1]。

儒学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之称,历经数朝才得形成。汉代确定《周易》、《毛诗》、《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为五经;唐代加上《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四部书称为九经;到了开元年间,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宋代再加上《孟子》一书,直到明代共十三部统称为十三经 [2]。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有诗歌集、占卜书、历史礼制和文件汇编,有着极其尊崇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学思想的海外传播

秦汉以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朝鲜、日本、越南等邻国接连派使臣来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随之被引入东亚各国,使儒家文化在东亚得到传播和发展。朝鲜、韩国、越南和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儒家学说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尊奉孔子、设立文庙、定期举办大典进行祭祀,纪念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及众多儒家圣贤。越南与新加坡访宋之后也参照中国开科取士,考察儒学。越南官方还刊刻儒学经典,颁给国子监和学校。新加坡将儒家思想引入国家意识之中,实施“儒家伦理”教育。

16世纪,大批传教士出于传教的目的学习中文,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翻译与传播,将儒学思想引入西方国家。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玛窦奉命来到中国,创作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详尽地论述了儒学及其影响力。至18世纪中叶,传教士翻译了大量的儒家著作寄回西方。例如罗明坚的《大学》和《孟子》的部分译文。耶稣会士向法国寄回了4000种中国经典著作,以《四书》、《五经》、为主,是如今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最早特藏[3]。

如今,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交融,各国对儒学的认知不断深入,儒学经典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国际传播,儒学思想与当地文化融会贯通,实现本土化发展,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儒学的国际传播:2008年举办了世界儒学大会;2018年成立孔子研究院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世界儒学传播,中国要保持充分话语权”的重大目标,儒家思想的海外传播,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儒家思想海外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基石,具有世界性意义。儒家是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而从实际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思想,加深了世界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宏伟主题,符合儒家‘天下大同的思想观念,必然成为天下共识,成为战胜当今世界‘现代性危机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全人类一起向前进步的信仰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之源[4]。中国民族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5],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是世界人们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有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

二、存在问题

翻译是系统完整地传播儒家文化的唯一途径,对儒学经典的对外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客观地说,儒学经典的对外传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译者群体的构成。在16世纪至19世纪末期间,儒学经典的译者群体几乎全部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翻译水平受限于认知水平、学识能力、传道目的等诸多因素,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他们的翻译方式多采取节译或改写的形式,使其翻译按照文化和政治利益而有所取舍,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断章取义和歪曲原意的情况。最后,从翻译的组织形态来看,在历史上,传教士的翻译工作基本上都是以独立发、的方式进行的个人行为,并无任何组织机构的专业支撑。

近年来,部分西方学者将儒学经典进行了重译,但由于译者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不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没有很好的了解,重译质量并没有太大改观,甚至还无法超过之前的译作。

上述问题对儒学经典在国际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多方研究表明,英、美及其他西方国家对儒学思想存在认知上的缺失,接受度也很低。这说明,儒学经典未来的翻译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之路,不仅要规划翻译策略,还要制定传播战略,并切实有力地付诸实施。

三、未来构想

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必须在全球视角开展:要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从世界多元文化的大局观看儒家学说对世界各国的意义与价值,以推动儒学经典真正走出去。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愈发紧密,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各国去除文化差异和文化偏见,共同面对、解决世界性问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应该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求同容异,在认可全人类具有相同的价值判断的同时,接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性”当作儒学国际传播的根本立足点[6]。除此以外,为推动儒学经典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应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深入透彻地解析儒学经典,对儒学经典的深入了解是客观准确翻译的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儒学经典的翻译是促进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儒学经典翻译要着重注意实现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表达。运用深度翻译的方式,增加注释、诠解等,把文章的内容与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情境结合起来,注重诠释两国文化差异,深度阐释儒学经典的经义及其话语机制等,使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语境,搭起贯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此外,应着力培养具有高超的外语水平、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对方国家文化、把握时代需要和国际传播规律的综合专业队伍,为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二是构建儒学对外话语体系。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息息相关。促进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需要打造能代表中国文化且为西方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传播系统,形成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新对外传播模式。

三是充分发挥新时代数字技术的优势。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向智能化方向深入发展,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不僅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延伸到了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电子设备。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转型升级,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途径和渠道日新月异,其传播形式也在逐渐朝着全媒体的方向发展。儒学经典能够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实现多模态的传播模式。儒学经典的国际传播要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翻译传播战略。

参考文献:

[1]胡洋敏.论儒家文化在国际中的传播[J].北方文学,2019(11):145.

[2]杨庐.十三经[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4(04):27.

[3]朱仁夫,魏维贤,王立礼.儒学国际传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6.

[4]李玉良.儒家经典翻译与儒家文化传播[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1.374.

[5]习近平.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 要 讲 话[EB/OL]. http: / /theory. people. com. cn/n1/2016 /0914 / c40531-

28714201-2.html,( 2016-09-14) [2022-03-04].

[6]常樯.何以“儒行天下”——论儒学国际传播的主体、立场及原则[J].华夏传播研究,2022(01):62.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文化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谁远谁近?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