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二十四节令鼓传播对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启示

2023-06-22 08:10康晓娟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马来西亚

摘 要:鼓舞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民族的传统鼓舞各具特色,在国家民族体育政策的影响下,不断被挖掘和保护,并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本研究阐释了二十四节令鼓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分析二十四节令鼓在海外的传播经验,并总结出其对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启示。研究认为,二十四节令鼓的传播得益于以传统体育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传承没有间断、坚实和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多文化品类协同发展的互动与互补。建议在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用鲜明的文化具象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以独特的“以赛兴艺”的传播形式迅速扩大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让学校教育成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活化剂。

关键词:二十四节令鼓;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中华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3)02-0036-05

The Enlightenment of“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Drum”Overseas Dissemination on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KANG Xiaojuan

(Beijing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College,Beijing 100026,China)

[WT5HZ]Abstract:“Drum-dan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The traditional drum-danc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sports policy in China, it is constantly excavated and protected, and inherited in a new form.This study elucidated the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Drum, analyzed its overseas dissemination experience, and summarized its enlightenment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pread of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Drum is attributed to the uninterrupted, solid, and complet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represented by traditional sport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ve and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cultural categories; Regarding the distinct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s carrier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Quickly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through the unique form of dissemination of “promoting art through competition”; Making school education an activator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culture.

Key words: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Drum; Malaysia;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sports

鼓舞是中華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这一运动起源于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广泛存在于节日、庆典、演出、比赛等场合,兼具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鼓舞项目有土家族的鹤峰围鼓、苗族的猴儿鼓,甘肃的旋鼓等。在国家民族体育政策的影响下,各种流传于地域民间的鼓舞项目不断被挖掘和保护,并以新的形式得以传承。有的被列为民族运动会竞技或表演项目,如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云南傣族象脚鼓舞、湖南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跳鼓等;有的举办了独立的主题体育赛事,如马山壮族会鼓斗鼓比赛;有的仍在民间范围被少量人口掌握。在海外,鼓舞这种文体活动在华人社会中深受欢迎。在开业、庆生、节日、运动会等各种华人集会中都可以看到诸如舞狮、舞龙和民间鼓舞的身影。除了对祖先传统鼓舞技艺的继承,海外华人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传统项目进行深化和改造,创造出新的文体种类。其中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发源于马来西亚,脱胎于南狮鼓的新项目。二十四节令鼓产生之后,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迅速扩大影响,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二十四节令鼓对传统鼓舞的继承与创新

二十四节令鼓发源于马来西亚新山市,是一种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集武术、舞蹈、音乐、诗歌、书法等中华文化元素于一身的鼓舞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鼓舞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1.1 二十四节令鼓的项目器材

1988年,马来西亚华裔艺术家陈再藩、陈徽崇创作了“九鼓擂鸣”鼓舞节目。表演由9面岭南狮鼓组成,在台上一字排开,9位鼓手身着黑衣,腰佩具有中华特色的红彩绸腰带,足蹬舞狮护脚,演出融合了武术、舞狮、舞蹈等多种传统技艺。之后不久,陈再藩从台湾诗人向阳的诗集《四季》的创作手法中获得灵感,萌发了“观天,一节气一鼓;授时,一鼓一节令”[1],即用24只鼓对应二十四个节气的思路。马来西亚、新加坡两地书法家分别书写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雕刻在鼓身上,成为二十四节令鼓最重要的标志。

1.2 二十四节令鼓的呈现形式

二十四节令鼓继承和借鉴了南狮鼓的特点,与南狮鼓乐中用鼓乐的变化来表现醒狮的喜、怒、睡、乐、动、静、惊等形神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相对于南狮鼓乐来说,二十四节令鼓将单鼓项目发展为群鼓项目,更具表现力。由于击打时没有固定程式,由队员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自由发挥,创作空间大,变化性更强。队员根据节令主题,创作出“插秧”“割稻”“摘星”等动作,来表现与之相应的节令文化。因此,二十四节令鼓具有“气势磅礴、节奏清晰、轻重有序、快慢相间、强弱有因、紧缓有别”的特点[2]。这些特点主要根据二十四节令鼓曲目所表达的内容而呈现。

1.3 二十四节令鼓的健身效果

鼓舞运动对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质要求较高,与传统武术和舞龙舞狮一样,强调体能和基本功的训练。在击打过程中,队员的上肢需要做出抬、转、落、顿、击等连贯性动作,下肢除了有武术的“马步”稳扎支撑作用外,还可配合主题进行抬、落、曲、伸、踢、蹬、跳跃等动作。全身动作必须协调进行,既要大开大合,又要密集精细,是全身性的有氧运动。

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被列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申遗的成功,中华节令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再次引起关注。经过马来西亚华人20多年不断的实践和推广,二十四节令鼓的形式愈臻成熟,影响逐渐深远。目前已传播到中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比赛,并成为众多大型活动的助演项目。

2 二十四节令鼓在海外的产生、发展与传播经验

2.1 得益于以传统体育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传承没有间断

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族群之一,华人数量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具有普及性、仪式性、创新性俱强的特点。“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本质,即是以‘仪式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将民族文化融入华人的日常生活,使其在维护民族精神的同时,得以适应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与传承,从而形成了特殊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3]”华人社会生活是中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基于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如民乐、舞狮舞龙、武术、扯铃等,一直以来被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推崇。每到重大的民族节日,大多华人家庭和华校都会有武术、鼓舞、龙狮等中华传统体育形式的庆祝活动。如,1987年,二十四节令鼓诞生的前两年,新山中华公会联合当地“乡青团”,在新山的宽柔中学校园举办了以中秋为主题的园游晚会,之后陈再藩、陈徽崇又将新加坡诗曲《传灯》纳入活动内容“中秋传灯仪式”,丰富了节庆文化的表现形式。正如《九舞》的主题诗《启舞》所诉“敦煌舞姿,古典千年,鼓乐不息千年……抖落一身沙尘,翩翩抚声起舞,某年某月,我们已经习惯过节。[1]”很多华文艺术团体组织的丰富多彩的交流、观摩、比赛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表演藝术完全基于华人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自动自发地发展,在体制外自行发展,由民间主导,基本上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属非建制化活动,没有依附于国家体制。[4]”可以说,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与其说是艺术家们偶然的灵感触动,不如说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外现形式上的必然突破。二十四节令鼓鉴证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2.2 得益于坚实和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二十四节令鼓集运动健身、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鼓手多为青年人,对他们的身体素质、文化素养的要求都较高。因此,只有接受了完善的华文教育、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修养的青少年才能自觉主动热爱二十四节令鼓这一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注重对青少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马来西亚拥有海外保存最为完整、最为连贯的华文教育体系,百余年来没有中断。现有1 290所华文小学、61所华文独立中学和3所民办华文大学,体系完备,规模庞大,是世界华文教育的典范。华文教育的规模和华校的基数,为二十四节令鼓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力量。马来西亚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的鼓手,就是在新山宽柔中学的华乐团、军铜鼓乐团等团体里募集而来的。1990年,森美兰州的芙蓉中华独立中学成立全马第二支二十四节令鼓队。1991年,瓜丁中华维新中学、怡保深斋中学、江沙崇华独立中学先后成立鼓队。1992年又成立9支鼓队,绝大多数都建立在华文中学内。马来西亚教育部门鼓励将二十四节令鼓作为课外活动之一。2006年,二十四节令鼓的相关内容被编入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六年级课文中,课文以通讯报道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令鼓的起源、特点和传播影响,其中提到了这项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脉搏的跳动”,这对强化这项体育活动在华裔新生代中的认知起到了巨大作用。二十四节令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也体现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新加坡、泰国、印尼、美国、英国、文莱和澳洲等国家,率先成立二十四节令鼓社团的均是以接受坚实和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华裔青少年为主体的中小学或大学[5]。

2.3 得益于多文化品类协同发展的互动与互补

从二十四节令鼓诞生开始,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就通过举办主题赛事、发行主题邮票、拍摄电视片等途径对其进行宣传和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节令鼓文化。“整合传播渠道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措施, 也是打造立体化传播效果的力量保障。当前,不少新媒体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平台特征, 具有各自的传播优势。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整合微博、微信、抖音、云平台、在线教育、虚拟现实、大数据等不同的传播渠道, 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6]”现代媒体,特别是影视、网络媒体的介入,扩大了传统文化形式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2007年8月19日,马来西亚寰宇电视播放了华人文化《扎根》系列第11集《生命的鼓动》。在一个小时的文化纪录片里,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令鼓的起源、特点等,这是二十四节令鼓首次以主角身份出现在马来西亚电视节目里。2019年,由新山陈旭年文化街老街坊、新山鼓队,以及二十四节令鼓原创人陈再藩参与演出的微电影《鼓力》以“回家,过年”为线索,讲述了一位二十四节令鼓鼓手与父亲的亲情互动,反映了年轻生命奋发图强的曲折转变,从传统文化在年轻一辈中的传承,彰显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生命力。诗词也可以成为传播二十四节令鼓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学界,以二十四节令鼓为主题的诗作层出不穷。已故华人诗人游川于1988年创作的《口占——给新山诗节的诗人、歌者和鼓手》是较早描写二十四节令鼓的诗作。诗中写道将民族文化的“薪火要传到千秋万世”;他的另一首《鼓——致陈徽崇老师和宽中廿四节令鼓手》“风声雨声雷声”,写出了二十四节令鼓区别于其他鼓乐的特点,突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沉淀于血液的忧患意识,读来有一种深沉厚重的沧桑之感。1993年马来西亚华人诗人田思创作的《二十四节令鼓》则从鼓声中体味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动有力的脉搏,读来令人振奋。在这些围绕二十四节令鼓产生的各种艺术作品中,人们找到了共鸣,进一步扩大了二十四节令鼓的影响力。

3 二十四节令鼓对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启示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对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世界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世界文化不断入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一定的影响”[7]。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二十四节令鼓传播中所具有的鲜明的文化具象、精准的传播对象和独特的“以赛兴艺”方式,对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3.1 用鲜明的文化具象为载体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气候的演变,相较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社会,现代社会的人们能体验到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生活实践越来越少。开展对于二十四节气的非遗保护活动,除了概念上的论说,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相关文化传统的体验上。如节令食品的开发、“节气歌”和农谚的传唱以及一些地区民俗活动的展示、演出等。二十四节令鼓将节气文化的概念与中华传统体育的具体项目相结合,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被马来西亚诗人兼评论作家喻为“文化发明”。二十四节令鼓不仅创新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也使二十四节气的概念更加具体化。鼓舞的实际操作和观赏更具体验性,因而更容易被实践和关注。

一方面,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出现蕴含着传统节令文化的基因。二十四节令鼓脱胎于传统鼓乐艺术,又对传统的鼓、舞艺术进行了加工改造,创造性地加入了舞蹈、武术等元素,增加了舞台表现力。变单鼓为群鼓,使得乐声更具层次感,更加厚重。鼓身上增加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书法刻背,不仅是道具的创新,也是一种表演内涵的提示性标志。如书写了“立春”的鼓,在表演时应着重表现立春节气的特点;书写“惊蛰”的鼓,击打出的鼓点应与这个节气的特点相匹配。这就使得每只鼓具有了不同的身份和性格。鼓者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用鼓声的轻重缓急和肢体语言,除了带给观众外在的声乐感受,也会激发出他们意识中对中华大地四时不同的风物人文的想象。二十四节令鼓因而也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情的新寄托。

另一方面,二十四节令鼓的存在和发展并不依赖某些特定的时刻、地域和人群,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群众性的雅俗共赏的文体活动。它既可以出现在专业的舞台,也可以出现在操场、小区、赛场;既可以在节日里挥洒,也可以为庆典、纪念活动助兴;既可以作为专门艺术独立演出,也可以成为整体演出的一部分……以二十四节气深化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又以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在形式,扩大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外延。传统鼓舞与节令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05年二十四节令鼓成为湖南炎帝陵祭祀大典的常例项目,印证了两种文化结合后所产生的超越以往的影响力,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可以想见,当鼓声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场合敲响时,二十四节气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中华文化符号也同时进入国际观众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其他国家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唤醒了海外华人对祖先文化的探究心理。

3.2 以独特的“以赛兴艺”的传播形式迅速扩大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

二十四节令鼓一旦成形,马华社会立刻着手推广。2010年,马来西亚新山举办“一个大马,万种风华”为主题的第27届大马华人文化节,同期举办了首届廿四节令鼓国际观摩与大马精英赛。从此开创了二十四节令鼓主题竞技比赛,并且利用华人社团在海外分布的广泛性,初始就以国际比赛的形式开展。此后,国际廿四节令鼓观摩汇演以比赛和邀请演出相结合的形式,两年一届固定下来,各地的鼓手借此切磋交流,至2018年8月25日已举办5届。赛事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新山中华公会的支持,新山华人社会积极配合,华人媒体尽力宣传,共同促成了该赛事的成功举办。当地的华总文化咨询委员会成立了廿四节令鼓推动小组,出版图文专辑,设立节令鼓教练培训课,颁发教练资格证书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川纪子认为,“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1.将它转变为有形的形式;2.在它的产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它的活力。第一种方法可以运用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等方式保证无形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无形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这样,社会不仅承认和激励遗产的守护者——各种文化形式的支持者、演员和创作者们——保护遗产,而且会促使他们提高技能和艺术修养。”[8]廿四节令鼓推动小组实际起到的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产出传承人的作用:通过开设节令鼓教练培训课程,培育具有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以他们为种子,在世界各地建立节令鼓表演队伍——各队伍参加节令鼓展演和比赛,增加交流学习的机会——其中的佼佼者或爱好者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二十四节令鼓不仅是个人爱好,也有相应的展示平臺和竞争机制,这项体育运动就具备了较强的活力,并通过定期的赛事保持下去。

3.3 让学校教育成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活化剂

二十四节令鼓从一开始就精准定位,由华裔青少年作为主要实践者和传承者,在华文学校中组建队伍。从客观上来讲,青少年身体正处于长成过程,需要一些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节令鼓的节奏鲜明、训练的强度较高,集体项目开展中的团队协作,以及由展演机会带来的荣誉感,都增加了传统体育项目的趣味性,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需求。从主观上讲,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由于在华文学校沉浸式学习,对中华文化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强,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是他们愿意接受和深入体验二十四节令鼓的内在驱动力。对海外华裔青少年来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除了强身健体的目标,还承担着民族文化血脉延续的责任。二十四节令鼓也成为海外华裔新生代的情感寄托,在学习鼓舞项目的同时,向他们传达一种强烈的文化讯号,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因此,二十四节令鼓诞生时就带着青春的力量,使古老的鼓舞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曾遇到瓶颈,以武术为例,有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对体育课尤其是对武术课重视不够,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较窄,各地区中小学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很不普及[9],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对于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并广泛传播的民族传统体育,我们要思考通过教育传承的方式来开展。因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教育具有必须担当的义务。[10]”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为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弘扬提供了平台。青少年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引领青少年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领悟,丰富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实现青少年陶冶情操、魅力感染等目标。[11]”二十四节令鼓项目在华文学校取得的成功,对我国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4 结语

二十四节令鼓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事物,是中华文明在海外生长出的文化枝叶,也是华文教育在海外结出的硕果。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发展,充分说明了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进了以节令、音乐、舞蹈、武术、书法、服饰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二十四节令鼓是海外华人对祖籍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哺,更是中华文明为当代世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鲜活例证。

参考文献:

[1]陈再藩.廿四节令鼓:新山原创,全球惊艳[EB/OL].(2013-09-04)[2022-09-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3f0830101ctfl.html.

[2]卓高鸿,蔡立强.中华鼓乐在海外华人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为例[J].艺术教育,2016(12):101-103.

[3]王钶嫖.文化继承:从仪式传播”到“仪式化传播”以马来西亚华人社群“闽南中元普渡”仪式为例[J].世界民族,2016(3):94-103.

[4]廖文辉.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机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2-28.

[5]蔡立强,卓高鸿.中华文化在海外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新载体研究——以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为例[J].艺术教育,2016(10):263-264.

[6]徐海朋.新媒体视角下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新闻传播,2018(24):46-47.

[7]郁来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汉字文化,2019(6):171-172.

[8]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9]《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與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10]卢高峰,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问题 机遇 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52-57.

[11]杨俊峰.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弘扬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9(1):28-29.

收稿日期:2022-10-25

作者简介:康晓娟(1974- ),女,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

猜你喜欢
马来西亚
风光旖旎的“花园之城”——马来西亚亚庇市纪行
看你一眼就会笑
有你在可真好呀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来自马来西亚胡传统甜品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三八妇乐 畅游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北京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