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3-06-22 14:13张宁戴亮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人文素养阅读

张宁 戴亮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读法。《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诗举要》《唐宋词举要》等读本折射出不同时代阅读趣味、阅读意识、阅读方法的发展演进。图像叙事时代强调新鲜、敏锐的“言情”和精粹、形象的“说事”。大学生古典诗词阅读要深味情与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发挥想象,寻找作品中的“意义空白”,自己“补白”和“填空”,直抵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使诗词原本含蓄蕴藉的主旨得到具象化演绎,从而有效提升知识、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关键词:唐诗宋词 阅读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戴建业教授因幽默解读古诗词爆红网络,激发了许多网友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了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如何借助短视频平台吸引流量和获得舆论关注,更为重要的,还应该回归教育本身,探究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唐诗宋词的阅读为例,说明如何把握作品的情理事理、精神内涵,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从《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到《唐宋诗举要》《唐宋词举要》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单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诗歌至今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读者可以从诗歌作品中得到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感动、智慧的启迪与精神的慰藉,从而培养人的“诗性”,体察时变,感知生活与生命。就现代大学生而言,除了文科类专业,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也应该加强“诗教”,不仅有助于帮助个体内修其心,还能外化于世,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以丰富、有韧性的人文精神克服实际困难。

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如何选择,怎么阅读?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2],文学的创作与演进有其时代性,文学的阅读(包括诗词在内)也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读法。要谈及诗歌读本普及之广、流行之盛,则非《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莫属。从读法上看,《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都很注重熟读和背诵,强调“学而时习之”,尤其是通过日日、月月、年年的“重复”记忆,实现知识的积累、趣味的引导和语感的培养。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自序中言:普通儿童启蒙时会学《千家诗》,因为它易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但其缺点在于“工拙莫辨”。因此,他专选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区分诗体,一共选录三百首,编成一册,“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3]话语中颇有“多读,勤诵,不求甚解”的意味,这跟清代“循章守句,实不敢少谬于圣人”[4]的教风、学风息息相关。

同样是读唐宋诗词,民国时期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明显带有阐幽发微、导引后进的用意。《唐宋诗举要》选诗的主要凭据是“王士祯的《古诗选》和《唐人万首绝句选》及姚鼐的《今体诗钞》,也可以说是以上三种选本的再选本”[5]。书中有对作者生平的考证以及地理名物、典章制度的注释,也有大量前人的评语,这里的读诗不仅仅是阅读诗歌文本,还兼顾文化史、学术史、诗学史,透出很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特别是在诗歌的评点上,编选者高步瀛通常以个体的独特感受启迪读者,带有重感悟、重品鉴的特点。

进入当代以来,人们对诗词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有了新的要求。以往的注解、笺释、翻译似乎难以满足人们急剧增长的阅读渴望,诗词鉴赏应运而生。诗词鉴赏者通常在翔实的史实基础上,用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文字,揭示内在主旨,探讨作品的审美情感、艺术特色。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类鉴赏辞典的发轫之作”[6],辞典集工具书与鉴赏读物于一体,对读者特别是初学古诗者帮助很大,这种编写体例已经成为一种固有的范式,对后来类似辞典的编纂影响很大。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也都比较注重“鉴赏”的知识性和可读性。这类诗词鉴赏给读者一种很直观的感受——是在被引导着阅读。

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因“读高步瀛氏名著《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每叹其取材浩博而裁断精审,而惜其独无词也”[7],故撰《唐宋词举要》。作为“接续”《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的读本,《唐宋词举要》在体例上对前两种著作有借鉴,如先列作者生平小传,然后引录词作,继而注释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唐宋词举要》在“注释”之后,增加了对所录词作整体的分析和解读,这是《唐宋诗举要》所没有的。《唐宋词举要》对作品審美性的把握和展示契合了人们当下对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的诉求,读这本书,能读出生命的态度和情感的温度。作者本人曾表示:“希望能通过这一本书,唤醒更多人对唐宋词温度的感知。”[8]

作为诗词选本,《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诗举要》《唐宋词举要》体现了编撰者的审美取向、诗学主张,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示着不同时代阅读趣味、阅读意识、阅读方法的发展演进。这样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无止境的,启示人们诗词阅读应不断探索、试验和创新。

二.“图像叙事时代”的阅读:深味情与事

当下,人们已经从读文、读图的“静读”时代进入到“读视频”的“动读”时代,有人称这个时代为“短视频时代”“视频时代”“图像叙事时代”。中国社会的各类群体(包括在校大学生)逐步成为抖音、快手、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或者活跃用户。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已经与短视频密不可分。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移动时代视频应用的普及,带来了一种视频化生存方式,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9]在“短视频化生存”的语境中,人人都是受众,都是“读者”。人们“严重”依赖目力,用眼睛快速做出“判断”,并在视频观看过程中随时介入,随时退出。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人也都是短视频的创作者。用短视频记录生活,表达感受、观点和见解,已经成为当下极为突出的媒介现象和社会现象。短视频这种强势媒介正在影响和塑造人们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视觉与触动、感性与审美、情感和事理已然变为图像叙事时代的逻辑与法则。图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关系也随之愈加密切。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如今,文学叙事受到了图像叙事的挑战,乃至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趋势。某种意义上,我们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与其说文学阅读在不断式微,不如说它借助现代传媒将文学性注入图像叙事之中。”[10]

“图像叙事”表面上看是借助视觉呈现,抓取受众的注意力,但本质上仍是内容为王,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用新鲜、敏锐的“言情”和精粹、形象的“说事”,获得受众认同,达成情感共鸣。实际上,当下的“图像叙事”无论是在表现主题、艺术手法还是审美追求等方面都与中国古典诗词存在“相通”“相似”之处,尤其是它们作为不同的言说方式都非常看重作品对受众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李子柒短视频的走红和风靡展示了视频语言与中国古典文学诗性表达的契合。可以说,图像叙事时代的古典诗词阅读本身也是适应和应对这种文化语境和文化态势的必然手段。

那么,在“图像叙事时代”大学生该怎么阅读诗词呢?

首先,遵循“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和“以意逆志”原则。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1]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隐藏在作品中的主旨。袁行霈《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徐有富《诗歌鉴赏方法》都把知人论世单列出来,作为读诗的重要原则。读诗词也要以意逆志,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不能被“辞”的表面意义所误导而影响对整句诗及整首诗的理解。

其次,充分揣摩和体会作品中的情思意趣,挖掘诗词中的“故事”,做到深味情与事。中国古典诗词既重视抒情,也讲究叙事,情与事牢牢黏合在一起,因事抒情,寓情于事,情事相融。如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就指出,词除了抒情,还有叙事性,叙事具有“片断的、细节的、跳跃的、留白的、诗意的、自叙的”[12]等特点。这为读者的想象和阐释提供了空间。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13]读者可以通过诗歌提供的细节,进行推理和想象,勾勒和构拟出披着情感外衣的故事。

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既然诗歌中蕴含着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主人公是谁?故事情节又是怎样的呢?作品中的主人公当然是“我”和“她”。我当时正站在池塘边,而她穿着绿色的罗裙乘着一叶扁舟穿梭在荷塘中。她的衣服与周围的环境如此和谐,她是如此美丽,跟出水的荷花交相辉映。我眼睛一眨也不眨看着她。就在我满怀期待看得出神的时候,她乘着扁舟渐行渐远,驶向荷塘深处,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找不到她的踪影,失落极了。就在我黯然神伤之际,池塘深处又传来了她美妙的歌声,她好像又向我驶来,向我靠近。通过情节的提炼和故事的重塑,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主人公脸上细微表情的变化——看到她时,喜形于色,怦然心动;她消失后,落寞且失望;听到她的歌声,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又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讲述的故事如下:“我”远远地望见一位佳人朝横塘走来。她是那么美丽,我的眼神被她牢牢地吸引。我多么希望她靠近,那样就可以一睹芳容,可以互通姓名……就在我翘首以待,马上如愿时,佳人却踏尘而去,去往另一个方向。我只能深情地目送她离开。但我这个痴情人却没死心,我在脑海里想象佳人在如此美好的年华里有谁陪伴?是不是住在有月桥花院的地方?那里是不是有花窗朱门?佳人的离开分明带走了我的心……我心情落寞,伫立良久,直到日色将暮,才回过神。我失魂落魄,陷入“望美人兮不来”的闲愁之中,这愁何其多,何其浓,何其乱,恰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描述的故事充满戏剧性和戏谑性,演绎了什么叫“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邂逅,虽相逢短暂,却带来无端的希望和幻想。在这个相遇的故事里,主人公刹那间涌动的欢喜和爱意以及戛然而止的情感和希望无疑是凄美的,他纯真的热情和真诚坦率的付出代表了一见钟情中的良善,也带有一种变幻无常的美丽。大学生正值青春躁动期,情感丰富,但同时也很脆弱。古人的爱恨离愁,能给他们的情感生活提供借鉴,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昨天晚上天气实在恶劣,雨虽稀疏,风却吹个不停。我的心情也如天氣一般糟糕,或者就是这糟糕的天气让我心烦意乱。在这天夜里,我饮了酒,睡得很沉,第二天醒来的时候酒力还未消散,但我的头脑却很清醒。因为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海棠花。我是多么在意它啊。我问侍女海棠花怎样,她告诉我,海棠花还是老样子,但我知道今晨的海棠花绝不再像从前。当我们将片段似的词虚拟成一个丰满的故事时,被省略和隐藏的细节将会被呈现出来。比如在这首词里,词人省去了所问的问题,只说了侍女的回答。但从“海棠依旧”可推知我肯定问了海棠花是否安然无恙,同时,这个“海棠依旧”也说明侍女对海棠的态度与我大不相同,或者说她并未注意到它的变化。答案并不能让词人满意,而作品的巧妙之处恰在于我虽没亲眼看到海棠花现在的样子,却已料定它必然是“绿肥红瘦”。这说明我昨夜饮酒、浓睡并非偶然,或许正是为了逃避窗外的风雨声。我不忍听到海棠花遭受风吹雨打。而我对海棠花的怜惜,也隐喻了对自身命运的哀叹。从这个意义看,海棠花就是其生命的一种影射。

可以说,深味情与事的阅读方法直抵阅读体验、审美感受以及作品中的深层故事,使诗词原本含蓄蕴藉的主旨得到了具象化演绎。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者不仅站在了抒情主体(诗词作者)的位置上,还将自身置于抒情文体所摹画的人物形象的际遇之中,因而也就更能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三.诗词阅读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跟以往的诗词阅读和诗词鉴赏不同,深味情与事要求阅读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发挥想象,寻找作品中的“意义空白”,自己“补白”和“填空”,从而变阅读为“悦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三方面的价值。

其一,从知识层面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构建知识体系,避免陷入当下碎片化学习所导致的“走马观花”似的浅阅读。古典诗词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无论是作家个体创作历时性的发展,还是不同作家共时性的创作,都需要阅读者调动大量知识储备,去发现和探索创作的“真相”,如苏轼的诗词里就不仅有他的悲欢离合,还隐含着人情与人性、社会与政治、文化与历史。另外,古典诗词还存在“类型化”的问题,不同时代的诗歌作品表现相同主题、相近母题,正如刘纳所说:“在旧体诗定型化的表达方式和它所对应的情感现象之间,早就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感时书愤、陈古刺今、述怀明志、怀旧思人、送春感秋、抒悲遣愁、说禅慕逸……构成了吸引着历代诗人的情感圈。”[14]因此,参透古典诗词“定型化的表达方式和它所对应的情感现象”,必然带来古典文学知识及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与沉淀。深味情与事作为一种深度阅读抓住了诗词解读、阐释的关键。

其二,从精神层面看,有助于沟通古今,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的人情与文化,促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与文化品位,传承中华文明。如杜甫的许多诗歌作品都在阐扬“忠君恋阙”之情,给人留下了“迂腐”的印象。但当我们走近杜甫,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对其报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那么便会认识到他所坚持的人生信念与人生理想归根到底都与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相关,这使他骨子里充满了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深情厚谊。而这正是我们跨越时空所要寻觅的,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所呼唤的精神力量。同样的,李白的不少诗词表面上写放荡不羁,实质上却体现了直面人生、真诚生活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在今天仍然值得挖掘和阐释,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应对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

其三,从能力层面看,有助于提高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共情能力和创意改编能力。阅读者对诗词作品中人情和故事的挖掘、建构是对作品充分理解基础上的“改编”和“再造”,是解构和重构。比如李白的《玉阶怨》只有20个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但这只言片语分明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有一个女子伫立在玉阶之上,那就是“我”。我久久伫立,好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痴痴地等待。是等待谁呢?是“他”——一个让我牵肠挂肚的人。夜已经深了,如此静寂,如此清凉,就如同这夜里的露水。我的心也如同台阶上清冷的露水,我失望了,更落寞了,只好从室外回到室内,我想把整个世界都关在门外,所以拉下了水晶帘。可是,我却无心睡眠,也无法就此拒绝天空里的明月。我只能隔着窗帘望着明月。读者似乎能看到她那凄迷无助的眼神,能听到无可奈何的叹息。一首篇幅有限的抒情小诗由此变成了情节丰富的故事。

深味情与事的阅读方法可复制,可推广,包含着逻辑推理、意义阐发和创意改编。它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也是当代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创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策略和途径,折射出大学生浓厚的人文精神气息、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趣味以及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被电子媒介簇拥的一代,面临着媒介化生存的境遇,无论是知识、精神、能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就人文素养提升来说,“读诗是最易于操作的行为”[15]。深味情与事是当下诗词阅读的重要“法门”,它既有对传统诗词阅读的“继承性”,也有图像叙事时代阅读的“时代性”,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从社会层面而言,个体人文素養的提升能为科学时代提供内在规约,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08.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3](清)蘅塘退士编选;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14:1.

[4]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 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9.

[5]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

[6]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

[7]彭玉平.唐宋词举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

[8]彭玉平,邓菀莛:学脉与文风的传承——彭玉平教授治学访谈[J].天中学刊,2017(4):6-13.

[9]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4):34-40+53.

[10]方旭.文学图像化与传媒时代的“复古审美”——以李子柒为个案[J].民间文化论坛,2021(04):22-27.

[1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02.

[12]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48-161.

[13](清)谭献.谭献集.上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1.

[14]刘纳.旧形式的诱惑——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188-202.

[15]莫砺锋.莫砺锋诗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HNJG-2022-099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湖南城市学院人文素养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人文素养阅读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