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遗存下旧工业社区发展性研究

2023-06-22 08:43翁雯霞张洋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翁雯霞 张洋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旧工业社区的发展问题日益严峻,包括老旧社区与城市生活脱节、物质环境衰败、社区历史文化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盘活存量求发展,旧区改造惠民生”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如何通过旧工业社区的更新与发展,盘活城市存量,优化结构,成为未来城市更新发展中的一大问题。文章在城市更新和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下,以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新村119街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旧工业社区的发展现状,探究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延续文化特色,实现老旧工业社区的永续发展。研究得出,在促进旧工业社区发展中,应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保护社区历史及文化特色为原则,以协调政府政策、资金、居民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旧工业社区;发展模式;钢花新村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3

0 引言

第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企经济体制的改革,工厂解体或外迁,大量遗存的工业社区无法继续发展,老旧工业社区与城市生活脱节,工业用地不再用于生产,转而成为商业、教育、旅游、居住等城市载体。废弃工业厂区周围老工业社区的发展成为城市的一大问题[1],一定规模的旧工业社区面临拆迁或改造的危机。

工业社区是城市发展和工业遗存的产物。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2]。从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旧住区的发展,在此前提下,对老旧工业住区的保护与发展在城市更新中占据重要地位,需要建立合理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

第二,工业社区的概念。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发布的《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中对工业遗产作了明确定义。工业遗存主要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工业厂房、园区及相关环境、设备等,而具有历史、科技、艺术、社会价值的被列为工业遗产。前者以资源改造再利用为主,后者以保护为主。

我国工业社区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单位制社区的一种形式,以满足职工及家属的生产生活需求为目的,主要位于工厂旁,深受城市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历史。本文研究的工业社区是工业遗存下的工业社区,建设主体为工业企业,居民主要为工业企业职工[3],该社区能够反映出工人住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

第三,工业遗存下旧工业住区发展现状。在城市更新和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下,旧工业社区的保护与发展这一命题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对老旧工业社区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不乏成功案例及经验。

旧工业社区的保护方式受到遗产价值、政策、资金、居民意愿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产价值对工业社区的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有学者将工业遗存的价值分为文物类、历史建筑类、改造利用类、一般工业遗存类,以此形成了物质空间更新、发展体制创新、异地重建型三種发展模式。例如,798艺术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发者将艺术融入社区,使其成为现今传播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莫斯科图西诺社区将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职工宿舍转变为多元化混合居住区,从而提升社区知名度与活力;无锡九龙仓玺园通过迁建、修复的方式赋予老建筑新功能,承载工业社区文化。

老工业住区承载着所在社区的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记忆,因此研究时要从其历史文化出发,尊重客观事实,针对不同现状问题探索出适合社区发展之路。本文以青山区钢花新村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对该遗产型工业社区的历史文化、现状问题、更新策略进行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老旧工业住区发展之路。

1 青山区钢花新村119街坊概述

1.1 区位概况

1.1.1 历史沿革

钢花新村位于青山区西南部,改革开放后,随着武钢经济结构调整,职工生活区面积扩大。钢花新村居住区由武钢集团独资修建,是供武钢职工居住的一个城市大型住宅区,全区面积47.39万平方米,常住人口45.27万。钢花新村共分为东西两区,其中一期工程于1987年全部建成,二期工程于1996年建成。

1.1.2 区位

钢花新村119街坊始建于1986年,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东临建设二路,南靠友谊大道,是一座院落式封闭管理的单位型小区。社区居民5802人,内部设有小学,旁边的120社区设有任家路中学,南侧设有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生活功能设施齐全,社区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1.2 社区空间布局

建筑布局采用“行列式+点式”布局,住区空间以组团分布,建筑背靠主干道,内部围合成院,住宅楼建筑的层高为6层或8层,在靠主干道的一侧分布着低矮建筑,住区中心区域则为高层,社区空间高度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空间上具有规律节奏感。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混凝土装饰,建筑色彩上采用红、绿、黄、白色,以此划分组团。住宅楼户型以两室套型为主,主要分为60~80平方米和85~100平方米两种户型。街坊道路采用风车式布局,人车混流,对居民、行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外设有围墙,影响交通及景观性。

1.3 社区公共空间

作为20世纪80年代职工大院式的老旧社区,钢花新村的空间形式、功能在30多年来不断发展演变。首先,老一辈职工人员退休后,其活动空间缺乏、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暴露出来;其次,公共空间被居民侵占,形成了多种空间形式,一些公共空间承担着多种功能;最后,公共空间性质发生转变,消极空间转为积极空间、居住空间转为商业空间、固定空间转为流动空间。公共空间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可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商业空间。可分为固定型经营空间,居住楼底层打通对外开放可作商用;流动型经营空间,位于道路两旁、社区入口处,摊位不固定。

第二,半公共空间。位于住宅底层,居民利用公共空间晾晒衣物、种植蔬菜等。

第三,绿地空间。绿化呈散点分布特征,没有真正的中心,缺乏系统性。

第四,活动空间。社区的中心广场用来满足活动需求,还有居民自发性的活动空间,如建筑拐角处、大树下、雨棚处。

第五,交通空间。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混流,停车位占据公共空间,影响社区空间环境。

2 钢花新村199街坊现状、特点及问题

2.1 社区现状调研与居民生活特点

社区更新发展要以居民为主体[4],基于对社区居民的采访调查和数据搜集结果,对社区现状和居民生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钢花新村119街坊有残疾人83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1130人,占比为19.5%,并且空巢老人占大多数。

早期的社区居民以武钢职工及家属为主,居民每日的上班路线相同,生活节奏、兴趣爱好类似,邻里关系融洽,但随着大部分居民退休和外来租户入住,社区的人口结构发生转变,社区居民生活也随之改变。社区的主要矛盾是外来居民和常住居民之间的矛盾,居民之间流动性降低,生活方式各不相同,邻里关系逐渐疏远,并且对社区管理意愿不同,社区难以健康发展。

社区就业人员的生活模式都是早出晚归,因此居住区内的活动场地使用者以居家的老年人、婴幼儿及他们的看护者为主[5]。居民的主要活动方式有健身、打牌、散步等,部分居民仍然保持旧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缓慢。

钢花新村社区是我国单位制类型社区,随着社区朝商业住宅方向发展,社区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社区转型是提升社区活力的基础,对钢花新村来说,处理好政府、投资商、居民之间的关系和创新管理机制,是社区向多元化社区转型的关键。

2.2 社区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社区空间环境包括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社区绿地、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等,钢花新村119街坊空间环境存在诸多问题。

2.2.1 空间功能单一,空间利用率低,场所活力缺失

社区内有一处较大的居民活动场地,但仅有休闲座椅、乒乓球台、凉亭设施,缺乏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居民大多在建筑周边空地或大树下休憩活动。居民自行建造或形成的围合空间打破了社区原有的空间组织,将居住空间改为商业空间,造成空间混乱。处于建筑边缘的一些公共空间没有被利用,造成空间荒废。

2.2.2 人车混流,交通拥挤,空间不足

由于社区内没有地下停车场,停车位不足,居民只能侵占道路两侧公共空间以满足停车需求。社区最初并没有进行道路等级的划分,如今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相互交错,居民平时在社区内散步的时候,偶尔要给过往的车辆让行,这给小孩和老年人带来了安全隐患。人车混流是现状,“人让车”更是常态。

2.2.3 社区绿化单一,面积不足

社区绿化以高大乔木搭配低矮灌木为主,植物种类单一,生态景观层次少,乔木生长过高,对社区内部的高压电线造成干扰。社区在最初规划时没有重视绿地空间的营造,植物搭配没有依据,并且后期没有配置专业的养护人员,只能由政府出资雇佣专业人员进行植物养护。另外,一层居民将自家门前的绿地围合起来,破坏社区的景观绿化,不利于社区的整体美观。

3 钢花新村199街坊的更新发展策略

3.1 设计赋能居民,激发社区活力

第一,以设计主导挖掘居民深层需求。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应该掌握社区的基本人员结构,以心理普查、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的方法深度挖掘居民的具体诉求,将设计决定权交给居民,设计师作为辅助提供专业指导,并且尊重常住居民的意愿,与外来居民协商,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社区的历史文化。

第二,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积极性。社區定期举办一些娱乐活动、学习活动,促进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缓解常住居民与外来居民的矛盾,增进邻里关系,以激发居民参与设计的动力,达到想法趋同的目的。

第三,搭建学习平台,设计赋能居民。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对自家周围进行设计更新,设计师应组织居民学习相关的工艺、技法,设计赋能居民,使设计实践达到预期效果。

3.2 优化物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第一,道路层面,将社区内部道路分级,根据级别和交通量的不同,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宽或缩减,将机动车道设计成环线,避免交通堵塞,设置升降停车架来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第二,在住宅建筑更新层面,融入工业元素,扩建建筑顶层,适当扩充居民居住面积,采用统一材料。重新设计住宅入户空间,融入色彩效果,将艺术与工业相结合,凸显建筑的艺术特色。打通底层的经营空间,重新划分室内空间,加固结构,使用透光材料,增强空间内外的流通性。

第三,公共空间层面,重新划分社区公共空间,将绿地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增强绿化种植的系统性,将社区绿地统一为整体,起到空间组织作用。针对居民的活动需求,增加小尺度空间,增强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合理运用居民自发性空间,增强社区空间的有序性。减少空间围合,恢复邻里交往,保证空间的美观性。

第四,设施层面,在活动场所增加适老化休憩设施、无障碍设计,遵循地域性原则,提取社区文化相关元素进行造型重构,体现社区文化特色。增加相关娱乐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活动要求。

3.3 创建社区管理机制,实现永续发展

第一,成立社区基层党组织部门,集中社区党员优势,发挥党员的引导、示范作用,缓解社区居民委员会、企业之间的矛盾,平衡利益关系,并激发居民参与事情协商的积极性。

第二,依托社区资源,塑造社区文化形象,打造自己的社区产品,以丰富就业机会,促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可和信任,并提升社区吸引力。

第三,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对内居民自行管理、监督,共享利益,共治社区,对外进行社区宣传,提高社区吸引力,提升社区投资价值。

4 结语

通过对钢花新村工业社区发展可能性的研究可知,影响工业社区保护与发展的因素较多,这些影响因素对工业社区转型发展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针对面临拆除风险或影响城市发展的老旧工业社区,要充分保护工业遗产,改造时从居民需求出发,尊重社区的历史文化,促进社区转型,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老旧工业社区健康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佳锟,赵潇欣.城市边缘区老旧工业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江南水泥厂附属社区更新为例[J].南方建筑,2022(7):55-64.

[2] 马腾.基于集体记忆的北京工业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2.

[3] 徐亮,李泽蓉.莫斯科工业社区转型机制的启示:以图西诺工业社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2(5):83-89.

[4] 王雁舒.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对工业遗存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 李茜.武汉市钢花新村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调查研究[J].戏剧之家,2015(6):278-280.

作者简介:翁雯霞(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张洋(199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