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思考

2023-06-20 10:48梁玉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活元素道德与法治初中

梁玉宇

【摘要】初中阶段是一个全新的转折点,不仅是小学生活的延续,还是高中生活的铺垫,充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单纯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同时也是中学生认知、心智、三观等形成的黄金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加强学生法治、道德的思想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不断优化,培养学生道德行为、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感悟生命、感悟自由,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生活元素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思考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元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  融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5-0037-03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想将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并放大学生的生活,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合到课堂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搜集生活中的有利资源,对生活素材进行整合、筛选、梳理,呈现给学生完善的一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探索生活,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促进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逐渐扩散,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物中进行搜集,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上情境再现,让学生以第三方的角度去观看曾经做事的方式方法,给出准确的评价,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括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捆绑在一起,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以及学生身上发生的真实事情等,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敏锐性、条理性,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误判,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与生活元素融合的重要意义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传教授业,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可以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除了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量、实际经验应非常丰富。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先有一桶水。”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核心,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元素,将一些概念性、抽象性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的形象,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从生活实例中获取更多的感悟,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教学活动中,受传统应试观念影响较为严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重视,仅仅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常常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严重脱离生活,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大胆尝试新的教育观,通过引用生活元素为课堂教学助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创设多样化生活情境,丰富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多样化、趣味化等特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助推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内容涉及到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知识点繁多,作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时政新闻来点亮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面,同时也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时代性的这一本质特征。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初期,创建一个“时政播报”的板块,让学生们自告奋勇地传播新闻信息,不仅能够增加课堂学习氛围,还能够让学生们了解生活中丰富的信息,知识得到延伸。由此可见,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们增长见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学生思想认知、道德品行,有效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与发展。

三、生活元素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思考

(一)课前——精准导入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多样化课堂,从教材、生活方面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同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在课堂初始阶段设立导入环节。有句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就好似一部电视剧的预告片,集中本集内容的精华,能够极大程度吸引目光和专注力,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这一环节抓住学生的内心,通过一个精彩的导入环节,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通过视频、案例、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另外,教师在导入资料的选择上应当多下功夫,根据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方向来搜集各种不同的生活素材,寻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倍感亲切,能够切身体会。在课上,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由于师生之间的年龄差异、生活差异较大,如果凭借教师主观意识来进行内容的整理,很难融入学生的内心,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勤于交流、相互了解,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塑造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强化教学效果。因此,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作为课前导入环节的重要素材,借助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捕捉到学生们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持热情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中有一个“探究与分享”的板块设计,其中一个内容是要求学生们能够查阅相关人物资料以及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并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在课下进行伟大人物的查阅,或采访身边的人。在上课之初,教师邀请一些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的视频、图片等分享出来,并利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搜集经历、采访经历。张玲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采访当年本市的高考状元,并讲述这名状元的事迹和学习经验,还分享了这名状元的学习笔记,得到大家雷鸣般的掌声。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关愛他人》这节课程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放学高峰时段,交警在校门口指挥交通的视频为学生呈现出来,当学生们看到熟悉的道路、熟悉的环境时有很强烈的代入感,甚至有的学生从视频中看到自己,十分兴奋和惊讶。每天上下学学校门口拥堵是一个大问题,在交警的指挥下,给了大家一个畅通无阻的道路。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真实素材,让学生们倍感亲切,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交警无私的关爱和奉献,他人的付出给无数人带来便利,甚至还有一些热情的市民帮助一块儿疏散交通,温暖自在人间。教师借着导入环节的内容,积极引导,迅速切换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们带着希望、带着求知欲投入学习。

(二)课中——创设情境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落实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多元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空间,让学生走进逼真的教学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回归课堂、回归生活,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开放化、个性化、自由化、趣味化的环境,在知识中探究,在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个性化体验。教师在教学期间,为学生们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的专业术语都将与生活化息息相关,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投入学习。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们由旧知识联系到新知识,再与生活绑定在一起,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结合新课改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手段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的意识及能力,灵活运用学习的相关知识,并对事物发生进行合理推测分析,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的教育教学,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知识讲授之中,而是需要借助课程安排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运用能力、整合能力、自主能力、实践能力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无限探索和发现,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也为学生今后成长、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学习《创新驱动发展》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们进行有效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的生活或自己家乡有哪些变化等,“为什么生活越来越便捷?”“是什么让生活更加便捷?”学生们对这样的问题积极踊跃地回答。

学生1:“我们家乡以前公交车都很少,后来社会逐渐发展,现如今已经通了地铁,非常便利。”

学生2:“以前我们支付方式都是用现金,有时还会遇到假钞,现在我们用一部手机就能搞定,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就能快捷支付,非常高效便捷,再也不会有丢钱包的现象了。”

学生3:“以前我回老家的时候都是坐大绿皮火车,需要坐很长时间,人多拥挤,现在坐高铁两个小时就能到家,列车上的环境也非常好。以前火车票还要买票、取票、检票非常麻烦,现在无纸化,直接用身份证就可以进站,减去很多道程序。”

……

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课堂上热闹、欢腾,十分活跃。教师为学生们创设逼真的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感受我们的便捷生活,并深入了解《创新驱动发展》这节课的重要意义及内涵,使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将知识学精、学透。

(三)课后——落实实践

生活化教学活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为学生们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大自然都是生活中的教材,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后,可以通过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延伸、知识拓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和体会,在实践中发现、探索、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之上,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拉近学生与这门课程之间的距离,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在实践中去验证、去体会、去感知,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感受。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几乎对法律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认为法律离他们很远,所以在做一些事时,他们并不认为已经触碰到法律线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会布置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自身责任心,积极落实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宪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宪法诵读”的活动。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对宪法相关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感受到宪法的庄严,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力。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现,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事物有明确的辨别能力,做一个有原则、守道德的优秀青年。

又如,在学习《认识自己》这节课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采访一下身边的朋友、家人、邻居、同学等,了解一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并记录和总结,采用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客观评价,并从中汲取教训,认清自身的缺点及时改正,扬长避短,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学会理性面对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意识,敢于面对错误和问题,进行自我审视,不断完善自己,同时还学会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不仅对本堂课知识进行巩固,还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引用生活元素贯穿于课堂始终,能够带给学生新鲜视角,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实践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贾志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素材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7):7-10.

[2]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4):96.

[3]宋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6):114.

[4]王志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10):73.

猜你喜欢
生活元素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融合生活元素,促进作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