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发展现状及音乐艺术特征

2023-06-21 10:21钟力杨艳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藏戏发展现状

钟力 杨艳霞

【摘 要】藏戏最初是在西藏、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等藏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保重了卫藏地区的“阿姐拉姆”剧,安多地区的“南木特儿”剧和康巴、安多交接地区及果洛地区的“格萨尔”剧,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在印度、不丹等多个国家,藏族聚居的地区也有藏戏在不断流传,人们将青海地区的藏戏称之为“南木特儿”剧中,在藏语的翻译中,表达的是传记、故事等含义。藏戏在我国的青海、甘肃等地区,受到百姓的欢迎有着较大的发展,现今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藏戏;发展现状;音乐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前言

在传统的藏戏发展中,使用的伴奏音乐为一鼓一铙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众审美的转变,在藏戏艺术团体工作开展中,通过进行多种大型剧目的创排,在音乐戏剧化手法上进行多种创新,作品的创作吸引了藏汉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其中包含了民歌、小调以及民间说唱曲艺等多种素材内容,同时也保留了原本的音乐成分。为多种不同角色设计不同唱腔,使用多种调式呈现出剧目表现内容,呈现出全新的人物形象,在现有的演唱中,通常会采取领唱、独唱以及合唱等形式。

一、藏戏发展现状

在长时间的不断发展中,藏戏自从17世纪之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中国众多戏曲类型中的一种,在我国的藏区流传较为广泛,并受到较多民众的喜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变化,藏戏也诞生了较多的传统剧目,现今依旧有着著名的八大藏戏,在每种剧目的演出中,所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短则需要几小时,长则达到几天时间,但是在每一出戏的表演中,都严格的按照着序幕、正戏、告别祝福仪式不同环节。

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区域环境中,导致藏戏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多种流派,大体上划分为旧派和新派,旧派以白面具派与新派的篮面具派,以及独角戏,现今篮面具派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1]。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会在面部带面具进行化妝,这也是整个藏戏表演的特色所在,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作为其中一个流派,在剧团的发展中直接采取的是油彩涂抹在脸上化妆的方法,同时将唱、白、舞有效的结合起来,促使戏剧自身的效果不断展现。

在我国解放发展之前,到了每年的节气,各个地区的藏戏班子都会前往拉萨,为当地的政府官员献戏,这些前来表演的藏戏班子,也成为各个地区业余戏班子的骨干力量所在。在各个地区的不同戏班子中,因为存在着历史、地理、语言等多种区别,继而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流派。

根据相关调查工结果可知,在藏区有着众多具有代表性的藏戏团,对此类团体的生存现状加以分析,主要了解成立时间、演员组成、演出时间以及演出形式等多种内容。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可知,现今藏戏团在社会中的发展状态较为艰难,首先,在经费方面缺乏资金支撑,例如色达藏戏团在工作中当地的政府给予相关补贴,每人每月给予800元,但是无法满足演员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藏戏团在没有演出的情况下,只能够各自找寻发展思路,从而保持自身的升级,继而导致在实际演出中,演员无法及时到位,在场的演员不得不一人饰演多角。与其发展情况相对比而言,在壤塘藏戏团的发展中,其整体情况相对较好,具备充足的时间和场地进行排练,但是政府给予的补贴受限,也存在着经费短缺等多种问题[2]。麦洼藏戏团与茸塔寺藏戏团在经营中,主要依靠的是寺院自身的收入,保障正常的演出与排练工作开展,都是受到经费因素的限制,可以表演的剧目形式单一,无法提高的演出场次。其次,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所有的演员综合素质亟需提升,在四川安多藏戏团的成员中,主要由牧民、农民等人组成,但是大多数人不识字、不识谱,也没有系统的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在表演中更多根据自己的感觉,正式演出之前会进行录音,在现场只能进行对口型演唱。成员参与戏剧排练的时间比较少,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加以演绎,也无法加深对剧目内容的研究,而是安札教师的演示比划动作,亟需提升整体表演的水平[3]。最后,缺乏专业化的编创人员,在藏戏团的表演中,大多数都使用的是传统的八大剧目,经过改编和创新的剧目都比较少,尤其是在展现民众新生活的内容中更是少之又少,充分的反映出藏戏编创人才匮乏这一问题。

二、藏戏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一)唱词特色

在进行藏戏音乐表演中,在唱词方面的设计中,整体唱词的设计较为简单,且通俗易懂,与生活内容紧密结合,在藏戏的唱词设计中,使用到的词汇简单质朴、通俗易懂,借助唱词表达出对社会发展的向往之心。同时在创造中使用到大量的修辞手法,会使用到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以及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唱词的人物与情感表达出来[4]。总的来讲,在唱词中使用到一些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山川河流进行比喻,以此彰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会使用排比等手法,不断的强化表达内容,加强对语势的应用。

(二)演唱类型

在进行藏戏的演唱中,会根据场景、意义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进行划分,人们将其称之为“喜庆调”,在藏戏的表演中,大多数都表现出团圆、欢聚与庆功的表演场景,通常都采取的是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使用大合唱的形式,呈现出一种节奏轻快、色彩明亮的表现风格。觉鲁也被称之为“悲调”,通常情况下将其应用在一些生离死别的场景中,在藏戏团的表演中,大多数都使用的是一首背个,歌曲的节奏缓慢,并形成类似的哭腔,通常在此类音乐中,是由四个乐句或者是三个乐句组成,唱腔演奏过程中时断时续,就如同哭泣诉讼,将主人公内心的悲痛凄凉展现出来[5]。依达则被称之为“祈祀调”,主要表达的是祈求神仙、上天的保佑,通常在音乐的创编中,使用喜庆调中的部分曲调,将其庄严加以凸显。

(三)唱腔特点

在藏戏的演唱过程中,对于唱腔的选择也要根据人物、剧情的变化进行专业设定,专人有专曲,在人物身份与地位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相互借鉴并使用唱腔,但是在面对地位悬殊差距比较大的角色中,并不能互相使用唱腔,在同样角色身份、地位的情况,如果唱词的词格不同情况下,也不能相互加以使用。在不同剧目角色的表演中,会使用到一种或多种的唱腔。

藏戏在表演过程中,唱腔的旋律整体趋于平稳化,音域的变化并不宽,且音程跳动不大。在演唱的过程中,并不会使用高难度的演唱技巧与高亢嘹亮音色,更多类似与民歌的浅吟低唱,呈现出宛转悠扬的曲调类型,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独唱、对唱、齐唱的方式[6]。男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声部的音域并不宽,只需要在一个八度多的范围中进行歌唱表演,在女声的演唱中,音域则比较宽泛,可以在两个八度音区中。

在藏戏表演过程中,大多数的演员学习都是在彼此的口口相传中进行学习,在后续的传唱表演中,也会根据个人的音域、喜好以及技巧水平等多种曲调,适当的添加使用装饰音,例如滑音、倚音、波音及颤音等,促使整体声音变得更具明显的起伏特点,为人们展现出一种婉转动听的旋律。表演者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音乐知识,但是每一个人的每次润腔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导致藏戏唱腔音乐,无法实现记谱的主要原因所在。

(四)伴奏特色

在藏戏的表演中,主要使用到的是伴奏乐器是鼓与钹,演员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会根据鼓与钹的节奏变化相应的转变动作。但是在现代化音乐的影响下,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较大改变,在藏戏团的表演中,都会使用到鼓、钹等工具,但是也会使用到MIDI电子音乐加以伴奏,将现代化的电声乐器融入其中,相对于以往表演中单一使用的鼓和钹进行伴奏之外,这一转变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进行的创新发展。但是电声乐器的加入是否合适,依旧需要加以分析判断,将其添加到实际表演中,导致存在的音色并不真实,同时凸显的层次不够清晰,演唱过程中也会受到电声节奏的影响,无法尽情的将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技巧发挥出来。但是立足于时代发展背景下,这一转变也是可以被人理解的,在本次的研究中,藏戏团队中的音乐成员,并没有接触过专业化的配器、作曲等知识内容,在剧目音乐的学习中,主要依靠的是自学掌握,但是在表演的音源、音质及录音合成技术等应用,都无法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7]。在不同的表演剧目中,针对于同一种场景的使用,音乐上都是雷同的,但是剧团的经营费用受限,无法承担起更多民乐团的录音、配器与排练费用支出,所以将MIDI电子音乐应用在实际表演中,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三、藏戏发展的传承

藏戏的发展是在藏族的长期发展中,根据实际生产生活工作开展所形成的音乐,也是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的一种精神财富,更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演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8]。在现今社会发展中,藏戏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古老事项,也充分的将民间文化所具有的传承生命力体现出来。所以藏戏的发展,不仅仅是康巴地区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晶所在,也是对传统文化加以演绎的工具。

而在传统藏戏中,其中蕴含着大量赞扬自然发展的歌词,在现今的藏戏发展中,也依旧保留了这一传统习俗,借助大量的赞美自然歌词,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但是在原始的藏戏发展中,是不能忽视鼓手的,在表演中加入了相应的鼓手,这一点与藏戏中鼓乐的应用,在整个剧目中的使用呈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立足于音乐传承的发展角度,在现今藏戏的音乐发展中,主要采取的是两种结构,一种是唱腔音乐,另一种则是器乐营业。藏戏的传承与发展,自古以来都是离不开多种音乐的融合,在唱腔音乐的使用中,“嘿”字腔与“仲古”的有效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戏剧表演的一种发展,促使其呈现出较强的发展特色,并且具有非常明确的个性个风格[9]。在各个地区的藏戏发展中,其不断传承与发展与当地的民歌融合度比较高,所以将其称之为藏戏,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中展现出多种不通过风味。经过对藏戏音乐文化艺术特征的研究,在藏戏的旋律模式和音乐节奏模式中,呈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表征内容,这是需要重点发扬与传承的文化内容。而在藏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要注重藏戏自身的特点,并且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实现对自身基本框架的保留,注重藏戏本真的长期发展。

在安多藏戏的发展中,是在继承前代戏曲音乐成就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全新大胆的创新发展,突破传统单一化的伴奏形式与限制,大胆的将民间音乐曲调引入其中,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乐曲风格的基础上,将西洋的管弦乐器应用其中,促使二者之间的不断融合,形成全新的混合编制乐队[10]。在进行藏戏表演的不断探索中,逐渐的形成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共同演奏,有着较好的表演效果,促使其整体形成全新的发展水平,具备更加完善、固定的伴奏音乐模式,在丰富藏戏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将藏戏所具有的民族风格特色展现出来,促使藏戏表演变得更具多样化和高水准华。推动藏戏的不断发展,也满足人民群众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愿望,结合时代发展注重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发展,促使我国的戏曲表演种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四、结语

现今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促使藏戏成为众多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成分,并面向市场不断发展,但是在藏戏团的工作开展中,依旧采取的是业余和非商业化的经营模式,自身的经营利润较为薄弱,只能依靠国家和各个部门拨款维持现状,阻碍今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社会表演团体、旅游公司以及周边产品开发公司联合起来,形成一整个完整的、互动的产业链条,促使藏戏实现产业化发展,為的不是创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整个区域的旅游和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在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多样化发展,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霞. 传统藏戏《苏吉尼玛》的神圣叙事及音乐样态研究[J]. 中国戏剧,2023,(02):84—86.

[2]陈意. 康巴藏戏的仪式音乐文化特点[J]. 四川戏剧,2022,(09):124—126.

[3]李鸿渐,姚连乔. 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艺术特征与演唱心得探究[J]. 黄河之声,2022,(19):149—151.

[4]汪浩. 四川傩戏音乐的结构及特征分析[J]. 戏剧之家,2022,(23):39—41.

[5]邸莎若拉. 马背藏戏:从《格萨尔》史诗到藏戏演述形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2):43—51.

[6]胡婷. 国内藏戏音乐研究文献综述[J]. 西藏艺术研究,2021,(04):72—79.

[7]孙锐. 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及音乐艺术特征研究[J]. 大观(论坛),2021,(11):169—170.

[8]胡倩,刘畅. 左权小花戏音乐风格特征研究——以《摘花椒》和《打樱桃》为例[J]. 艺术评鉴,2021,(05):51—53.

[9]杨梅. 新媒体对藏羌传统音乐艺术的影响探究[J]. 四川戏剧,2020,(04):140—142.

[10]杨婧芝. 浅析乐亭大鼓的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3):52—5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说唱与藏戏中的格萨尔音乐研究》(项目编号:19YJA760095)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需求培育项目《甘南“南木特”藏戏音乐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9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力(197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杨艳霞(1964—),女,藏族,籍贯青海省贵德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猜你喜欢
藏戏发展现状
藏戏面具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四川藏戏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