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家》音乐美学探究

2023-06-22 03:53朱东
艺术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影视音乐美学价值罗曼

摘要: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以直接参与叙事,作为时空连接的桥梁纽带,又可以作为抒情元素极大地增强影视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不同的美学价值,唤醒观众的情感,蕴含极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文价值。当今电影是一种音画综合的艺术形式,电影表现离不开音乐,在一些影片中画面甚至让位于音乐,产生了音乐电影这一类别。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家》改编自钢琴家席皮尔曼撰写的小说《死亡的城市》(后改名《钢琴家》)。影片讲述二战期间波兰人席皮尔曼饱受战争迫害,但始终凭借音乐和顽强的意志抗争命运的故事,反映了战争与人性的伟大主题。电影中的音乐尤其是肖邦钢琴音乐为影片的叙事及抒情增添了更生动的元素,《升C小调夜曲》《降E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等乐曲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出现,展示了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形象及心境,呈现了更宏大的历史空间与人文精神力量,体现了悲壮、崇高、优美的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探索电影《钢琴家》音乐的运用形式、作用体现及美学价值,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叙事、抒情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意义。

关键词:影视音乐;《钢琴家》;美学价值;罗曼·波兰斯基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03

1 影片背景

1946年,著名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写下了他的回忆录《死亡的城市》,讲述了他在纳粹占领波兰期间所遭受的痛苦经历。他以忧郁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他的家人、他们的社区所遭受的暴行和令人痛心的侮辱,以及不可逆和不可能恢复的创伤,他在躲藏中得以生存下来,但整个家庭和华沙的50万其他犹太人一起灭亡。席皮尔曼的书几乎立即被斯大林政权的波兰派系收回,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直到席皮尔曼的儿子安杰伊将该书手稿翻译并重新出版,它才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终以英文出现,并改名为《钢琴家》,之后被罗纳德·哈伍改编成了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奖获奖影片《钢琴家》[1]。

2 音乐与影视的关系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音乐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空间限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题材效果。影视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艺术,而是一种集音乐、摄影、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具体来说,电影是一种音画艺术,音乐在强化影片表达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在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观众对声音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喧闹的城市中,不可能存在无声电影。很多人来电影院看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故事吸引人,更是为了感受电影与音乐融合带来的绝佳视听体验。电影《钢琴家》中的很多场景以不同的乐曲为背景音乐,从影片开始到结尾,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阶段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心境。

3 影视音乐在《钢琴家》中的作用

3.1 音乐参与叙事功能

配乐结合影视画面,可以更加具体形象地表达音乐内涵,丰富画面感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钢琴家》开场采用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展示了1939年的华沙,随后镜头切换到波兰广播演播室的内部,阿德里安·布罗迪扮演的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在演奏钢琴。用音乐开头的方式极具表现力,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影片还多次运用音乐让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2]。

1939年9月1日,纳粹对波兰的入侵彻底改变了席皮尔曼一家的生活。他们被迫遵守新的反犹太主义政策,留下大部分财产并搬入被纳粹指定为该市新犹太区的华沙地区,该地区后来被称为华沙犹太人区。为了获得食物,席皮尔曼以低廉的价格卖掉了钢琴。这个家庭与该市的其他犹太人一起游行,在犹太区定居。后面华沙犹太人区被封锁,在新住宅窗户下方的空地上,这家人看到德国工人正在建造将华沙和其他地区隔开的墙,此时的音乐蕴含战争即将爆发的气息。回到影片开头,在一连串的炮火声中,席皮尔曼在录制钢琴曲,虽然录音室已遭到炮击,室内满是碎片和灰尘,但他仍然坚持演奏,直面战争和肮脏。此刻音乐推动了剧情发展,既拉开了席皮尔曼逃亡的序幕,又充分體现了他热爱音乐的性格,是《钢琴家》叙事的关键桥梁[3]。

3.2 影视音乐的情绪抒发作用

影视作品抒情不仅是为了营造某种氛围,更是为了塑造人物的性格与形象。把音乐融入剧情中,既能增强剧情的真实性,又能突出影视的艺术性。影视的配乐可以高度概括故事情节,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情绪表达,使人物角色更加形象生动。钢琴音乐是表现艺术的最佳选择,现代影视艺术中,音乐与影视画面是紧密联系的,要将艺术结构和题材等有机结合,而音乐和画面融合则是影片的独特表达方式。一部优秀的影片,在表现影片主题时,总是遵循“声音、画面、艺术形式三者合一”的理念,将传统的艺术元素与现代影片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钢琴家》巧妙利用钢琴音乐,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但在精神层面与德国军官平等相视的形象。在影片的结尾,德国军官被席皮尔曼弹奏的神圣的钢琴音乐所震撼,动了恻隐之心,选择帮助席皮尔曼。于是,钢琴曲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另外,《钢琴家》中的钢琴作品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等,蕴含强烈的个人感情和艺术感染力。

3.3 音乐营造影片氛围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演员要具备高超的演技,故事也要具有深刻的内涵,或者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而音乐对营造影片氛围具有特殊作用。在电影《钢琴家》中,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枪击始于席皮尔曼公寓楼下的街道。有人从席皮尔曼所在的这栋公寓袭击了附近的纳粹医院和警局,纳粹士兵开始进行轰炸,席皮尔曼因为被锁在家里而无处逃生,直到一颗炮弹炸穿墙壁,他才得以逃脱。在席皮尔曼悄悄穿过曾是医院的废弃建筑时,肖邦的钢琴音乐逐渐消失,画面展示席皮尔曼坐在被毁坏的建筑中,在半空中用想象中的键盘弹奏音乐。在一片废墟中,他依附于肖邦,依附于音乐,依附于内心的钢琴家。

在影片的结尾处,主人公最终逃脱了纳粹的追杀,德国军官之所以没有揪出席皮尔曼,是因为他进入阁楼的时候,主人公坐在钢琴旁弹奏了一首凄凉哀伤、充满人情味的钢琴曲。导演用这样的音乐来渲染气氛,展现这个德国军官的内心世界,突出他的与众不同,从而让他放主人公一条生路的剧情设置变得更加合理[4]。

3.4 影视音乐的主题呈现作用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部电影能不能吸引观众,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遐想和思考,从而升华作品主题。影片要和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键在于要让观众产生联想。而将音乐和电影结合在一起,能极大地刺激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在音乐的指引下,感受主人公的情绪,窥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全面挖掘作品的深意和内涵。在《钢琴家》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音乐,而是充斥与战争有关的声音——枪声、坦克声、玻璃破碎声和尖叫声。面对那些暴力时刻,音乐能够让人暂时逃离充满纷争和冲突的外部世界。在电影中,音乐有着超越、美丽等意义,在电影呈现的残酷时代背景下,音乐是那个充满混乱和破坏的世界中一束美丽的光。

4 影视音乐的美学价值诠释

从美学意义上看影视音乐,其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感召力,不同类型的影视音乐作品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美学感受,或悲壮,或崇高,或优美。美学感受作用于观众心理,会形成深刻的美感印象与情绪感召。

4.1 悲壮的美学价值

看到美好的事物被不可抗拒的外力破坏难免让人感到悲伤,而在悲剧的情境中依然不断抗争就会产生悲壮的美学价值。这时的乐曲往往是婉转低回而又激情澎湃的,曲折而宏大。悲壮的音乐往往更容易引发观众思考人物命运、时代背景。

《降E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钢琴家被友人解救出来转移到安全住所时,为了人身安全他必须保持安静。席皮尔曼面对近在眼前却无法弹奏的钢琴,只能将双手悬在琴键上通过想象隔空弹奏。《降E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曲风流畅优美,情感基调明朗乐观,在这样悲剧的情境中,钢琴家席皮尔曼依然保持着对音乐艺术的崇高向往更显悲壮。

电影的尾声部分再次出现了《降E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战争结束后,音乐家在音乐厅再次弹奏这首作品,情感饱满的乐曲出现在和平的时空中。但即使音乐重现,战争结束,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也是难以磨灭的。音乐的两次出现不仅触发了物是人非的时空转换,更引发了观众对人物命运和时代背景的思考。

4.2 崇高的美学价值

电影中多次通过音乐营造崇高的氛围,这类崇高的美学价值作用于电影,往往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统一的感性触发,其常常出现在类型电影尤其是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电影中,具备崇高美学价值的影视音乐一般宏大深刻,具有强烈的叙事特征和史诗感。

在影片《钢琴家》中,席皮尔曼在录制肖邦的古典音乐时外面发生了爆炸,录音室里满是碎片和灰尘。席皮尔曼不为所动继续演奏,哪怕在战争面前,他也决心完整地演奏优美的音乐。音乐家在大轰炸的背景下坚持演奏钢琴曲的画面为这部电影奠定了崇高的精神基调,向观众展示了音乐与美和生命的关系,它可以打破法西斯主义的暴力、恐怖,展现旺盛的生命力。

在席皮爾曼藏身于阁楼这一情节中,席皮尔曼带着一罐泡菜回到楼下,找到了一个可以用来打开罐子的工具。罐子掉到地上,席皮尔曼转身看到一个身穿制服的纳粹军官——威尔姆·霍森菲尔德上尉。在他们的交流中,席皮尔曼告诉霍森菲尔德他曾是一名钢琴家。随后军官把他带到附近的一架钢琴前,命令他弹奏一曲,席皮尔曼坐在钢琴前,手从磨损的袖口中露出来,开始演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标志性的场景也是影片崇高美学的高潮点,带有叙事性的曲调缓慢而忧郁,低吟雄浑的叹息调宛如一首英雄史诗。这一场景也合理促成了纳粹军官被席皮尔曼弹奏的钢琴曲震撼,从而产生恻隐之心的情节,为后来他保护主人公作了充分的铺垫,凸显了音乐跨越种族与国界的强大精神感召力。

4.3 优美的美学价值

影视音乐要体现优美感,这一感受常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曲调、稳定且有序的音乐节奏、流动且舒展的旋律,从而形成诗意的视听美学感受。诗意的美学是形成影片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观众感受美好氛围的重要手段。

《钢琴家》采用波兰音乐家肖邦的钢琴作品,把战争与音乐巧妙融合,肖邦本身也在音乐创作中经历了波兰沦陷的亡国之痛与流亡之伤,这恰恰是本片主人公席皮尔曼的亲身遭遇,抒情而阴郁的旋律深刻契合了主人公的心境。

肖邦是波兰的骄傲,他以精湛的钢琴弹奏技艺闻名于世。在初始场景中加入肖邦的钢琴音乐,暗示了电影的背景,波兰这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国家诞生了天才钢琴家肖邦。影片以《升C小调夜曲》开场,营造出安静闲适的氛围,曲调细腻,表达了钢琴家的倾诉欲望;又以《降E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结尾,历尽劫难,席皮尔曼在经历死亡与痛苦后,终于不用压抑对音乐的渴望在想象中弹奏钢琴了,这首充满希望的钢琴曲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苦难与战争终将远去,人们终将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5 结语

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电影艺术由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并不断创新音乐表现形式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音乐对电影的艺术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钢琴家》运用丰富的钢琴曲表现了主角席皮尔曼丰富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多舛的时代命运,深化了影片主题,也让沉重的历史故事焕发出超越种族与国界的迷人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佳.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音乐之声》《海上钢琴师》等为例[J].电影文学,2010(17):123-124.

[2] 刘萍丽,黄春燕.影视音乐的存在形式及其美学价值[J].大观(论坛),2022(4):77-79.

[3] 刘畅.现代美学视域下的电影音乐分析[J].当代电影,2015(4):187-188.

[4] 董凡菲.影视音乐的创作及艺术魅力微探[J].当代电视,2018(7):87-88.

作者简介:朱东(1995—),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影视音乐美学价值罗曼
传播学视域下的影视音乐艺术研究
——评《影视音乐艺术》
保证高品质声音的还原 影视音乐制作公司的自家审片室
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