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文言文教学切入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3-06-21 09:27张茜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文言文核心素养

张茜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知识能力的获得,还要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从文本表达独特处、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处、文章经典品味处及文本语言古今异同处展开教学,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部编教材;文言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而且还有助于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文言文的文体特征,认识到其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并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采取适切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聚焦表达独特处,赏析品味,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部编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几乎每篇文言文在表达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就文言文词句篇章中表达独特的地方进行品味,可以实现言意兼得,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魅力。

如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课文中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机智幽默与智慧。教学时教师先抓住课文中关于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的语言进行品读,感受孔君平的幽默与杨氏之子的反应灵敏,机智聪慧,然后再让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话,充分体悟文本语言的魅力。最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黄君平、吴君平、周君平等来杨家做客,对于他们的话,杨氏之子又该如何机智应答呢?”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还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又如教学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课文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些句子语言优美,充满了画面感,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想象伯牙琴声中如高山流水般的优美动听,接着教师再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里不仅有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有学生说还会有“清风明月、鸟语花香……”教师鼓励学生仿照着文本中的样式进行表达,于是就有了“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类似的语言在学生中脱口而出,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表达的新鲜别样,还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内化,提升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聚焦文本语言表达独特之处,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魅力,可以为学生搭建通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支架,让学生的表达如泉涌,创造力大增,在仿写运用中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聚焦学生思维发展处,思辨阅读,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引领学生就文本中一些与自己思想认识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思辨阅读,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如学习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思辨话题:“在当时情形下,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好在哪里?你还想到了哪些救孩子的方法?”在思辨阅读中,有学生认为司马光砸缸救孩子在当时情形下无疑是最为可行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身边,周围也没有可以用的工具,司马光砸缸营救孩子是他在仔细观察周围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的最为正确的方法,充分显示出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也有学生认为用石头砸缸具有危险性,万一伤到缸里面的孩子怎么办,我觉得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应该有更好的方法。在学生思辨阅读时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遇到事情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以借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同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同,教师结合文言文课文内容设置恰当的思辨话题,以思辨阅读的形式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看法等,在思辨阅读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聚焦经典品味处,感悟体验,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言文本身特点以及学生兴趣爱好接受认知事物等特点,挖掘教材中值得学生品味鉴赏之处进行品读,可以使学生享受到文言文带给自己的美感,为学生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如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这是一篇言辞优美,情感热烈的文言文,读着这样的课文,文中的言辞与韵律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采取先自由读再齐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中国强盛的气势之美,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在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抓住课文韵律感强的特点,让学生按照四字韻文的特点,着重读出课文的韵律特点,尤其是“ɑnɡ”韵一韵到底,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押韵,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音韵之美。通过有感情朗读,学生对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即气势恢宏强大,气势得力于激情,情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文章才有了逼人之盛气等言辞特点有深刻感受。与此同时,在有感情朗读中引起了学生共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注重对文言文中审美因素的挖掘与发现,并就文章中语言美或者情感美的地方引领学生品读赏析,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聚焦语言异同处,比较辨析,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教学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教师依托文言文对学生进行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首要途径,对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教学时教师呈现白话文版的《司马光》与文言文版的小古文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不容易读懂等特点。在学生对文言文与白话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词句的意思,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对文言文能用一个字不用两个字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感受更加深刻,自然传承了古代文化。又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课文中的“耕”与“耒”在字形上相近,但在字义上却有很大区别,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注释与图片让学生明白“耒”是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右边的“井”在古代指的不是现代汉语中的“井”,而是指被划分成方块的农田等,是一个象形字,古人把拿着耕田用的农具在田里耕地的人称为耕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继向学生展示“耕”字的演变规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造字的智慧,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言文文化因素的挖掘,以促进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古今异义处的内容有许多,教师要注重对文言文文化因素内容的发掘,适时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让学生主动亲近文化,感受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发展思维、审美渗透、传承文化等,可以使文言文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抓住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凸显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为文言文教学增效赋能!

【参考文献】

[1]施光宏.突出五重,提质增效——例谈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高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2(06).

[2]郭珲峰,袁莉莉.参透课标 抓牢课后题 实施文言文梯度教学[J].新教师,2022(06).

[3]刘军兰.触摸经典 徜徉“言”海——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2(20).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文言文核心素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