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探索

2023-06-21 00:03黄海娟
教育界·A 2023年14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探索双减

【摘要】针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学业压力过大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条件。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文章结合实施“双减”政策的新时代背景,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探索,希望能帮助教师提升学生获取新知的效率,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高效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黄海娟(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2021年7月24日,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需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高效的教学和少量作业让学生积淀学习经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师讲生听模式下,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应有的挖掘,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显然,这样的做法与新课标、与“双减”政策相背离。在新时期,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认真研读、落实“双减”政策,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发展,综合素养整体提升。

一、立足“双减”政策本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巧用游戏,营造乐学氛围

要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需要先着力营造乐学善思的氛围,改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学生钟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深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学生便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也会打心底里更愿意亲近数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对游戏活动比较排斥,认为游戏活动不好组织,而且组织游戏活动时课堂纪律不好维持,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被消耗[1]。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数学课堂践行“双减”政策时,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游戏活动,营造乐学善思的教学氛围,以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时,笔者引导学生组成2人小组,一起玩“猜数字”游戏。在游戏中,1名学生需要任意想一个数,然后将这个数乘5,再减去3,并将结果告诉自己的同伴,让同伴猜自己想的数是什么。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成功猜出同伴想的数。在课堂上,学生由于对游戏很感兴趣,均十分积极地参与计算。

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将枯燥的知识讲授课堂变得充满趣味。

(二)优化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需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应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上课时专心、投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为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导入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甚至直接跳过导入环节,在课堂伊始便开门见山地讲解知识点,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不佳。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进行更多的尝试以优化导入环节,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获取数学新知的过程成为快乐的旅程。

在教授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教师提出问题后,有学生自信地举手回答:“看一个数的个位就可以知道了,只要个位是3、6、9,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回答后,笔者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鼓励学生自行验证。在任意写了一些数验证后,学生逐渐发现,有一些个位是3、6、9的数的确是3的倍数,但另一些个位是3、6、9的数却不是3的倍数。在事实面前,学生产生了疑问:“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在这样的导入环节,新的知识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在简单实践后,学生对学习新知产生了期待,并十分乐意进行探索。

二、践行“双减”政策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一)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媒介。优质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明确学习的方向,还能够让教师及时地得到教学反馈,从而在后续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在以往,一些教师虽然设计了问题,但由于提问的时机不够好,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或者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又或者问题太难,学生绞尽脑汁思考了,却沒有思路。为避免上述情况,教师需要先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者角色[2]。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并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则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到合适的时机提问,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时,笔者将一个包装袋放到了实物展示台上,然后指着包装袋上的“发芽率96%”提问:“‘发芽率96%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有学生举手回答:“‘发芽率96%意味着播100颗种子,有96颗会发芽。”尽管学生的回答错了,但笔者没有着急评价,而是向学生展示了另外一个种子包装袋,包装袋上印着“发芽率96.7%”,随后笔者指着这个包装袋提问:“那么这个包装袋上的‘发芽率96.7%有什么含义呢?”该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应该是说,如果播100颗种子,有96.7颗会发芽。”笔者追问:“96.7颗?”此时,其他学生也产生了疑问:种子的颗数不应该是整数吗?怎么会出现小数呢?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该学生意识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并跟随教师进行了探索。

可见,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考逐渐深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会加深。

(二)引入实践,降低学习难度

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成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数学知识复杂、抽象,十分难学。为改变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动手实践活动引入数学课堂,从而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将深奥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授正方体的展开图时,为了让学生对展开图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笔者准备了纸质的正方体包装盒和剪刀,让学生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完成这一操作活动难度不大,学生很快便顺利完成任务,笔者随即鼓励完成任务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展示环节,学生发现展开正方体包装盒的方式多达11种。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11种展开方式,并将其分类。在讨论后,学生认为可以将这11种展开方式分成4类,分别是“1-4-1型”“2-3-1型”“2-2-2型”“3-3型”。

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相关知识,也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难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做有心人,为学生搭建思考的“脚手架”。

(三)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但单个学生的能力是有限,他们有时无法单纯依靠自身的能力掌握数学知识。而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掌握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3]。

在教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尽管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任务相对困难,但是在小组中,学生顺利地迁移了所学知识,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笔者还鼓励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推导的具体过程。

三、聚焦“双减”政策要点,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一)布置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

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要点,在教学时,教师还应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以更好地践行“双减”政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适合他们发展、成长的作业也是不同的[4],因此设计分层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兼顾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设计的分层作业可以是形式多样的,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需求,灵活地选择自己要完成的作业。

在教授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后,笔者便设计了分层作业。其中笔者设计的基本题为:“有一个圆柱形木桶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0厘米,请问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将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请问削成的圆柱表面积是多少?”基础题的难度不大,学生直接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便可算出结果。笔者设计的提高题为:“有一个圆柱形木块长1.2米,底面半径为0.8米,如果从底面圆心处将它竖着切分成2个部分,2个新图形的表面积之和为多少?”提高题是课堂上笔者讲解过的例题的变式,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问题。笔者设计的拓展题为:“阳光小学有10根圆柱形柱子,这些柱子的底面半径为3分米,高为15分米,如果要用油漆刷这些柱子,且刷每平方米的柱子需要用油漆0.2千克,请问刷完这些柱子一共要多少千克的油漆?”这一拓展题可以将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可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合理的分层作业,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布置开放作业,培养发散思维

在传授知识后,教师还应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让他们形成创新意识。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还应当设计一部分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形成创新意识,感受到完成作业的乐趣[5]。

例如,笔者曾设计过这样的开放题:“阳光小学有136名学生和4名教师,为了外出春游,教师们租了10辆车,其中,每辆中巴车可载17人,每辆小面包车可载7人。请问,教师们租的中巴车、小面包车各有多少辆?”在出示题目后,笔者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算法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尝试了多种计算方法,有学生使用了列举法,从有1辆面包车、9辆中巴车开始计算,直到得出足够载140人时面包车和中巴车的数量;也有学生使用了假设法,先假设10辆车都是面包车,计算这些车能载多少人,再依次减少面包车数量,计算如何能载140人;还有学生尝试了列方程解答,設中巴车有 x 辆,则面包车有(10 - x)辆,因为载客数是140,所以方程为17 x+7× (10-x)=140,并由此得到答案。

结语

总之,在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寓教于乐,让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升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致力于让数学课堂更加鲜活、高效,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周建成.小学数学简约教学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6):106-109.

[2]施洁.助力“双减”政策,缔造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1):44-46.

[3]许旭霞.“节点”与“结点”: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点[J].名师在线,2022(1):29-30.

[4]高媛.“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提质增效路径探微[J].甘肃教育,2022(4):97-100..

[5]张彩霞.做好“加法”,推进“双减”: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实践思考[J].新课程,2022(5):148-150.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探索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