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美学价值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3-06-22 06:39张如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摘要:南朝陵墓石刻,也称六朝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句容、丹阳等地。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是南朝灿烂文化的历史遗存,上承春秋战国与秦汉,下接隋唐,兼具北方石刻的雄浑与南方石刻的精巧。丹阳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历史积淀更是非同一般,在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前的石麒麟和天禄是南朝雕塑的代表作,象征着丹阳灿烂的历史文明。文章基于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艺术,从修安陵石刻的装饰雕刻技法、与同期绘画理论的联系、丧葬文化的伦理意蕴、保护现状和数字化保护策略等多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究以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为代表的南朝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杰出成就,以及数字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路径,帮助人们系统全面地了解南朝石刻,也为后续对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

关键词: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艺术;美学价值;数字化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K877.4;K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1 南朝石刻的艺术美学价值

1.1 装饰雕刻技法

南朝陵墓石刻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继承了汉唐两个时期的风格。其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各具特色。南朝石兽在造型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严肃凝重变得灵活俊美,其装饰纹样也由简入奢,从简单朴素发展为富丽繁杂,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平实厚重过渡为豪迈奔放。此外,石兽的雕刻也达到了精美巧妙的地步。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采用了圆雕技法,这种雕法具有明显的特征。天禄的脖颈两侧有一道云状花纹,从它的脖颈至胸口处均匀规则地分布着云状花纹,看起来格外雄伟华贵。麒麟脖颈处的花纹图案被风雨侵蚀过,所以基本看不清其原来的纹路。其两只圆形鼻孔下方有几缕胡须,嘴巴上的纹路也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它们的头部后方、脖颈及腿部,都有许多和胸口一样的纹路图案。

在雕刻技术上,多使用圆形的刻刀,注重夸张和细部的刻画,注重雕刻纹样与形态的双重统一,以凸显石刻自身的美感,充分展示了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的精湛技艺,具有活泼、灵动、飘逸、健美的外形特点,是中国雕塑史上最具地方色彩的一种艺术形式。

1.2 与同期绘画理论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其自由、开放的时期,而绘画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极负盛名的绘画大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与此同时,各类艺术创作活动逐渐脱离政治目的,转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自觉。其中,绘画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绘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中以谢赫的《古画品录》最具代表性,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绘画的专著,著作中阐述了以“六法”为主要内容的画论。而在“六法”之中,“气韵生动”居于首位,其独特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1]。它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内部的灵魂和气质,强调要把所刻画物体的精气神凸显出来,富有鲜活的生命力,与顾恺之提倡的“以形写神”绘画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处。

修安陵石刻对“气韵生动”这一美学主张的表现最为充分。现代曾有一位学者对南朝陵墓石兽作出了如下评论,“在稳健有力的站立中,有着腾跃威武之势;在昂首阔步的挺胸中,有着矫健灵动之风;在两翼振奋的舒缓中,有着严峻沉着之感;在拙朴凝重的庄严中,有着袅娜清秀之美”[2]。修安陵石兽的头部小,清秀颀长,肉丰骨健,装饰繁富,形体呈S形,表现出古人极佳的审美情趣。同时其又受到顾恺之、陆探微等艺术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南朝典型的“秀骨清像”的绘画审美风格。石兽整体轮廓造型与装饰线条的运用,生动再现了顾恺之“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风格,又如陆探微笔下连绵不断、飘逸灵动的线条,注重装饰,气势磅礴,极具空灵之感。

1.3 丧葬文化的伦理意蕴

中华民族历史积淀深厚,拥有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历史文明,有兼容并蓄的丰富文化和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一些葬礼意识形态出现,随之而来的是与之对应的葬礼文化习俗。秦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与之相反,薄葬之风流行起来,魏武帝曹操是倡导薄葬的开拓者。为禁厚葬,他自己率先身体力行,为自己选定葬所,并下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3]魏晋南北朝早期薄葬风气的流行,与人在来世寻求永久的平静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因为“灵魂不死”的想法,最终还是再次迎来了厚葬的风潮。

古代的陵园中普遍立有石碑、石柱和石兽,主要原因是古人对葬俗和生死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古人坚信因果轮回,人死后灵魂会往生,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更是深入人心。特别是一些皇亲贵族、高官显爵,更是希望通过丰厚的陪葬品,获得死后进入“地下”另一个世界的资格,享受与生前同等的待遇,因此在陵墓的修建上费尽心思,耗资巨大。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墓前有神道,神道两侧设有对立石兽。学界多认为其目的在于“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换言之,在墓前布置这些石刻主要是为了复原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状态,并通过这些石刻表现出对生命的归宿、价值以及永恒的追求。

2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保护现状

修安陵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曲阿街道胡桥村东约1千米的仙塘湾山岗中部。早期因遭到盗窃和毁坏,墓室中所发现的陶瓷器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幸运的是,“羽人戏虎”的砖版绘画仍然完好地保留着,这幅壁画全长3米,高0.9米。画中一只老虎站在中间,瞪着眼睛,昂着脑袋,尾巴高高扬起,威风凛凛,体形健硕,翅膀搭在肩膀上,四肢并用,快速奔跑。一名身材曼妙的女子站在猛虎面前,手里拿着一株仙草,引诱猛虎上钩。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保存较为完好,现存石刻神兽一种两件,位于神道两侧,坐落在东南方和西南方。东南侧为雄性双角天禄,西北側为雄性独角麒麟,两只石兽长颈细腰,胸部高耸,均是仰头侧目昂视,站姿飒爽,呈咆哮状[4]。天禄和麒麟的脸部特点大同小异,其耳部、口中的牙齿和头部的毛发都有一定的损伤;天禄左足前迈,麒麟右足前迈,均作迈步行进状,灵动无比;天禄头部略向左侧偏离,怒目而视,神态淡定,紧盯左前方;麒麟头部略向右侧偏离,瞋目而立,凝神注视着右前方,似乎在对入侵者发出警告。两兽的尾部均垂直于地面,天禄尾巴内收朝左边卷,麒麟则反之;天禄的翅膀和麒麟有些相似,前面是一钩弯月,中间是一片鳞片,后面则呈羽状。两只石兽的腿部矫健有力,其小腿下方肌肉线条流畅,四足上尖锐的爪子牢牢地抓着地面,显示出石兽的灵动俊美。

3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数字化保护策略

3.1 采集可视化信息

有别于以往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利用数字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处理的体形表征方法,将历史文物信息可视化地展现出来,使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永久性保存。修安陵石刻的可视化信息内容主要分为体型外观信息和雕刻纹饰信息,其中体型外观信息的采集过程分为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模型搭建三个步骤。为了更加真实地展现修安陵石刻,获取精确的石刻三维信息,必须将各种测试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数据资料的收集有两种方法,一是光学测量法,二是激光雷达测量法。光学测量重点是获得修安陵石刻的基础形态特征及详细的三维资料,而激光雷达测量则侧重于获得更为复杂的三维信息。

关于修安陵石兽雕刻纹饰信息的采集,首先通过3D扫描技术对石兽整体进行等比例扫描,获取石兽的三维造型、表面颜色、纹理质感及雕刻纹饰等数据并保存,再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即完成了修安陵石兽雕刻纹饰信息的可视化展示。

3.2 创建数字化资料库

修安陵石刻信息可视化展示有利于石刻数字化资料库的建立。由于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石兽的保存并不完整,一些图案、花纹已经无法辨认,因此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数码采集和还原。创建资料库不仅是对石刻文化进行保护的重点工作,也是今后对该地区的石刻艺术进行深入探讨和再创造的重要环节。将所采集到的可视化石刻信息数据进行程序編码,转码后录入资料库存储,以便后期实时更新修改和补充。对于已经录入资料库的石刻数据,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将“时”与“空”作为同一级别的两个分类,其中“时”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空”则指地理上划分为南京的栖霞和江宁两个区、镇江的丹阳以及句容。在第一类中,根据石兽的外形特征、纹样图案和历史渊源,划分出第二类。其中,外形特征包括天禄、麒麟和辟邪;纹样图案可分为梅花纹、卷云纹等;历史渊源包括石兽的出土时间和出土地点。基于以上步骤,最终建立起层级分明的修安陵石刻数字化资料库。

3.3 打造虚拟展示平台

此前,为了响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少公共聚集性活动的号召,线上展览已逐步变成观众观看展品的主要途径,线上展览的流行加速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与传统的有形博物馆不同,数字博物馆是基于网络,为迎合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而打造出来的线上虚拟展示平台[5]。对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运用AR/VR、三维建模、多媒体信息等技术,对石雕进行可视化信息的采集,将修安陵石雕的造型特点、装饰图案等,以多媒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打造一个立体环绕式全景线上的数字化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修安陵石刻的历史文化魅力。这不但摆脱了时空的束缚,还极大地扩展了博物馆的功能,让石兽们“动”起来,提高观众对南朝石刻的审美能力,带来沉浸式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模式。

3.4 拓展文化创意产品

近几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充斥着数字化技术。同时,数字文化的创作费用显著减少,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和要求,从而带动了以数字文物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借着元宇宙这股热潮,“数字藏品”作为2022年的热门话题,成为各大博物馆和广大青年群体青睐的对象。数字藏品作为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类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打破了时空和展示形式的局限,还将修安陵石刻包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通过更加创新化和数字化的形式更好地展现给大众。

在市场上第一批博物馆数字藏品中,一部分数字藏品直接利用3D技术扫描其外观,并备份到“云端”进行区块链技术赋能[6]。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数字藏品的创作应该从石刻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增强藏品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不只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基于修安陵石刻的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创新设计,从而创作出高质量、有艺术水准、有文化内涵的数字藏品。

4 结语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作为南朝时期辉煌雕刻史上的杰出代表,生动地体现了六朝时期雕刻艺术的精髓和精神气质。这些气韵生动、雕刻精美的石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厚重的时代感,是中国雕塑史的瑰宝,在雕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过去单一的文物保护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创新型数字化保护策略的提出刻不容缓。通过石刻可视化信息的采集、数字化资料库的建立、虚拟展示平台的打造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可以弥补传统保护方法的缺点,大力创新和发展数字化保护手段,使南朝石刻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大众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南朝灿烂辉煌的石刻艺术,进而促进我国数字化技术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玲.浅析南朝陵墓石刻与同时期绘画理论的联系[J].科技信息,2012(25):169-170.

[2] 张鹰,王沫.从中国的石雕艺术看南朝石刻的艺术特点[J].美与时代,2009(10):82-84.

[3] 朴汉济,李椿浩.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习俗的变化与墓志铭的流行[J].故宫学刊,2010(1):267-288.

[4] 杨再年.丹阳南朝陵墓及石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4-40.

[5] 王紫薇.数字化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博物馆模式研究[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21,31(2):422-431.

[6] 连品洁,王谊帆.以数字艺术藏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实践探索[J].全媒体探索,2023(1):14-16.

作者简介:张如(1998—),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健美操的健身及美学价值研究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